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界吧 关注:5,461贴子:24,341
  • 0回复贴,共1

行风建设:擦亮为民服务的时代底色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曾几何时,“跑断腿、磨破嘴”是群众到政府部门办事的真实写照。一纸证明辗转多个科室,简单业务排队数小时,窗口人员“冷硬横推”……这些作风顽疾不仅消耗群众信任,更侵蚀政府公信力。近年来,随着“最多跑一次”“一网通办”等改革深入推进,群众切身感受到政务服务的新气象。行风建设这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正以看得见的变化重塑为民服务的时代底色。
一、行风之变,变在为民初心的回归
行风是观察党风政风的窗口,更是检验初心使命的试金石。某地社保局曾因“证明亲属关系需回乡千里开证明”被舆论诟病,而推行告知承诺制后,仅需一纸承诺书即可办理,背后折射的是从“权力本位”到“服务本位”的理念跃迁。当前,从中央到地方,“首问负责制”“好差评制度”全面铺开,“办不成事窗口”专治疑难杂症,“延时服务”“上门办理”温暖特殊群体。这些改变印证:当政务服务跳出“官衙思维”,真正站稳人民立场,制度设计才能充满人性温度。
二、革新之力,源自治理智慧的升级
行风建设绝非简单的态度改良,而是治理体系的深层变革。上海“一网通办”将涉及53个部门的1400多项事项整合成“一件事”主题服务,群众办事提交材料减少70%;深圳推出“秒批”事项清单,人工智能自动审批让企业开办“立等可取”。数字技术重构服务流程的同时,制度创新也在破除深层壁垒:长三角地区推行跨省通办标准互认,京津冀建立政务服务“同事同标”机制。这种“科技赋能+制度破冰”的双轮驱动,让行风建设从“盆景”变“风景”。
三、长效之治,重在监督机制的闭环
行风建设容易陷入“整顿—反弹—再整顿”的怪圈,破解之道在于构建监督闭环。浙江设立“行风监测点”实时采集办事体验,武汉聘请“啄木鸟”暗访员定期巡查服务窗口,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平台让群众随手拍变成监督利器。更需警惕的是,要防止“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替代“纸面上的敷衍塞责”——某地要求基层每天登录20个政务APP打卡,反而加重负担。这说明,行风建设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既治“门难进”的表症,更破“推诿扯皮”的里症。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行风建设早已超越提升服务效率的技术层面,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切口。当“马上办”取代“绕着走”,当“数据跑”替代“群众跑”,当“暖心服务”消融“玻璃门”,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政务服务水平的提升,更是中国共产党人“江山就是人民”执政理念的生动实践。这场永不停歇的作风革命,终将在政府与群众的良性互动中,浇筑出新时代的信任基石。


IP属地:上海1楼2025-02-17 09:01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