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词释之一:抓阄的故事
这是一个有关谦让与公平的故事。
1862年春天,石达开率领的太平军远征军从湖北进入四川,来到长江和乌江交汇处的一座小城涪州(现在叫涪陵,当地榨菜驰名天下),他们的目标是占领涪州作为抢渡长江的据点,因为只有过了长江,才能进一步夺取四川的军事政治中枢——成都,为占领整个四川打下基础。
在一个暴雨倾盆的夜晚,太平军分三路渡乌江,一夜之间,清军自以为稳固的所谓“二百余里江防”俱做鸟兽散,太平军兵临涪州城下,不久之后开始攻城,而清方的援军,包括刘岳昭、唐友耕、唐炯和之前已经先到一步的水师炮船,也先后抵达涪州,与太平军形成对峙。
话说唐炯、唐友耕在进城第二天晚上,约了徐邦道一块到城墙上去探看“敌情”——正对着南城几十丈外就是石达开的中军营所在黄泥坡,三人之中只有徐邦道和太平军打交道多一些,可以担任讲解工作,对二唐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近距离观摩机会,当然不容错过。
这个时候急于建功的清军将领们似乎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他们自身的安全。太平军据点居高临下,可以俯瞰涪城,白天经常对着这里放枪(铳),晚上视野不佳,一般不会随意浪费火药,但是并不等于可以容你在距离中军营地只有一百多米的地方逛街观光,当二唐一徐来到南城的女墙上时,估计因为几个当官的凑到一块,动静比较大,引起了太平军岗哨的注意,或许有人猜到那堆人里可能有大妖头在,当即传令:开枪!
据说石达开本人在少年时代就是位打鸟铳的高手,美国传教士麦高文写的那篇著名通讯里转述外国亲历者的证词,言之凿凿地称太平军“射击技术比清军熟练得多,有些士兵每天练习打靶”,虽然夜色笼罩瞄准困难,但铳子还是直奔着唐友耕的方向飞了过去,只听一声惨叫,唐友耕大难不死,这枪射中了他身边的一名亲兵,而且一枪毙命!
想到自己从鬼门关打了个转,唐友耕饶是勇悍,想必也惊出一身冷汗来吧!一群人急忙撤离危险区域,回到州署里讨论这一突发事件。
越讨论越义愤填膺,最后一致决定,明天要对太平军还以颜色!要让他们付出代价!
出兵就这样决定下来,可是接下来的才是讨论的重点,那就是,任务怎么分配?核心问题是,谁来担负进攻石达开本人所在的黄泥坡据点的光荣任务?
照说唐友耕对这个任务应该当仁不让的,徐邦道虽然是湘军将领,但他的手下不过是涪州本地的兵勇团练,不论素质还是战斗经验都不能和二唐的川军比,而且太平军刚刚打死他一名亲兵,差点就要了他的命,于公于私由他挑大梁都最合情合理,再者他是副将,徐邦道、唐炯的地位都比他低,唐炯还革了职,如果唐友耕毛遂自荐,两人断无异议。
但是,面对在四川境内的第一次“联合剿匪”行动,唐友耕似乎另有想法,那便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谦让。或许可从长江北岸的湘军刘岳昭部那里得到了启示吧——人家湘军风尘仆仆从湖北一路追到四川,到现在都没有一点靠近太平军的意思,川军作为主人,器量怎能输与客军?
总而言之,唐友耕无意仗势欺人,跟另外两人争功。剩下两人看到唐友耕这么谦让,大概也很不好意思强出头,于是讨论来讨论去,三人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他们决定采取公平公正公开的方式来分配这次战斗的任务,那就是抓阄。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举行抽签仪式。
在公证人的见证下(亲兵?随从?同僚?这次仪式被载入涪州地方志,永垂史册,考虑到当事人表现得如此谦逊,不太可能主动传播自己的事迹,所以肯定是有见证人的),写着太平军三处主阵地的名字“黄泥坡”“仰天窝”“龙王咀”的签被制作出来,经过神圣的抽签,唐友耕抽得“龙王咀”,徐邦道抽得“仰天窝”,唐炯很荣幸地抽得了“黄泥坡”,作战任务终于圆满分配了下去。
这就是“石达开和抓阄”的典故,一个有关他的敌人们的谦让友爱、公正公平精神的故事。
这是一个有关谦让与公平的故事。
1862年春天,石达开率领的太平军远征军从湖北进入四川,来到长江和乌江交汇处的一座小城涪州(现在叫涪陵,当地榨菜驰名天下),他们的目标是占领涪州作为抢渡长江的据点,因为只有过了长江,才能进一步夺取四川的军事政治中枢——成都,为占领整个四川打下基础。
在一个暴雨倾盆的夜晚,太平军分三路渡乌江,一夜之间,清军自以为稳固的所谓“二百余里江防”俱做鸟兽散,太平军兵临涪州城下,不久之后开始攻城,而清方的援军,包括刘岳昭、唐友耕、唐炯和之前已经先到一步的水师炮船,也先后抵达涪州,与太平军形成对峙。
话说唐炯、唐友耕在进城第二天晚上,约了徐邦道一块到城墙上去探看“敌情”——正对着南城几十丈外就是石达开的中军营所在黄泥坡,三人之中只有徐邦道和太平军打交道多一些,可以担任讲解工作,对二唐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近距离观摩机会,当然不容错过。
这个时候急于建功的清军将领们似乎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他们自身的安全。太平军据点居高临下,可以俯瞰涪城,白天经常对着这里放枪(铳),晚上视野不佳,一般不会随意浪费火药,但是并不等于可以容你在距离中军营地只有一百多米的地方逛街观光,当二唐一徐来到南城的女墙上时,估计因为几个当官的凑到一块,动静比较大,引起了太平军岗哨的注意,或许有人猜到那堆人里可能有大妖头在,当即传令:开枪!
据说石达开本人在少年时代就是位打鸟铳的高手,美国传教士麦高文写的那篇著名通讯里转述外国亲历者的证词,言之凿凿地称太平军“射击技术比清军熟练得多,有些士兵每天练习打靶”,虽然夜色笼罩瞄准困难,但铳子还是直奔着唐友耕的方向飞了过去,只听一声惨叫,唐友耕大难不死,这枪射中了他身边的一名亲兵,而且一枪毙命!
想到自己从鬼门关打了个转,唐友耕饶是勇悍,想必也惊出一身冷汗来吧!一群人急忙撤离危险区域,回到州署里讨论这一突发事件。
越讨论越义愤填膺,最后一致决定,明天要对太平军还以颜色!要让他们付出代价!
出兵就这样决定下来,可是接下来的才是讨论的重点,那就是,任务怎么分配?核心问题是,谁来担负进攻石达开本人所在的黄泥坡据点的光荣任务?
照说唐友耕对这个任务应该当仁不让的,徐邦道虽然是湘军将领,但他的手下不过是涪州本地的兵勇团练,不论素质还是战斗经验都不能和二唐的川军比,而且太平军刚刚打死他一名亲兵,差点就要了他的命,于公于私由他挑大梁都最合情合理,再者他是副将,徐邦道、唐炯的地位都比他低,唐炯还革了职,如果唐友耕毛遂自荐,两人断无异议。
但是,面对在四川境内的第一次“联合剿匪”行动,唐友耕似乎另有想法,那便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谦让。或许可从长江北岸的湘军刘岳昭部那里得到了启示吧——人家湘军风尘仆仆从湖北一路追到四川,到现在都没有一点靠近太平军的意思,川军作为主人,器量怎能输与客军?
总而言之,唐友耕无意仗势欺人,跟另外两人争功。剩下两人看到唐友耕这么谦让,大概也很不好意思强出头,于是讨论来讨论去,三人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他们决定采取公平公正公开的方式来分配这次战斗的任务,那就是抓阄。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举行抽签仪式。
在公证人的见证下(亲兵?随从?同僚?这次仪式被载入涪州地方志,永垂史册,考虑到当事人表现得如此谦逊,不太可能主动传播自己的事迹,所以肯定是有见证人的),写着太平军三处主阵地的名字“黄泥坡”“仰天窝”“龙王咀”的签被制作出来,经过神圣的抽签,唐友耕抽得“龙王咀”,徐邦道抽得“仰天窝”,唐炯很荣幸地抽得了“黄泥坡”,作战任务终于圆满分配了下去。
这就是“石达开和抓阄”的典故,一个有关他的敌人们的谦让友爱、公正公平精神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