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舞提灯吧 关注:5贴子:398
  • 0回复贴,共1

红楼梦的吃饭与吃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红楼梦》中的贾府,饮食档次、营养档次自然是不低的。在第一回作者的自述中,提及当年的生活水平,就曾使用了“锦衣纨绔”“饮甘餍肥”这类的词儿,后来也曾多次使用“膏梁锦绣”“锦衣玉食”的形容词,足见在“吃”上面是很讲究的。不仅在“吃”上面不含糊,在“喝”上也是颇有考究的,名茶、茯苓霜、玫瑰露、茉莉粉(有的饮料得自宫廷。据说还有进口货)应有尽有,连茶具也很上乘。第41回写贾府一伙人到府中栊翠庵喝茶,小尼姑妙玉上的是---“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茶盘”,内放“成窑五彩小盖盅”。贾母的口味很高,连上品茶“六安茶”都不喜欢,妙玉连忙奉上“老君眉”。此外又给宝玉黛玉们拿来更上等的茶具,沏茶用的水是“梅花上的雪”。 
       遗憾的是,贾府的人并没有因为在饮食上的“高层次”“高消费”而将身体弄得很健康,倒是大病,小病经常得,有的人“从会吃饭就吃药”“吃饭没有吃药多”。此外,年纪轻轻就死的也不少,秦可卿死时不到20岁,连那位当了娘娘的贾元春死时也只有30岁。 
       看来,“吃、喝”是一门综合学问,单讲究“贵”“奢”是不成的。 
       第一个患了重病很快死去的是宁府的少奶奶秦可卿。她的物质生活水平是很高的,房间布置的如她自己所说“大约神仙也住得”,营养品成堆,但她还是患了不治之症,经著名太医张友士诊断,指出病源是“心气虚而生火”、“肝家气滞血亏”、“脾士被肝木克制”、“肺经气分太虚”,看来已是多症并发。她丈夫贾蓉说的倒简单:“她这病也不用别的,只吃的下些饭食就不怕了!”王熙凤主张大补,“别说一日二钱大参,就是二斤也吃的起!” 
       秦可卿的主病大约是肝炎或肝硬化。按理说,这病多误在饥、劳二字上,秦可卿即不饥又不劳,为什么没有治好这种病?看来,好的食品必须要有好的饮食心理、饮食情绪才会有益于人。秦可卿虽然生活在营养堆里,但吃的是“受气”饭。自己出身平平,上嫁贾府,公公,丈夫都是好色之徒,弟弟又不争气,秦可卿即使天天出入高档饭店、陪“大亨”消遣大餐,也还是吃着“嗟来之食”,心理不会痛快的。 
       贾府的厨艺无疑是第一流的,例如第41回提到的一道菜---“茄鲞”,使刘姥姥这个“天天吃茄子”的人居然吃不出茄子味。经王熙凤介绍,才知道做这道菜要经过十几道工序,并辅以净肉、鸡油、鸡脯,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豆腐干、各色果子、糟油等多中配料。 
       其实这种烹调上的奢化,工序越多越会破坏“物之本”,损失了营养价值。 
       不参与任何体力活动,胃口很差,在多么精美的食品面前都没食欲,这是贾府人普遍性苦恼。在贾母“两宴大观园”的宴席上,贾府的太太、奶奶、小姐们为了有一点食欲,便只能拿老农妇刘姥姥开心,搞恶作剧。这一次贾府的女士们是开心了,多吃了几口食物,随即就病倒了两个。请来看病的王太医没开什么药,要贾母以后吃东西“略清淡些”,要巧姐“清清净净的饿两顿”。平日无食欲,多吃一点就闹病,这富贵人也不是什么福气。 
       贾府几乎每天都有吃药的人,有明吃者,有暗吃者。明吃是林黛玉。书中在83回诊病是写道:“头晕,减饮食。多梦所不干自事,也必动气,且又多疑多惧。不知者疑为性情怪诞,其实因肝阴亏损,心气耗损”,最后将病源定为“肝邪偏旺肺金定受其殃,理宜疏肝保肺。”真也怪,林黛玉患的又是肝病!说也不怪,她是贾府的借居者,虽“富贵”但有乞食之感,吃东西咽的很不顺畅,只能以药补之。 
       暗吃的是王熙凤,此人喜欢逞强,又盼长寿,且又知道结仇很多,一经表现出病态就会有人解恨,故而总是“侍强羞说病”。何况,她患的又是妇科病,张扬出去很没面子。不看医生,胡乱吃药,单一大补,实际上没什么益处。 
       久病成医,贾府的人稍懂药物学的不少,连贾蓉都能瞎掰几句。稍有造诣的,如薛宝钗,她自制的冷香丸单用水就很讲究---立春的雨,白露的露,霜降的霜,小雪的雪。此举虽过于“迂执”,但也有道理---顺其自然乎。 
       可惜,这只是一种哲理,贾府的人是不能体现的。真正的顺其自然,内涵很广。生命在运动中,应多参加体力活动。有消耗,才有胃口。特别的是,要有自力更生的能力,


1楼2006-04-25 12:11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