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兴济县城今沧州市沧县所属的兴济镇。
兴济县是一个因运河而兴、而置的县。金朝为了保障运河漕粮运输而专门设置的县,因为金朝的运河也是隋朝古永济渠的一部分,“兴济”也由此得名;
兴济县坐拥大运河之畔,是漕运粮草之重镇。历经明末战乱的洗礼,这座原本仅辖11里编户的小城,人口锐减,规模日衰,清顺治十三年撤县。
根据《读史方舆纪要》中的记录,这个县编户范围只有十里。清朝初年为了收税和管理的方便,承袭了明朝的制度,每110户为“一里”。
虽然兴济县被撤销,但是它却一直是对周边影响巨大的经济大镇。
民国十七年(1928年)十二月,河北省政府建设厅编《调查报告·第四编·工商》:兴济为青县大镇,居运河东岸,其商业之繁盛,亦不亚于独流,而商号之殷实,或加独流之上,商号中以粮店为最大,平时籴粜每批粮价有达十数万元以上者,凡沿运河之扬柳青、独流、沧县、泊头、连镇等之粮店皆不能及,至于工业,以草帽为最普遍,每年有极大之进款,而制猪毛业者亦有七八家之多,且有渐超发达之势,可与独流工业并驾齐驱。
县城明嘉靖三十年建,万历三十年增筑。周长三里,高一丈八尺,开二门:东曰海晏,西曰河清。今无存。
不过兴济县城墙在明朝《河间府志》,以及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这些大的志书中记载它均“无城”,估计是其城墙规模太小的缘故,其长度、高度和宽度都远小于其他城池。
明朝《兴济县志》:土城,周回三里,高一丈八尺,底阔一丈五尺,顶阔九尺,东西门楼两座,匾东曰海晏门、西曰河清门(因东望海,西邻河,故名之,寓祝愿也)角楼四座,敌台六座。池宽一丈深八尺。
兴济县是明孝宗朱佑樘的皇后的老家,她是皇帝的惟一老婆。民国的冯玉祥也诞生在这里,《我的生活》:“生我的那年,正是父亲到兴集(济)镇的次年——一八八二年,即光绪八年的秋天。”
兴济县是一个因运河而兴、而置的县。金朝为了保障运河漕粮运输而专门设置的县,因为金朝的运河也是隋朝古永济渠的一部分,“兴济”也由此得名;
兴济县坐拥大运河之畔,是漕运粮草之重镇。历经明末战乱的洗礼,这座原本仅辖11里编户的小城,人口锐减,规模日衰,清顺治十三年撤县。
根据《读史方舆纪要》中的记录,这个县编户范围只有十里。清朝初年为了收税和管理的方便,承袭了明朝的制度,每110户为“一里”。
虽然兴济县被撤销,但是它却一直是对周边影响巨大的经济大镇。
民国十七年(1928年)十二月,河北省政府建设厅编《调查报告·第四编·工商》:兴济为青县大镇,居运河东岸,其商业之繁盛,亦不亚于独流,而商号之殷实,或加独流之上,商号中以粮店为最大,平时籴粜每批粮价有达十数万元以上者,凡沿运河之扬柳青、独流、沧县、泊头、连镇等之粮店皆不能及,至于工业,以草帽为最普遍,每年有极大之进款,而制猪毛业者亦有七八家之多,且有渐超发达之势,可与独流工业并驾齐驱。
县城明嘉靖三十年建,万历三十年增筑。周长三里,高一丈八尺,开二门:东曰海晏,西曰河清。今无存。
不过兴济县城墙在明朝《河间府志》,以及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这些大的志书中记载它均“无城”,估计是其城墙规模太小的缘故,其长度、高度和宽度都远小于其他城池。
明朝《兴济县志》:土城,周回三里,高一丈八尺,底阔一丈五尺,顶阔九尺,东西门楼两座,匾东曰海晏门、西曰河清门(因东望海,西邻河,故名之,寓祝愿也)角楼四座,敌台六座。池宽一丈深八尺。
兴济县是明孝宗朱佑樘的皇后的老家,她是皇帝的惟一老婆。民国的冯玉祥也诞生在这里,《我的生活》:“生我的那年,正是父亲到兴集(济)镇的次年——一八八二年,即光绪八年的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