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小说吧 关注:95,047贴子:835,793
  • 45回复贴,共1

不知道该不该说我个人觉得还是恶意更好一些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人是24年7月闲来没事在网购的凑单中看到恶意这本书的,我也不是很爱看书反正就阴差阳错的买了。到货后晾了一个礼拜突然想起来了就去看,结果给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可以说没有看恶意之前我都是不看书的,所以我去搜了相关的推理小说自己也看了将近40本左右的推理小说。因为有人跟我说罗杰疑案是恶意的鼻祖我就去看了,结果感觉像提前知道了所以没有多震撼。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2-20 01:13回复
    比起叙诡我觉得恶意更像是利用自述去立人设,所以被逮捕后故事才刚刚开始。犯罪动机感觉比犯罪手法更有趣,我也更感兴趣罪犯和受害者更深的过往。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5-02-20 01:16
    收起回复
      2025-08-04 14:30:3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能说说40本看的大概都是啥吗?社会派?可能你比较喜欢悬疑故事而不是推理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5-02-20 09:12
      收起回复
        罗杰疑案也不是鼻祖,甚至罗杰疑案可以说是抄袭的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5-02-20 11:58
        收起回复
          说实话罗杰疑案大部分是因为它在叙诡方面有开创功劳所以有地位,我个人觉得整体来说其实这本是有点为了一碟醋而包了一顿饺子的感觉,整体上确实还是恶意更加好看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5-02-20 12:28
          回复
            恶意确实写得好,畅销君最有推理的一本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5-02-20 12:31
            收起回复
              《罗杰疑案》跟后面衍生的如《恶意》这样的手记体推理,本质已经不是一类小说了
              《罗杰》本质还是猜凶手小说,前面铺的草蛇灰线很多,最后得出结论的时候侦探的理论是能得到线索支持的,而读者是因为主观原因而选择忽视了一些重要叙述
              《恶意》是从动机角度切入的手记体推理,手记体推理是允许主观性很强的误导甚至虚假内容的,但可以从手记本身叙述出发分析出漏洞,更适合对标的应该是《为了赖子》《独行女》这样对着手记展开分析推理的作品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5-02-20 19:03
              回复
                我和你一样,罗杰被人剧透,看完都没什么感觉。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5-02-20 20:31
                回复
                  2025-08-04 14:24:3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恶意和罗杰其实在叙诡方面手段是不一样的,恶意里面凶手更多是用欺骗的手段,就那种明着骗你,比如开头的那段给猫下药情节,目的就是让你形成刻板印象,但医生是通过详简结合的叙事手法巧妙让你自己绕开线索,比如移动椅子,他只写了自己移动椅子,但他没写移动的原因,用极简的几个字带过,你也很难去想为什么要移动椅子。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5-02-20 22:53
                  回复
                    还有其实叙诡这一类作品你一旦知道了他是叙诡,那凶手大概率就只能是一个人了,尤其是先看恶意再去看罗杰疑案的,体验差很正常,这个不是你的问题。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5-02-20 22:57
                    收起回复
                      为什么大家都觉得《恶意》有叙述性诡计,而且还跟《罗杰疑案》的相同?
                      《罗杰疑案》的叙诡,归纳起来是“我是凶手”,即作品要在始终以凶手的口吻叙述的前提下,在不隐瞒线索的前提下,侦探指出凶手是叙述者。由于“叙述者是凶手”是谜底,而叙述者在叙事时不能隐瞒线索,这两者如何达到平衡,这就考验作者的功力,即在完全给出案件线索后,要证明故事叙述者是凶手,但在解谜前不能让读者发觉。那么除了作案本身外,叙述者不能隐瞒案件其他所有的线索,但又要让读者不会注意叙述者,在始终以“我”的口吻讲述案情的前提下,证明“我”是凶手。
                      但《恶意》是在故事里插入了手记,这部小说巧妙之处在于,手记放在了小说的开篇,但从小说目录就可以知道,本书是由“野野口修的笔记”和“加贺恭一郎的记录”两部分组成,也就是这是一部双叙述者的作品(其实还有一章是其他人的叙述),而识破其中一个叙事者是凶手,是在另一个叙事者叙述的篇幅中。即《恶意》并不是“叙述者是凶手”的模式。
                      那么《恶意》就和《罗杰疑案》以及横沟正史的《夜行》情况不同,这是多个叙述者交互叙述,这种多人交互叙述又能给读者什么“先入为主”的错误印象呢?《罗杰疑案》始终是一个叙述者,由于读者的所有信息提供者都来自唯一的“我”,别无选择地对“我”产生信任,因此当“我”成为凶手时会出人意料,但《恶意》就不是一个叙述者,怎么能说两者是同样的叙述性诡计?
                      我觉得《恶意》里没有叙述性诡计,因为推理点明凶手并非在“野野口修的笔记”章节里,所以情况根本不是“我”是凶手。


                      IP属地:河南16楼2025-02-20 23:47
                      收起回复
                        叙诡 镜中的星期天 也很推荐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17楼2025-02-21 13:19
                        回复
                          你看的大多都不是吧里讨论的推理大家,而且看你的说法,你是对什么校园霸凌敏感,那请问校园霸凌跟推理关系很大吗?不推理也能写校园霸凌啊。所以你要是说情节恶意更好我不赞同也不反对,但在推理小说这块,恶意还不配跟罗杰疑案比,哪怕搬出嫌疑人也不行。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25-02-21 15:4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