最早记载孙武的史书是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之后又有东汉赵晔的《吴越春秋》东汉袁康吴平的《越绝书》。
然而,左丘明的春秋史《左传》却没有孙武这个人,左丘明是春秋人,有没有孙武他会不知道吗?那他为什么没记载孙武呢?是他忘了吗?那么太史公又是如何知道孙武的呢?
不光左传没有,《国语》《尚书》等先秦古籍也没有孙武这个人。
首先质疑的是南宋学者叶适,他以“孙武为大将,乃不为命卿,而左氏无传焉”为由指出“凡穰苴、孙武者,皆辩士妄想标指,非事实”,同时认为《孙子兵法》是“春秋末战国初山林处士所为”;
陈振孙也提出“孙武事吴阖庐而不见于《左氏传》,未知其果何时人也”。
又有人进而指出,《孙子兵法》作者是孙膑,主张此说的主要有日本学者斋藤拙堂和中国学者钱穆,如钱穆指出“孙膑之称,以其膑脚而无名,则武殆即膑名耳”,认为孙膑名武。
清代牟庭相认为,孙武就是伍子胥,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说的?
古代有伍子胥,没有孙武这个人。世间流传的《孙子》十三篇,其实就是伍子胥所著的书。而《史记》中说“孙膑出生在阿、甄一带,是孙武的后代子孙”,实际上孙膑就是伍子胥的后裔。
之所以这样认为,是根据《左传·哀公十一年》的记载:“伍子胥把他的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氏,后代以王孙为氏”,这表明伍子胥的后代在齐国姓孙是有明确证据的。
既然伍子胥让他的儿子改姓,所以他著书时也自己取号,以寄托他想要表达的东西。
他的书原本的标题应当是《孙子武》十三篇,后人习惯相传就说成“孙子名叫武”,却不知道“武”是书名,不是人名。
他的姓名和籍贯都没有在书中写明,而他的子孙居住在齐国,传述他的家著,所以世人由此称他为“孙子武,齐人”。
司马迁不知道孙子就是伍子胥,另外撰写了《孙武列传》,也不能详细记载孙武的实际事迹,只记载了斩杀美女整军一事。
大概伍子胥当初游说阖闾的时候曾有此事,虽然这件事令人惊喜惊讶,但并非他事业中最伟大的部分,只是附在他所著的书后面作为一段美谈罢了。
司马迁搜集这些材料写成传记,体制本来就不恰当,接着又说:“阖闾知道孙子善于用兵,最终任命他为将军,向西攻破强大的楚国进入郢都,向北威震齐国和晋国,在诸侯中显扬名声。”
这是总括伍子胥的生平事迹来写《孙子传》,但实际上不能详细记载。
在《伍子胥列传》和《吴世家》中叙述阖闾攻破楚国的事情时,都接连提到伍子胥和孙武,称为“二子”而无法区分他们的事迹,功劳相同为一体,叙述时语言必然相同,由此看来,哪里是两个人呢!
大概伍子胥在柏举之战以前,他的谋略被阖闾听从,一心以颠覆楚国为目标,没有时间著书;在夫椒之战以后,他把越国当作忧患,并且逐渐不被夫差重用,于是通过著书来展现自己的才能。
他的书中很多内容是讲越国人却不涉及楚国,由此可以知道是在夫差时期写的。颠覆楚国的时候他被称为“伍子胥”,著书的时候就称为“孙子”,前后称呼不同,(其实)不是两个人。
《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伍子胥谋划攻打楚国时说:“楚军出动,我们就退回,楚军退回,我们就出动,多次骚扰使他们疲惫,用多种方法来误导他们。”
《左传·昭公三十一年》又说:“开始采用伍子胥的谋略。”既然这样,那么吴王阖闾攻破楚国,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方面,只有伍子胥是主要的功臣,哪里有所谓的孙武呢?
《左传·定公四年》记载:“伍员担任吴国的行人来谋划对付楚国”,“伯州犁担任吴国的太宰来谋划对付楚国”,这说明和伍子胥一同谋划颠覆楚国的人,有伯嚭却没有孙武。
《吴语》记载:“大夫种说:‘申胥(伍子胥)、华登训练吴国的士兵使用兵器,从来没有遭受过挫折。’”这说明和伍子胥共事并且被称为善于用兵的人,有华登却没有孙武。
左丘明喜欢谈论军事,喜爱奇人异士,如果吴国有孙武这个人,怎么会在《左传》内外传中没有一句话提到他呢?所以我根据左丘明没有提及这件事就可以知道孙武这个人是虚构的,这一点毫无疑问。
司马迁撰写《孙子列传》为第五,撰写《伍子胥列传》为第六,考核校对不精细,把一个人写成了两个传记,使得伍子胥失去了他的十三篇著作的作者身份,而孙子则空无实际事迹,贻误千年,真是令人觉得可笑啊!
然而,左丘明的春秋史《左传》却没有孙武这个人,左丘明是春秋人,有没有孙武他会不知道吗?那他为什么没记载孙武呢?是他忘了吗?那么太史公又是如何知道孙武的呢?
不光左传没有,《国语》《尚书》等先秦古籍也没有孙武这个人。
首先质疑的是南宋学者叶适,他以“孙武为大将,乃不为命卿,而左氏无传焉”为由指出“凡穰苴、孙武者,皆辩士妄想标指,非事实”,同时认为《孙子兵法》是“春秋末战国初山林处士所为”;
陈振孙也提出“孙武事吴阖庐而不见于《左氏传》,未知其果何时人也”。
又有人进而指出,《孙子兵法》作者是孙膑,主张此说的主要有日本学者斋藤拙堂和中国学者钱穆,如钱穆指出“孙膑之称,以其膑脚而无名,则武殆即膑名耳”,认为孙膑名武。
清代牟庭相认为,孙武就是伍子胥,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说的?
古代有伍子胥,没有孙武这个人。世间流传的《孙子》十三篇,其实就是伍子胥所著的书。而《史记》中说“孙膑出生在阿、甄一带,是孙武的后代子孙”,实际上孙膑就是伍子胥的后裔。
之所以这样认为,是根据《左传·哀公十一年》的记载:“伍子胥把他的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氏,后代以王孙为氏”,这表明伍子胥的后代在齐国姓孙是有明确证据的。
既然伍子胥让他的儿子改姓,所以他著书时也自己取号,以寄托他想要表达的东西。
他的书原本的标题应当是《孙子武》十三篇,后人习惯相传就说成“孙子名叫武”,却不知道“武”是书名,不是人名。
他的姓名和籍贯都没有在书中写明,而他的子孙居住在齐国,传述他的家著,所以世人由此称他为“孙子武,齐人”。
司马迁不知道孙子就是伍子胥,另外撰写了《孙武列传》,也不能详细记载孙武的实际事迹,只记载了斩杀美女整军一事。
大概伍子胥当初游说阖闾的时候曾有此事,虽然这件事令人惊喜惊讶,但并非他事业中最伟大的部分,只是附在他所著的书后面作为一段美谈罢了。
司马迁搜集这些材料写成传记,体制本来就不恰当,接着又说:“阖闾知道孙子善于用兵,最终任命他为将军,向西攻破强大的楚国进入郢都,向北威震齐国和晋国,在诸侯中显扬名声。”
这是总括伍子胥的生平事迹来写《孙子传》,但实际上不能详细记载。
在《伍子胥列传》和《吴世家》中叙述阖闾攻破楚国的事情时,都接连提到伍子胥和孙武,称为“二子”而无法区分他们的事迹,功劳相同为一体,叙述时语言必然相同,由此看来,哪里是两个人呢!
大概伍子胥在柏举之战以前,他的谋略被阖闾听从,一心以颠覆楚国为目标,没有时间著书;在夫椒之战以后,他把越国当作忧患,并且逐渐不被夫差重用,于是通过著书来展现自己的才能。
他的书中很多内容是讲越国人却不涉及楚国,由此可以知道是在夫差时期写的。颠覆楚国的时候他被称为“伍子胥”,著书的时候就称为“孙子”,前后称呼不同,(其实)不是两个人。
《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伍子胥谋划攻打楚国时说:“楚军出动,我们就退回,楚军退回,我们就出动,多次骚扰使他们疲惫,用多种方法来误导他们。”
《左传·昭公三十一年》又说:“开始采用伍子胥的谋略。”既然这样,那么吴王阖闾攻破楚国,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方面,只有伍子胥是主要的功臣,哪里有所谓的孙武呢?
《左传·定公四年》记载:“伍员担任吴国的行人来谋划对付楚国”,“伯州犁担任吴国的太宰来谋划对付楚国”,这说明和伍子胥一同谋划颠覆楚国的人,有伯嚭却没有孙武。
《吴语》记载:“大夫种说:‘申胥(伍子胥)、华登训练吴国的士兵使用兵器,从来没有遭受过挫折。’”这说明和伍子胥共事并且被称为善于用兵的人,有华登却没有孙武。
左丘明喜欢谈论军事,喜爱奇人异士,如果吴国有孙武这个人,怎么会在《左传》内外传中没有一句话提到他呢?所以我根据左丘明没有提及这件事就可以知道孙武这个人是虚构的,这一点毫无疑问。
司马迁撰写《孙子列传》为第五,撰写《伍子胥列传》为第六,考核校对不精细,把一个人写成了两个传记,使得伍子胥失去了他的十三篇著作的作者身份,而孙子则空无实际事迹,贻误千年,真是令人觉得可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