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个别事物和它的性质之间的关系,哲学上存在“基底论”和“束理论”两种观点。
1.1基底论认为,个别事物被剥离所有性质之后,仍然会剩下一个赤裸的基底,基底是没有任何性质、同时也不同于任何其他基底的个别事物。
1.1.2基底论试图找到事物的基本构成和基础,从而为理解和解释更复杂的现象提供基础。
1.1.3统一和简化:通过找到共同的基底,基底论可以统一和简化对不同现象的理解,揭示它们之间的共性和联系。
(例①:原子论:原子论认为物质是由不可再分的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
例②:亚里士多德的基底论:亚里士多德认为个别的、具体的东西是基底,普遍的、一般的概念建立在个别的、具体的东西的基底。将所有一切物体都称为实体的存在。)
1.2束理论则认为不存在这样的基底,个别事物就是由它所具有的性质构成的,剥离了所有性质之后,什么都不剩余。
1.2.1束理论挑战了传统的物质实体观念,认为物质不是由单一的、不可分割的实体构成,而是由一束属性或特性所组成。重新思考物质的本质和存在方式,推动了哲学界对于实体、属性和关系等概念的深入探讨。
1.2.2.束理论将问题、现象看作是属性的集合,而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束理论可以更好地解释不同物体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以及具体直观到物体的个体化特征。
(例①:世界线收束,世界线收束范围,定义为多个的世界线汇聚在这一点,汇聚点过后,多个世界线结果不同,只有汇集这一点的过程不变,多个世界线都要遵循的过程。
例②:财产法,一块土地的所有者,拥有对土地的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等,这些权利可以分别转让给不同的人。财产权:在财产法中,“权利束”理论认为财产权是所有者,针对许多其他人所拥有的一揽子权利,这些权利可以被分割和让渡。
例③:莱布尼茨律指“如果两个事物所有性质都相同,那么它们是同一个事物”。)
3.关于形而上学命题问题之一。
3.1德国哲学家石里克认为,一个命题是有意义的,当且仅当它在逻辑上有被证实的可能性,不具有经验可能性。这种观点被称为“意义的证实原则”。根据按照意义的证实原则,形而上学命题是无意义。
4.伦理学关于个人私欲问题解释之一
4.1.“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出于个人私欲,就连一切善行,也都是为了让自己感到满意,归根结底是为了自己的幸福。为了自己的利益,我们假装以他人的福祉为目标,逼真到甚至骗过了自己。因此,真正的舍己为人是不可能的,所有的利他行为都不过是伪善。”这种被称为心理利己主义。
(注:这里还是劝大家在处理生活问题,尽量还是以“损一毫与天下之不利;悉天下奉一身之不取”态度解决实际问题。)
4.2.再提一下伦理利己主义,每个人在道德上都应该追求自己的利益,即行为的道德性取决于其是否符合个人利益。该理论并不意味着人们在事实上都是利己的,而是认为人们应该这么做,利他的行为在道德上是不正确的!重点在自己发自内心对于这种人群自发秩序上的敬佩和敬意。
(例:打个比喻,自由是想不做什么就不做什么;权力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权力和自由的产生的结果是:你有权力想不做什么就不做什么。虽然这样的观点,经常会被真正的利己主义者拆台。)
4.3.伦理学的基本定义(为了让4.1和4.2问题变得更立体,简单介绍一下伦理学,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是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
4.3.1.道德和经济问题:这个问题其实有点刁钻,道德和经济之间能相互作用,也有可能互相阻碍发展,比如“一个地区的公序良俗节日,是否该为经济总发展,是否在一定或特定时间应该禁止举办??”
4.3.2.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问题:即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冲突,究竟时候?让谁得主导关于利益解释权,促进个人和集体社会的共同发展。



1.1基底论认为,个别事物被剥离所有性质之后,仍然会剩下一个赤裸的基底,基底是没有任何性质、同时也不同于任何其他基底的个别事物。
1.1.2基底论试图找到事物的基本构成和基础,从而为理解和解释更复杂的现象提供基础。
1.1.3统一和简化:通过找到共同的基底,基底论可以统一和简化对不同现象的理解,揭示它们之间的共性和联系。
(例①:原子论:原子论认为物质是由不可再分的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
例②:亚里士多德的基底论:亚里士多德认为个别的、具体的东西是基底,普遍的、一般的概念建立在个别的、具体的东西的基底。将所有一切物体都称为实体的存在。)
1.2束理论则认为不存在这样的基底,个别事物就是由它所具有的性质构成的,剥离了所有性质之后,什么都不剩余。
1.2.1束理论挑战了传统的物质实体观念,认为物质不是由单一的、不可分割的实体构成,而是由一束属性或特性所组成。重新思考物质的本质和存在方式,推动了哲学界对于实体、属性和关系等概念的深入探讨。
1.2.2.束理论将问题、现象看作是属性的集合,而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束理论可以更好地解释不同物体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以及具体直观到物体的个体化特征。
(例①:世界线收束,世界线收束范围,定义为多个的世界线汇聚在这一点,汇聚点过后,多个世界线结果不同,只有汇集这一点的过程不变,多个世界线都要遵循的过程。
例②:财产法,一块土地的所有者,拥有对土地的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等,这些权利可以分别转让给不同的人。财产权:在财产法中,“权利束”理论认为财产权是所有者,针对许多其他人所拥有的一揽子权利,这些权利可以被分割和让渡。
例③:莱布尼茨律指“如果两个事物所有性质都相同,那么它们是同一个事物”。)
3.关于形而上学命题问题之一。
3.1德国哲学家石里克认为,一个命题是有意义的,当且仅当它在逻辑上有被证实的可能性,不具有经验可能性。这种观点被称为“意义的证实原则”。根据按照意义的证实原则,形而上学命题是无意义。
4.伦理学关于个人私欲问题解释之一
4.1.“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出于个人私欲,就连一切善行,也都是为了让自己感到满意,归根结底是为了自己的幸福。为了自己的利益,我们假装以他人的福祉为目标,逼真到甚至骗过了自己。因此,真正的舍己为人是不可能的,所有的利他行为都不过是伪善。”这种被称为心理利己主义。
(注:这里还是劝大家在处理生活问题,尽量还是以“损一毫与天下之不利;悉天下奉一身之不取”态度解决实际问题。)
4.2.再提一下伦理利己主义,每个人在道德上都应该追求自己的利益,即行为的道德性取决于其是否符合个人利益。该理论并不意味着人们在事实上都是利己的,而是认为人们应该这么做,利他的行为在道德上是不正确的!重点在自己发自内心对于这种人群自发秩序上的敬佩和敬意。
(例:打个比喻,自由是想不做什么就不做什么;权力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权力和自由的产生的结果是:你有权力想不做什么就不做什么。虽然这样的观点,经常会被真正的利己主义者拆台。)
4.3.伦理学的基本定义(为了让4.1和4.2问题变得更立体,简单介绍一下伦理学,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是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
4.3.1.道德和经济问题:这个问题其实有点刁钻,道德和经济之间能相互作用,也有可能互相阻碍发展,比如“一个地区的公序良俗节日,是否该为经济总发展,是否在一定或特定时间应该禁止举办??”
4.3.2.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问题:即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冲突,究竟时候?让谁得主导关于利益解释权,促进个人和集体社会的共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