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佛慈悲吧 关注:269贴子:2,939
  • 4回复贴,共1

未得一心不乱,若信深愿切,仍可往生;但见佛绝非散心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蕅益大师印光大师,都有相关开示,虽未证一心,但若信愿恳切,仍能往生。但问题来了,见佛须具三力,是三昧定心定境中见,未得一心者,如何见?这两位祖师就没有更详尽的开示了,印祖非常强调临终助念,但也没细说。
如果说散心境就能见佛,若是弥陀纯他力独自变现于人前,为何弥陀不在所有念佛人临终第一天就前来接引呢?为何有两大类往生临终情形的极大不同呢?第一类决定往生自在往生,即前六品,皆能预知时至,临终首日念佛入定,便可三力见佛,即可二力坐脱,自在往生。而第二类临终念佛忏罪往生,即下三品,必须熬至临终后期,因缘具足了才能往生(但更多的是,不知往生与否)。两种差别,难道是弥陀的分别心使然?还有,若是纯他力变现于临终人前,那么家属及助念人员,皆当同见。事实上,根本不能!


IP属地:辽宁1楼2025-03-08 19:47回复
    ●附:莲池大师:普劝念佛往生净土
    《弥陀经》言,若人念佛,临命终时,必生彼国。又《观经》言,念佛之人,生彼国者,莲分九品。盖此念佛琺卝门,不论男女僧俗,不论贵贱贤愚,但一心不乱,随其功行大小,九品往生。故知世间无有一人不堪念佛。若人富贵,受用现成,正好念佛。若人贫穷,家小累少,正好念佛。若人有子,宗祀得托,正好念佛。若人无子,孤身自油,正好念佛。若人子孝,安受供养,正好念佛。若人子逆,免生恩爱,正好念佛。若人无病,趁身康健,正好念佛。若人有病,切近无常,正好念佛。……普劝诸人,火急念佛。九品往生,华开见佛。见佛闻法,究竟成佛。始知自心,本来是佛。


    IP属地:辽宁2楼2025-03-08 19:48
    回复
      2025-08-21 15:38:4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按:“见佛闻法,究竟成佛。始知自心,本来是佛。”
      这就是《起信论》中,始觉合本觉,得究竟觉,究竟成佛矣!其实,现在你也可以知道,自己真心,本来是佛!
      ----
      “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说的就是这个,并没有什么稀奇,大家都如此,一切众生皆如此啊!理即佛!内心皆有如如不动之佛性在!但很可惜,虽本具如来德能,当下却不能全用。所以,必须老老实实修行,去妄离执就可以了。但次第修证很难。故而,世尊特开念佛伏惑,带业往生,横出三界,殊胜而方便的净土一门!
      ----
      其实,此文关键点不在此处,而是九品皆须一心不乱,方属《弥陀经》原意。而蕅祖印祖,却言,未得一心不乱,若信深愿切,仍可往生。但问题来了,见佛须具三力,是三昧定心定境中见,未得一心者,如何见?这两位祖师就没有更详尽的开示了,印祖非常强调临终助念,但也没细说。
      ----
      其实啊,虽然未得一心之人,仍可往生,但却不是散心念佛时见佛,更非散心念佛时往生!秘密全在《悲华经》中,可惜少有师细讲。黄念祖老居士,在讲大经解时,确实多次引用过。印祖曾有相关类似开示,往生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道力。这很容易被本源门所混淆成纯他力往生!
      附:《悲华经》节录:
      “若闻我声发愿欲生我世界者,是诸众生临命终时,悉令见我与诸大众前后围绕。我于尔时入无翳三昧,以三昧力故现在其前而为说法。以闻法故寻得断除一切苦恼,心大欢喜,其心喜故得宝冥三昧。以三昧力故令心得念及无生忍,命终之后必生我界。”


      IP属地:辽宁3楼2025-03-08 19:50
      回复
        可见,临终佛力加持增上的殊胜性,非平时念佛可比!其实,名字位散心念佛人临终念佛往生,仍然须具三力,而非纯他力加持所独能。不然,印祖也就无需反复强调临终助念的重要性了。他力稍一加持,正念得生,还助念啥?
        ----
        第一类决定往生且自在往生者,即前六品,皆是生前就已念至最浅伏惑事一心不乱,即最浅伏惑念佛三昧。一心不乱和念佛三昧,只名异而已。有师强调念佛三昧深,一心不乱浅,这是不对的。智者知礼《观经疏妙宗钞》判地观成,世尊言其初得三昧临终决定往生,对应阶位观行位初品,难道还有比这个三昧还低的一心不乱吗?
        总之,前六品人,生前就能念至念佛三昧,具足见佛三力,能预知时至,临终首日即可念佛入定,定中见佛往生。
        ----
        关键就是第二类临终念佛忏罪往生,即下三品,多是未得一心不乱之人,如何入定呢?如何定心中见佛呢?
        第二类临终念佛忏罪往生,多是名字位人,生前本不具足念佛三昧力的,但临终时期比较特殊,随着第六识渐灭渐断,再加以瑱卝实菩提心,或有随顺菩提正道之信愿,而感得弥陀他力冥加,二力和合,在临终后期便可渐入一种特殊三昧定境(宝冥三昧,《悲华经》中所说),最终能修出定善,忏罪恶道诸罪,恢复善人身份,从而见佛往生。
        (按:犯五逆罪,尽管生前得伏惑浅定,但也忏不净恶道诸罪,入不了第一类决定往生,仍须待临终后期忏罪……。五逆属极重罪,观行位伏惑浅定属事一心,是忏不净的,必须俢至相似位后心,入理一心不乱,才能忏除这类极重罪。莲祖《疏钞》中有提此事。)
        ----
        所以,弥陀他力冥加增上,才是最为关键的!并且,也不能离开念佛人自力正念,否则烦惑当心,弥陀加持便随之消隐了。根本不是本源门所说,弥陀他力能单独荇卝事。离开念佛人自力,而谈他力万能,这是误判生佛心体所致,是极端的,是错误的知见。
        ----
        综上所述,九品往生,皆须一心不乱,根本没超出《弥陀经》的范畴。蕅祖印祖说未得一心,仍可往生,这是说生前,不包括临终后期的特殊定境。虽能往生,但非百分百往生。蕅祖《要解》中“散心称名……不定往生”,正是此意!虽生前未得一心,并不表示,临终时期就以散心境见佛,更非散心境往生。这是肯定的。
        ----
        如果说临终散心境就能见佛,那么必须再识别,绝对是魔扰,多是属于半窍附体见佛。这类见佛,本非瑱卝佛,它多不放光照摄临终人,更不能令临终人入更深层三昧定心,更不会主动摄人神识上莲台……。尤其是最后一条,是辨别魔扰的重要一环(除非彼此有宿世极重命债)。见假佛,它是不摄你的,他就等,等着你……。并且,乱心境,也不影响它在你面前。附体见佛,正是纯他力的,本源门提倡纯他力往生,所以见佛也是纯他力的,这个问题很大,很严重啊!


        IP属地:辽宁4楼2025-03-08 19:51
        回复
          附:
          宝冥三昧,其实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三昧,亦可称一心不乱,或念佛三昧。是临终特殊时期,诸缘具足,兼得弥陀他力冥加增上,二力和合之下,在临终中后期方能渐入的一种特殊的三昧境界。随着临终人第六识逐渐消灭,依第六识而起的见思惑,会有一种不伏而伏,不断而断,的特殊效果,弥陀他力作用反而会越来越殊胜。
          ----
          当然,临终人须自力系念佛号不断,主思往生大事,以菩提心或暗合菩提正道之信愿,来感佛,这都非常关键。否则,妄念生起,一念不觉,都会障碍弥陀加持,临终后期便会糊涂、颠倒或昏沉等,同于普通人必入乱心位。
          ----
          所以,发菩提心系念佛号很重要,越到后期,弥陀加持力越大,所入三昧定心定境越深,理论极值可入理一心不乱,此时十念定善方可忏净五逆等极重罪。而普通念佛人无如此重罪,只要忏净恶道诸罪,便可提前见佛,提前往生。宝冥三昧,会随着临终时间的推移,其三昧定心定境,由浅入深,是变动的,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
          宝冥三昧出自《悲华经》。名字位散心念佛人,也能入得。临终中期或后期,须烦惑不现行,不影响临终自力正念即可。如果出现颠倒等情形,助念人员的提醒很重要,最好简短开示临终人,须重发菩提心,以大惭愧心忏悔心念佛,来再次感佛冥加。第二类临终念佛忏罪往生,大体如是,属于不伏而伏,不同于第一类决定往生自在往生,不是定力伏惑。虽不是自力定力伏惑,但仍可入三昧定心定境,这正是宝冥三昧的不可思议之处!


          IP属地:辽宁5楼2025-03-08 19: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