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吧 关注:726,253贴子:3,382,016
  • 4回复贴,共1

孙武和伍子胥真的是同一个人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最早记载孙武的史书是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之后又有东汉赵晔的《吴越春秋》东汉袁康吴平的《越绝书》。
    然而,左丘明的春秋史《左传》却没有孙武这个人,左丘明是春秋人,有没有孙武他会不知道吗?那他为什么没记载孙武呢?是他忘了吗?那么太史公又是如何知道孙武的呢?
  不光左传没有,《国语》《尚书》等先秦古籍也没有孙武这个人。
  首先质疑的是南宋学者叶适,他以“孙武为大将,乃不为命卿,而左氏无传焉”为由指出“凡穰苴、孙武者,皆辩士妄想标指,非事实”,同时认为《孙子兵法》是“春秋末战国初山林处士所为”;
  陈振孙也提出“孙武事吴阖庐而不见于《左氏传》,未知其果何时人也”。
  又有人进而指出,《孙子兵法》作者是孙膑,主张此说的主要有日本学者斋藤拙堂和中国学者钱穆,如钱穆指出“孙膑之称,以其膑脚而无名,则武殆即膑名耳”,认为孙膑名武。
  清代牟庭相认为,孙武就是伍子胥,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说的?
  古代有伍子胥,没有孙武这个人。世间流传的《孙子》十三篇,其实就是伍子胥所著的书。而《史记》中说“孙膑出生在阿、甄一带,是孙武的后代子孙”,实际上孙膑就是伍子胥的后裔。
  之所以这样认为,是根据《左传·哀公十一年》的记载:“伍子胥把他的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氏,后代以王孙为氏”,这表明伍子胥的后代在齐国姓孙是有明确证据的。
  既然伍子胥让他的儿子改姓,所以他著书时也自己取号,以寄托他想要表达的东西。
  他的书原本的标题应当是《孙子武》十三篇,后人习惯相传就说成“孙子名叫武”,却不知道“武”是书名,不是人名。
  他的姓名和籍贯都没有在书中写明,而他的子孙居住在齐国,传述他的家著,所以世人由此称他为“孙子武,齐人”。
  司马迁不知道孙子就是伍子胥,另外撰写了《孙武列传》,也不能详细记载孙武的实际事迹,只记载了斩杀美女整军一事。
  大概伍子胥当初游说阖闾的时候曾有此事,虽然这件事令人惊喜惊讶,但并非他事业中最伟大的部分,只是附在他所著的书后面作为一段美谈罢了。
  司马迁搜集这些材料写成传记,体制本来就不恰当,接着又说:“阖闾知道孙子善于用兵,最终任命他为将军,向西攻破强大的楚国进入郢都,向北威震齐国和晋国,在诸侯中显扬名声。”
  这是总括伍子胥的生平事迹来写《孙子传》,但实际上不能详细记载。
  在《伍子胥列传》和《吴世家》中叙述阖闾攻破楚国的事情时,都接连提到伍子胥和孙武,称为“二子”而无法区分他们的事迹,功劳相同为一体,叙述时语言必然相同,由此看来,哪里是两个人呢!
  大概伍子胥在柏举之战以前,他的谋略被阖闾听从,一心以颠覆楚国为目标,没有时间著书;在夫椒之战以后,他把越国当作忧患,并且逐渐不被夫差重用,于是通过著书来展现自己的才能。
  他的书中很多内容是讲越国人却不涉及楚国,由此可以知道是在夫差时期写的。颠覆楚国的时候他被称为“伍子胥”,著书的时候就称为“孙子”,前后称呼不同,(其实)不是两个人。
  《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伍子胥谋划攻打楚国时说:“楚军出动,我们就退回,楚军退回,我们就出动,多次骚扰使他们疲惫,用多种方法来误导他们。”
  《左传·昭公三十一年》又说:“开始采用伍子胥的谋略。”既然这样,那么吴王阖闾攻破楚国,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方面,只有伍子胥是主要的功臣,哪里有所谓的孙武呢?
  《左传·定公四年》记载:“伍员担任吴国的行人来谋划对付楚国”,“伯州犁担任吴国的太宰来谋划对付楚国”,这说明和伍子胥一同谋划颠覆楚国的人,有伯嚭却没有孙武。
  《吴语》记载:“大夫种说:‘申胥(伍子胥)、华登训练吴国的士兵使用兵器,从来没有遭受过挫折。’”这说明和伍子胥共事并且被称为善于用兵的人,有华登却没有孙武。
  左丘明喜欢谈论军事,喜爱奇人异士,如果吴国有孙武这个人,怎么会在《左传》内外传中没有一句话提到他呢?所以我根据左丘明没有提及这件事就可以知道孙武这个人是虚构的,这一点毫无疑问。
  司马迁撰写《孙子列传》为第五,撰写《伍子胥列传》为第六,考核校对不精细,把一个人写成了两个传记,使得伍子胥失去了他的十三篇著作的作者身份,而孙子则空无实际事迹,贻误千年,真是令人觉得可笑啊!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2-14 16:25回复
      该书迄今最早的传世本为1972年山东银雀山出土的汉墓竹书《孙子兵法》,惜为残简,不能窥其全貌,经汉简专家整理小组整理,于1975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现存最早的刻本为南宋孝宗、光宗年间的《十一家注孙子》本;又有《武经七书》本《孙子》,1935年中华学艺社影印。其注本以曹操注最早,《平津馆丛书》所收影宋本《孙吴司马法》中有《魏武帝孙子》。
      此后注家颇多,如清孙星衍的《孙子十家注》、朱墉的《武经七书·汇解》、夏振翼的《武经体注大全会解·孙子》,近人杨炳安的《孙子会笺》,今人吴九龙的《孙子校释》、吴如嵩的《孙子兵法新论》等
      虽然汉代出土了《孙子兵法》正如牟相庭根据《左传·哀公十一年》的记载:“伍子胥把他的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氏,后代以王孙为氏”,这表明伍子胥的后代在齐国姓孙是有明确证据的。
      曾经在网上看到有人说,伍子胥是一个政客,根本不会打仗。我想问的是,左丘明一个春秋人还不如你吗?太史公司马迁在《伍子胥列传》都记载了伍子胥会领兵打仗。
      而且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是孙武,伍子胥一起回答吴王的军事问题。
      我来反驳一下啊
      《史记伍子胥列传》
      楚国人诛杀了他们的大臣郤宛、伯州犁。伯州犁的孙子伯嚭逃奔到吴国,吴国也任命伯嚭为大夫。先前吴王僚派遣的两位公子率领军队攻打楚国,归路被截断无法返回。
      后来他们听说阖庐杀了吴王僚自立为王,于是带着他们的军队投降了楚国,楚国把他们封在舒地。
      阖庐即位三年,才发动军队与伍子胥、伯嚭攻打楚国,攻克了舒地,于是擒获了过去反叛吴国的两位将军。
      接着吴王想要进攻郢都,将军孙武说:“民众疲劳,不可以,暂且等待时机。”于是就撤军回去了。
      四年,吴国攻打楚国,夺取了六地和灊地。五年,攻打越国,打败了越国。六年,楚昭王派公子囊瓦率领军队攻打吴国。吴国派伍员迎击,在豫章大败楚军,夺取了楚国的居巢。
      九年,吴王阖庐对伍子胥、孙武说:“当初你说郢都不可以进攻,现在情况怎么样呢?”
      两人回答说:“楚国将领囊瓦贪婪,唐国和蔡国都怨恨他。大王如果一定要大规模攻打楚国,必须先得到唐国和蔡国的支持才可以。”
      阖庐听从了他们的建议,发动全部军队与唐国、蔡国一起攻打楚国,和楚军隔着汉水摆开阵势。吴王的弟弟夫概请求跟随出征,吴王不同意,夫概就带领自己的部属五千人攻击楚国将领子常。
      子常战败逃跑,投奔郑国。于是吴国乘胜前进,经过五次战斗,终于到达郢都。己卯日,楚昭王出逃。庚辰日,吴王进入郢都。
      《左传定公四年》
      秋季,楚国因为沈国的缘故,包围了蔡国。伍员作为吴国的行人谋划对付楚国。楚国诛杀郤宛的时候,伯氏的族人出逃。
      伯州犁的孙子伯嚭,担任吴国的太宰谋划对付楚国。楚国自从楚昭王即位以来,没有一年没有吴国的军队来犯。蔡侯趁此机会,把他的儿子乾和蔡国大夫的儿子作为人质送到吴国。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5-02-14 16:26
    回复
      战国时期,孙子兵法就流传于世了。吴孙子就齐孙子的祖宗,如果伍子胥真是孙膑的祖先,齐孙子就一定会说清楚,但出土的齐孙子并没有讲这种情况


      IP属地:广东3楼2025-02-14 19:40
      回复
        兵法必须有实际经验的,况且孙子兵法还有关于政治经济的部分,作者必然是吃过见过的,一介草民的概率为零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5-02-14 21:11
        回复
          『可能性很大』但是『不一定』。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5-02-16 18: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