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吧 关注:726,251贴子:3,382,706
  • 21回复贴,共1

纣王罪行真的有后世史书记载的那么多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提起纣王帝辛,我们都知道他是谁?就是没看过史书的,也知道吧!毕竟封神榜里可是有他的。
  帝辛重用非世官大族的人员,这一用人制度的变更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可能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从打破传统的世袭制角度来看,这种做法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不仅仅局限于贵族阶层。
  像飞廉、恶来等被提拔,这些人可能凭借自身的能力而非家族出身获得职位,为帝辛的政治改革提供支持。
  这种变革如果成功,可能会使国家的政治结构更加多元化。
  传统的奴隶主贵族世袭制往往会导致权力集中在少数家族手中,产生腐败和僵化等问题。帝辛的举措或许是想打破这种局面,构建一个更具活力的政治体系,让更多有才能的人能够参与到国家事务的管理中来。
  对所谓“罪行”的重新审视
  对于帝辛“不敬神”被解读为“反对神权”和“改革旧俗”,这反映了他可能试图摆脱神权对政治的过度束缚。在当时的社会,神权与政权紧密相连,神权的过度强大可能会限制君主的权力,阻碍社会的发展。
  帝辛的这种做法也许是想将更多的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以推行他的改革政策。
  变更用人制度,重用“小臣”集团,提拔了一批非世官大族的人员,见于史籍的有飞廉、恶来、费中、左疆等
  这段内容对帝辛的改革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
  一、帝辛改革的积极方面
  用人制度变革:重用“小臣”集团,提拔非世官大族人员如飞廉、恶来等。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用人制度,为国家选拔人才提供了新的途径,有可能带来新的活力和创新思维。
  加强对外服控制:任命西伯昌等三人担任三公并羁縻于朝廷,举行军事演习等举措,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法律改革:通过法律惩罚使各族人口脱离族组织纳入直接掌控,扩大直接控制人口数量,削弱贵族势力,同时镇压贵族反抗。这显示出帝辛试图强化中央集权,提高国家治理能力。
  严格推行周祭制度:固定和缩小致祭神灵范围,疏远旧贵族,体现了帝辛在宗教和政治方面的改革意图,试图减少旧贵族在宗教领域的影响力,加强自身的权力。
  二、帝辛改革的消极影响
  人才局限性:在学术下移尚未发生的时代,帝辛提拔的人员对商王朝典章不熟,出身较低且缺乏政治经验,唯帝辛马首是瞻。这导致他们在处理国家事务时可能出现失误,破坏了政治体系的稳定性。
  内部离心离德:排挤世官大族的做法使商王朝内部矛盾加剧,统治集团分崩离析。旧贵族的不满和反抗削弱了国家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加速了商王朝的灭亡。
  帝辛的活动场所相关记载
  传世文献提到帝辛在沬邑(妹邑)或朝歌有琼室、鹿台、玉门、酒池肉林等场所。这些场所部分是帝辛营建或扩建的。这些设施从侧面反映了帝辛时期的社会经济情况和统治阶层的生活状态。不过,这些记载也可能带有一定的夸张和后人的主观色彩。
  关于帝辛是否迁都朝歌的争议
  “更不徙都”观点:一些学者依据辑本《古本竹书纪年》中盘庚迁殷后商王朝“更不徙都”的记载,认为没有帝辛迁都之事。
  但有人怀疑这部分内容可能是将张守节对《史记》的解释当作了《纪年》原文,而且也不排除朝歌是“别都”的可能。
  帝乙徙都观点:一种说法是殷商在帝辛之父帝乙时徙都沬邑,或者帝乙把该地作为辅都,到帝辛时其都城地位更加显著,与安阳殷墟并立。
  帝辛迁都观点: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帝辛自己可能迁都于朝歌。这些不同观点的存在主要是由于史料记载的模糊性和解释的多样性。不同学者根据自己对文献的理解、考古发现等因素来判断都城变迁的情况,目前还没有一个被完全公认的结论。
  这种观点为帝辛徙都说提供了一种较为合理的解释。
  一方面,如果帝辛对朝歌的营建早已开始,而迁都在其在位晚期,这可能是出于战略考量。周伯戡黎、伐邘后,对位于安阳的殷都形成两面夹击之势,迁都朝歌可以规避这种危险局面,为商王朝争取喘息之机。而且再次对东夷用兵也可能是帝辛试图通过对外战争来转移内部矛盾、巩固统治地位的一种策略。
  另一方面,周消灭崇侯虎、占崇国,打开了沿渭水东进灭商的道路,这使得帝辛的计划落空。这显示出当时的政治局势极为复杂,各方势力相互角逐。帝辛的迁都决策虽然有其合理性,但在周的强大攻势下最终未能实现其战略目标。
  然而,这仅仅是一种推测,关于帝辛是否迁都朝歌以及其背后的真正动机,还需要更多的考古发现和深入的文献研究来进一步证实。
  考古调查的影响
  1998年的考古调查结果显示没有找到商代朝歌遗址及其切实存在的证据,这对帝辛徙都说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因为如果朝歌是帝辛的都城,按照常理应该能发现相应规模的都城遗址,比如城墙、宫殿建筑等遗迹。
  没有找到这些关键证据,使得帝辛迁都朝歌的说法缺乏最直接的物质支撑。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2-14 16:43回复
    学者卢中阳的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关于朝歌的性质目前仍存在争议,以下是对这两种观点的分析:
      卢中阳观点的合理性:
      考古遗迹的存在:1998年的考古调查虽然没有找到明确的商代朝歌遗址,但在淇县境内发现了分布密集的晚商遗迹。这些遗迹的存在可以证明在晚商时期,淇县一带是有重要的人类活动和聚居的。
      如果将这些遗迹与传世文献中关于纣都朝歌的记载相结合,从地理位置和时间节点上看,有一定的契合度。
      因为朝歌在历史文献中被多次提及是商纣王时期的重要城市,而淇县的晚商遗迹能够为这种说法提供一定的实物证据支持,尽管不是直接的都城遗址证据,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该地区与商纣王时期的紧密联系。
      文化传承的可能性:历史文化的传承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和关联性。淇县地区在历史上一直是重要的文化区域,其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具备成为重要城市的条件。
      如果商纣王时期的朝歌就在淇县附近,那么当地可能会保留一些与商文化相关的传统和习俗,这些文化元素也可以作为辅助证据来支持卢中阳的观点。
      朝歌性质存在争议的原因:
      缺乏明确的都城标志:对于一个城市是否为都城,需要有明确的考古证据来证明,比如宫殿建筑、城墙、祭祀场所等具有都城特征的遗迹。
      虽然淇县有晚商遗迹,但这些遗迹可能不足以证明该地区就是商纣王的都城朝歌。与安阳殷墟相比,殷墟有大量的宫殿、宗庙、王陵等遗迹,能够明确证明其作为商朝都城的地位,而朝歌在这方面的证据相对缺乏。
      文献记载的模糊性:传世文献中对于朝歌的记载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不同的文献对于朝歌的地位和性质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认为是都城,有的认为是离宫或陪都。这种文献记载的不统一使得对于朝歌的性质难以确定。
      政治中心的复杂性:商朝时期的政治中心可能是多元的,商纣王时期可能存在多个重要的政治中心。
      安阳殷墟作为商朝的主要都城,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但商纣王可能出于各种原因在其他地区也建立了重要的政治中心或行宫。
      朝歌可能是其中之一,但具体的地位和作用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考证。
      朝歌与妹邑或沬邑的关系辨析
      一些学者对“纣都朝歌”这一说法进行深入探讨,将朝歌与妹邑或沬邑进行区分。这种辨析很有意义,因为这有助于更精准地理解古代地名和地理范围。
      认为妹邑或沬邑既可以泛指朝歌,又能指代朝歌城附近的小地名,而且它距离牧野更近。这一观点对于研究商周之际的军事地理环境十分重要。
      如果妹邑或沬邑距离牧野近,那么在牧野之战这样的关键战役中,其战略地位就凸显出来了,可能影响到战争的进程和双方的军事部署。
      晁福林的观点
      晁福林认为沬地即牧野,早在武丁时期就有宫室类建筑,帝辛在该地的离宫别馆是延续以前的建筑进行扩大。
      这一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建筑沿革角度看待沬地的思路。从武丁时期到帝辛时期的建筑延续和扩大,说明该地在商朝历史上一直是比较重要的区域。
      而且,如果沬地就是牧野,那么牧野之战的发生地就与帝辛的离宫别馆紧密相连,这对于理解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当时的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帮助,
      比如可以推测帝辛军队的集结地、作战的指挥中心等可能与这些建筑有关。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5-02-14 16:43
    回复
      经济举措的具体表现
        聚敛搜刮方面:帝辛通过臣子如费仲敛财,胶鬲与鱼盐交易有关,这显示出他在经济上采取了加强搜刮的手段。这种搜刮行为可能涉及各个经济领域,目的是为了满足统治阶层的需求。
        大兴土木与挥霍方面:帝辛大兴土木,这不仅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还反映出其统治的骄奢。这些建筑工程需要大量的建筑材料和资金投入,无疑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失民于时方面:长年的劳师远征,使得大量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脱离。农业在古代是国家的经济基础,劳动力的缺失会导致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同时,统治阶级大量酗酒也会消耗大量粮食,这对于粮食生产本就受损的情况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经济举措的影响
        从社会矛盾角度看,《中国史纲要》和《中国通史》的观点很有道理。帝辛的搜刮与骄奢使社会矛盾激化,阶级斗争日益尖锐。普通百姓在经济上受到压榨,生活困苦。
        一方面是繁重的赋税和劳役,另一方面是农业生产的破坏和粮食的紧张,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导致百姓对统治阶级的不满情绪不断积累。
        而这种不满情绪最终会以阶级斗争的形式爆发出来,对商朝的统治秩序构成严重威胁,是商朝走向衰落的一个重要经济因素。
        南征北讨,百战百胜
        军事行动记载的意义
        黎地和渭水军事演习:如果帝辛在黎地和渭水一带举行军事演习的记载属实,这显示出他对军事战略布局的重视。黎地处于重要的战略位置,控制此地可以对周边地区形成威慑。渭水流域同样是关键地带,军事演习可能是为了展示武力,或者是为了训练军队以应对潜在的威胁,也有可能是为后续大规模军事行动做准备。
        讨伐有苏氏:对有苏氏的讨伐体现了帝辛扩大统治范围或者维护统治权威的意图。有苏氏可能是当时的一个部落或者方国,对其讨伐可能是因为有苏氏的不服从或者其他威胁商朝统治的因素,这也反映了商朝时期各部落和方国之间复杂的政治关系。
        征讨东夷:甲骨文和金文记载的帝辛东征“夷方”是非常重要的军事活动。“帝辛十祀征夷方”更是著名,这表明帝辛时期对东夷的征讨是一场大规模、长时间的军事行动。东夷地区资源丰富,征讨东夷可能是为了获取土地、人口、财富等资源,同时也有扩张领土、宣扬国威的目的。
        从军事行动看商朝的对外关系和战略意图
        对外关系方面:这些军事行动体现了商朝与周边部落和方国的复杂关系。商朝作为当时的大国,通过军事手段来维持其在周边地区的统治地位。
        对于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策略,如军事演习可能是一种威慑手段,用于应对潜在对手;而直接的讨伐和征讨则是针对那些被视为威胁或者具有战略价值的目标。
        战略意图方面:帝辛的军事行动可能是出于多种战略意图。一方面是为了加强商朝的安全保障,通过控制关键地区和部落来减少外部威胁;另一方面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东夷地区的丰富资源对商朝的经济发展可能具有重要的吸引力。
        此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也有助于巩固帝辛的统治地位,通过展示商朝的强大武力,使得国内的反对势力和周边的潜在挑战者不敢轻易反抗。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5-02-14 16:44
      回复
        战争的成果与积极意义
          战功承继与平定夷方:帝辛承继帝乙战功最终平定夷方这一观点,展现了商朝军事行动在一定时期内的延续性和连贯性。通过这些军事行动,商朝对周边地区的控制得到加强。
          获取俘虏方面:获得大批俘虏在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中有重要意义。这些俘虏可能会被用于农业生产、手工业制作等多个领域,增加了商朝的劳动力资源,促进经济的发展。
          文化传播角度:如果帝辛所征夷方位于南方淮水流域一带,那么中原文化向淮河、长江流域的传播就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得中原地区相对先进的文化得以在更广阔的区域传播,促进了不同地区文化的相互学习和发展,为华夏文化圈的扩大和丰富奠定了基础。
          国家统一角度:这些军事行动对奠定中国统一的规模起到了一定作用。商朝通过征服周边的部落和地区,扩大了自己的统治范围,加强了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从政治格局上看,是朝着国家统一方向发展的一种体现,为后来中国古代国家形态的进一步完善和统一进程的推进提供了历史条件。
          战争的消极影响
          人力物力消耗:战争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不可忽视的消极因素。大量的人力被征调用于战争,导致从事农业、手工业等生产活动的劳动力减少,影响了经济的正常发展。同时,物力的消耗包括兵器、粮草等物资的供应,对国家的财政和物资储备造成巨大压力。
          人民负担加重:战争所需的人力和物力最终都会转嫁到人民身上,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百姓不仅要承受繁重的赋税来支持战争,还要面对可能因战争而导致的生活秩序混乱、亲人离散等情况,这必然会引起人民的不满和社会矛盾的加剧。
          战争频繁的后果分析
          对社会经济的不利影响:帝乙和帝辛时期战争频繁,这对社会经济是巨大的打击。战争需要大量的物资支持,包括粮食、兵器等。
          持续的战争使得大量的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被抽离,投入到战争相关事务中,导致农田荒芜,粮食产量下降。同时,战争也会破坏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阻碍了物资的运输和经济的正常循环。
          对人民生活的影响:频繁的战争给黄河流域人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利。百姓面临着被征兵参战的风险,许多家庭因此失去劳动力。
          而且,为了供应战争所需,赋税不断增加,人民生活负担沉重。战争还会导致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5-02-14 16:44
        回复
            国力透支与王朝危机
            国力透支:尽管商朝在大多数战争中取得胜利并达到预期目的,但长期的战争消耗透支了殷商的国力。国家的财政、人力、物力等资源在战争中被大量消耗,使得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储备空虚。
            外部威胁乘虚而入:商朝国内的空虚给武王征商提供了可乘之机。当商朝的国力被战争削弱时,外部的周势力逐渐崛起。周武王看到了商朝的内部空虚和社会矛盾激化的状况,于是发动了对商的战争。
            这种外部的军事压力在商朝国力强盛时或许能够抵御,但在国力透支的情况下,商王朝难以有效应对,从而为其灭亡埋下了种子。
            罗琨在《中国军事通史》记载:帝辛征讨,林方,夷方等,开拓了大片疆土
            -《淮南子》:其中描述“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前交趾,后幽都”
            春秋晋国名将栾书说:纣之百克,而卒无后
            商纣王(帝辛)一百次都取得胜利,然而最终却没有好的结局。
            司马迁在《史记律书》评价夏桀和商纣王(殷受)能用手与豺狼搏斗,脚步快得能追上四匹马,他们的勇猛不是微弱的;他们历经百战都能获胜,诸侯都畏惧服从,他们的权势不是轻微的。……
            等到他们的威势耗尽、势力走到尽头的时候,普通百姓都成为了他们的敌国,过错就产生于穷兵黩武而不知满足,贪得无厌的心思不停息。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5-02-14 16:44
          回复
              周武王在《尚书》中开列了纣王六条罪状:第一是酗酒;第二是不用贵戚旧臣;第三是重用小人;第四是听信妇言;第五是信有命在天;第六是不祭祀祖宗
              先秦时,子贡已怀疑帝辛的罪行中有一部分是由于他作为失败者而被强加的。
              孟子尽管批判纣王为“一夫”,但认为帝辛在位时尚有贤人辅佐和善治遗风,因此仍可以维持较长时间的统治。
              宋人罗泌在《路史》中比较了史书中桀纣两个君主的事迹,认为其中的重合部分存在附会的因素;又梳理各类文献,认为存在增衍、夸大的情况。他最后说:“故凡言桀纣之事者,吾不敢尽信也。”
              朱熹注《孟子》,也称帝辛时仍有善政
              在近现代,古史辨派创始人顾颉刚撰有《纣恶七十事发生的次第》,文中列举纣的罪行,其中出于《尚书》六项,战国增加二十项,西汉增二十一项,东晋增十三项。流传下来的纣恶事实上是层累积叠地发展的,时代愈近,纣罪愈多,也愈不可信。
              傅乐成认为,根据帝辛时的甲骨文资料,“纣时的制作、田猎、征伐、祭祀,莫不整齐严肃”,或许是英明之主,而最终的败亡则可能与争战过度及本人衰老有关。
              郭沫若也说:“武王克殷实侥幸,万恶朝宗集纣躯。”并呼吁道:“殷辛之名当恢复,殷辛之冤当解除。”
              有论者认为,对帝辛的某些罪行可以做不同于传统的理解,例如:所谓帝辛爱酗酒,无非殷人本好酒,而帝辛酒量或许特别大些;所谓听信妇言,亦是人们少见多怪,商朝女性本就活跃,不乏武丁时代妇好那样的巾帼英杰。
              商、周的文化存在差异。后世不仅沿用周政权的说法看待帝辛,而且还沿用周文化的视角来看待商文化下帝辛的举动,这也成为对帝辛负面评价虚增的原因。
              不过,也有学者主张传统史学叙事的基本面并没有错。例如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在分析《诗经·大雅》中的《荡》这首诗时评论道:“这种出于敌国诗人之口的诗歌,虽然不免有其夸大失真之处,但结合商朝历史来看,也不全是诽谤之词。”
              还有观点认为,帝辛虽非一无是处,但确实称得上“暴君”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5-02-14 16:45
            回复
              竹书纪年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5-02-14 19:31
              回复
                字都没有几个的年代,哪能记录这么多事,大多数都是后人造谣的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5-02-14 21:03
                收起回复
                  全史对纣王的描述不足一百字,让你给整出这么多道道来,吃饱撑的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25-02-14 22:00
                  收起回复
                    我姓殷,祖上就是商朝皇室的。我们姓殷的,以前在周朝的时候,因为被灭国就只能做商人,这就是为什么商人的商和商朝的商是一个商。夏商周里面商朝是经济贸易最发达的,纣王之所以有那么多暴行,完全就是因为商朝太富,觉得自己可以随意挥霍,就是飘了。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5-02-14 22:13
                    回复
                      主要是周彻底扭转了商文明的方向,而商的方向是极其可怕的类似玛雅文明的方向,是周拯救了我们这个文明。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5-02-14 23:53
                      收起回复
                        拿小说当正史的人这辈子真是有了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5-02-15 00:25
                        收起回复
                          都是杜撰的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25-02-15 06:12
                          回复
                            周朝存在800年。即使没有也变成有了。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25-02-15 16: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