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不准,滥用配置,从"哲学三问"看比亚迪夏的市场困局
作为比亚迪论坛版主兼工程师,我认为夏的问题不仅是产品硬件本身,更多是定位不准。一是自我定位,对自己的品牌影响力定位不准;二是市场定位不准。汽车是消费产品,要服务终端消费者,一定要建立用户思维,搞清楚目标客户的需求。夏的产品开发逻辑定位不清,用户思维缺失。家用嫌贵,商用嫌短。“我是谁,为谁服务,该如何服务”的基本思路混乱。
定位不准,如果是家用就定位4.9-5.0米,打得过奥德赛即可,想横扫奥德赛、塞纳两个对手,覆盖腾势D9的5.3米以下市场,比亚迪王朝的品牌力暂时很难支撑,既要又要还想要,要得太多,负担就重,容易顾此失彼。奥德赛这种4.9米级的车型,作为家用,尺寸不大,容易驾驭,三排两个孩子一条狗;作为商用,大四座+行李空间+短途7人无行李是小公司的主要应用场景。如果是6~7人舒适长途,就是5.3米的腾势D9也未必做得到,你5.14米的夏就能做好?
定位不准,导致定价不准,能花28万以上的商业客户,谁也不差那几万块不去选腾势。家用市场撬不动,上市两个月就背刺老车主,反而坏了自己的口碑,让谁敢支持比亚迪新车型?
定位不准,带来一个直接问题就是物料滥用,盲目堆砌配置,拉高不必要成本。
滥用配置,设计上虎头蛇尾,典型的底层工程师思维,而且是加班以后着急下班时候的工程师思维,第三排重点不突出,导致关键功能缺失,MPV最核心的空间灵活性没有体现。第三排不能四六分翻折是最大败笔,五个人或者六个人带大件行李时候就非常受限,我的比亚迪老S7,4840的车身,拉五个人时候后备箱可以装三辆自行车,轻松实现4+2。而夏5.15米的车身,拉五个人时候的就做不到,却把成本浪费在电动翻折上。


滥用配置,盲目堆料就容易把真正的用户需求淹没在花里胡哨的“配置”中。比如方向盘加热,在南方可以是选配,在北方则是刚需,却只有顶配才有,这玩意成本几个钱,却没由来准备两种物料,浪费企业的制造成本和管理成本(可能还高于物料差异本身),最终必然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滥用配置,堆砌“科技含量”,完全不是用户思维,属于一种伪工程师思维。消耗的是供应商(自产的就是损害员工利益)和客户利益,客户被迫花更多的钱买了一堆用不上的东西拉着到处跑,真正需要的功能却缺失。
以网络信息化为核心的工业4.0时代,现有的管理技术完全可以支持车辆个性化定制,就像吃火锅麻辣烫,具备基础功能的白车身作为锅底,100公里的清汤锅,180公里的麻辣锅。个性化配置可以自由点菜:想要真皮的加真皮,想要电视的加电视,不想要副驾驶大屏的,那里变成一个标准接口的手套箱(如同汽油车时代CD机的DIN接口)。客订车型销售可以启用先款后货式新的商业模式规避风险,客户下定以后,就以VIN码作为唯一标识,可以随时在APP里面查询进度。
总之,汽车产业的竞争已从技术单点突破转向系统思维较量。比亚迪需要将工程师思维升级为"用户需求翻译器",每个技术决策都应回答哲学三问:这个功能为谁服务?在什么场景创造价值?如何强化产品心智?
作为比亚迪论坛版主兼工程师,我认为夏的问题不仅是产品硬件本身,更多是定位不准。一是自我定位,对自己的品牌影响力定位不准;二是市场定位不准。汽车是消费产品,要服务终端消费者,一定要建立用户思维,搞清楚目标客户的需求。夏的产品开发逻辑定位不清,用户思维缺失。家用嫌贵,商用嫌短。“我是谁,为谁服务,该如何服务”的基本思路混乱。
定位不准,如果是家用就定位4.9-5.0米,打得过奥德赛即可,想横扫奥德赛、塞纳两个对手,覆盖腾势D9的5.3米以下市场,比亚迪王朝的品牌力暂时很难支撑,既要又要还想要,要得太多,负担就重,容易顾此失彼。奥德赛这种4.9米级的车型,作为家用,尺寸不大,容易驾驭,三排两个孩子一条狗;作为商用,大四座+行李空间+短途7人无行李是小公司的主要应用场景。如果是6~7人舒适长途,就是5.3米的腾势D9也未必做得到,你5.14米的夏就能做好?
定位不准,导致定价不准,能花28万以上的商业客户,谁也不差那几万块不去选腾势。家用市场撬不动,上市两个月就背刺老车主,反而坏了自己的口碑,让谁敢支持比亚迪新车型?
定位不准,带来一个直接问题就是物料滥用,盲目堆砌配置,拉高不必要成本。
滥用配置,设计上虎头蛇尾,典型的底层工程师思维,而且是加班以后着急下班时候的工程师思维,第三排重点不突出,导致关键功能缺失,MPV最核心的空间灵活性没有体现。第三排不能四六分翻折是最大败笔,五个人或者六个人带大件行李时候就非常受限,我的比亚迪老S7,4840的车身,拉五个人时候后备箱可以装三辆自行车,轻松实现4+2。而夏5.15米的车身,拉五个人时候的就做不到,却把成本浪费在电动翻折上。


滥用配置,盲目堆料就容易把真正的用户需求淹没在花里胡哨的“配置”中。比如方向盘加热,在南方可以是选配,在北方则是刚需,却只有顶配才有,这玩意成本几个钱,却没由来准备两种物料,浪费企业的制造成本和管理成本(可能还高于物料差异本身),最终必然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滥用配置,堆砌“科技含量”,完全不是用户思维,属于一种伪工程师思维。消耗的是供应商(自产的就是损害员工利益)和客户利益,客户被迫花更多的钱买了一堆用不上的东西拉着到处跑,真正需要的功能却缺失。
以网络信息化为核心的工业4.0时代,现有的管理技术完全可以支持车辆个性化定制,就像吃火锅麻辣烫,具备基础功能的白车身作为锅底,100公里的清汤锅,180公里的麻辣锅。个性化配置可以自由点菜:想要真皮的加真皮,想要电视的加电视,不想要副驾驶大屏的,那里变成一个标准接口的手套箱(如同汽油车时代CD机的DIN接口)。客订车型销售可以启用先款后货式新的商业模式规避风险,客户下定以后,就以VIN码作为唯一标识,可以随时在APP里面查询进度。
总之,汽车产业的竞争已从技术单点突破转向系统思维较量。比亚迪需要将工程师思维升级为"用户需求翻译器",每个技术决策都应回答哲学三问:这个功能为谁服务?在什么场景创造价值?如何强化产品心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