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吧 关注:708,964贴子:9,637,824

试论“道”(一家之言,欢迎拍砖)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注:本帖只阐述个人观点,欢迎批判、质疑、拍砖。不会辩驳任何人的观点。谢谢。
谈中医,不能不提《黄帝内经》。
谈《内经》,不能不提“道”。
在《内经》中,“道”的含义很多,有时指“针道”;有时指“诊道”;有时指“天地之道”;有时又是指“天地本源之初的‘道’”——这个“道”,和《老子》所论述的“道”同义。例如《内经》曰:【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闵闵之当,孰者为良!恍惚之数,生于毫氂,氂毫之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讨论的,就是这个“道”。
那么,这段话什么意思呢?不同的注解都有各自的诠释。我的理解则是——【最高深的大道,就在蕴含在最微细之处,大家都能看到它无穷的变化,又有谁能明了它的本源是什么呢?深远而广博的大道啊,学习大道的人何止千万,又有几个人能明白其最关键最本源的东西呢?关于大道的理论,举世杂说者纷纭,又有谁才是最准确最接近于大道的真实本源的呢?掩藏在恍惚之下的大道,应该通过极其细微的毫末上去揣度分析,然后对应千万无穷的变化来印证才能真正明了大道其中的内涵。】
那么,什么才是这种“最高深的大道”呢?



1楼2011-01-04 16:09回复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老子说:“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道,不可说。
    所以,不说。


    2楼2011-01-04 16:14
    回复
      或曰:“‘道’不可说,何以论道?”
      是呵,道不可说,那就谈谈“‘道’的影子”吧。


      3楼2011-01-04 16:19
      回复
        “‘道’的影子”
        夫道者,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又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能体道者,惟心中了了,而口中难明也,故非大圣者,不足为说,是以略引先圣之言而述之。都是拾捡前人牙慧而已。
        道是什么?
        是啊,“道”是什么呢?
        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从老子的《道德经》第二十五章、第四章、第二十一章、第十四章等描述,我们可以明了“道”的特性,——这是一个生成天地万物的极其本源的东西,空灵而虚寂,乃至非物质化的表现。
        这些讲述,究竟要传达一个什么意思呢?数千年来,各家所说虽见仁见智,却终难定论。这里先阐释一下先贤所欲传达的主旨,然后再来和字义印证。
        


        4楼2011-01-04 16:30
        回复
          “道”是一种非物质的存在,在自身的动静中显示出不同的最初属性。如下图:


          5楼2011-01-04 16:39
          回复
            其动,则渐浑渐浊。在这种渐浑渐浊的动的状态下,最本源的“道”具有的将要转化的能力和状态。这就是“一”的状态,也就是所谓的“太极”的状态,亦即“道生一”也。见下图:
            


            6楼2011-01-04 16:40
            回复
              在“太极”的状态下,随着动静的两种不同态势的影响,这种状态也同时具有两种不同的转化趋势:在静的状态下,这种“太极”的“一”的状态,有返回呈现本源“道”的状态的趋势。另外,在动的状态下,“太极”的“一”的这种状态具有判生“两仪”状态的趋势。所谓的“两仪”,即是“阴”“阳”二气,即是所谓的“二”,即“一生二”也。见下图:
              


              7楼2011-01-04 16:42
              回复
                而这种“阴”“阳”两仪的状态,在初判时即开始具有了“物质”的能态。当两仪初判,阴阳并不相融时,则具有孤阴孤阳的状态。所谓“孤阴不生,孤阳不长”。
                此时初判的“两仪”同时具有恢复到“一”的态势,和向“三”演化的态势,区别惟在动静耳。阴阳相和相抱,此动也,即可生“三”。即“二生三”也,“三”者,阴阳相合之动也。见下图:
                


                8楼2011-01-04 16:43
                回复
                  而由这两种属性相反的物质以不同的结合形式,生成各种属性不同的物质,这便是“三生万物”。如下图。
                  


                  9楼2011-01-04 16:44
                  回复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见始终贯穿一个“动”。
                       这种由动而生的示象,我们也可以从流传最广泛的“阴阳鱼太极图”来印证。这是我们常见的民间、流传甚广以及道教反复标识的“太极图”,见下图:
                    


                    10楼2011-01-04 16:47
                    回复
                      这个白中有黑黑中有白的“两条阴阳鱼”合成的图,便是所谓的“太极图”了,这个“阴阳太极图”阐释的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来看,图中以黑白两色来表示“阴”、“阳”,阴阳相合即为“太极”。在白色的“阳”的图形中,加入被称为“鱼眼”的黑色的圆,即是表示“阳中有阴”的意思。同样,表示“阴”的黑色中加入的白色的“鱼眼”圆,表示的就是“阴中有阳”的意思。这样,就传达出“阴阳互根”和“阴阳相生”的寓意。这也就是“三生万物”的根基。
                      那么,我们在这个“太极图”中去掉“阴阳鱼眼”的两个图来看看,见下图。
                      


                      11楼2011-01-04 16:49
                      回复
                        这很明显是阴阳在相互缠绕流动的样子。
                        那么在阴阳相互缠绕流动之前呢?也就是阴阳未动之时呢,我们显然看到的图像则是这样的,见下图。

                        


                        13楼2011-01-04 16:50
                        回复
                          显然,这是阴阳初判的样子,表示的是阴阳二气的初生的样子。阴阳相对来说非常静定,但阴阳泾渭分明。那么,在阴阳初生、泾渭分明之前呢?
                          那便是阴阳混沌之象,如下图所示。此象亦是“道生一”之象。
                          


                          14楼2011-01-04 16:52
                          回复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见“道”者,实是万物之祖,天地万物,莫不由此而生也。
                            这里还要解释几个概念:一、二、三。这三个概念清楚了,“道”的概念也就容易理解了。
                            先看“一”:“一”者,太极也。“二”者,阴阳也。“三”者,阴阳互根互化与相合也。万物皆有阴阳所构成,而所表现出的不同所属特性,即是其阴阳特性之不同所决定的,或阴多阳少、或阳多阴少,各个不同,是以成就大千世界。故知“三”者,实阴阳之变化与相合也。故“二生三,三生万物”其理可知矣。
                            “二”者,阴阳也。阴阳者,是两种属性相反并可相互转化的极其精微的基础物质。是组成万物的最基础的成分。
                            “一”者,太极也。太极者,混沌之一气也。是阴阳未判之前的状态,先天本真之气也。生于“道”。见图一道顺图。
                            


                            15楼2011-01-04 16: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