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有一个清晰的感受,总觉得现在的电影奖项和电影已经没有什么联系了,这“联系”不是说它们不是电影,而是说它们几乎让人看不到对电影发展的思考。电影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也不过百余年,它暂时还无法被系统化地集成,对于它的探索总觉得还有许多未知的神秘空间尚未被开启,但是人们已经无暇顾及这些,现在也的确很少有人在意。
电影不该只是一种故事、或者只是一种视听语言塑造的逻辑、再或者只是一种由导演和演员的在场而确立的班底,出现在电影节殿堂上的电影更应开宗明义地警惕这些窠臼。现在已经近乎厌倦了那些为颁奖季而生的、以信息交换为目的的电影,甚至有些电影并不是没有自己的作者意识和美学追求,比如麦克唐纳、冈萨雷斯的那些电影,但其中存在一些更精细的内容值得去分辨,比如人物流动的足迹、镜头与空间保持的距离,是去欣然接受每一种存在的不同,还是存疑地去拓宽思考的边界,放在当下这尤其关键。
如果说曾经电影节带来的教育,是教会你认识不同电影身上被贴上的“标签”,比如那些过往的辉煌的历届金棕榈电影,它们的身上总有你想明确与强调的标签。而现在的电影节提供的教育,非但没有去撕掉那些老旧的、令人困惑的标签,反而形成了另一种不成文的习惯:强化标签的性格,甚至发展到没有任何标签但也要去创造一系列振聋发聩的标签出来。现在的电影节兜售的是一种廉价的信息,因为足够正确所以不需要自证,本来这里想举例出一系列糟糕的电影节电影,但是想了想还是不去浪费时间了。这些摒弃掉电影艺术带来的思考、转而去贩卖某种社会议题的创作者,不会让我们觉得他们对世界很关注,而只会令我们察觉到他们的卑鄙。也许对于电影究竟应该以何种形态存在没有人有资格做盖棺定论,但毋庸置疑的是,电影至少是一门启发思考的独立艺术,而不是贩卖信息的载体。
如果我们只能看见那些被不断加大加码的“标签”,而看不见电影,那么现在的电影节将会离电影越来越远,也将会距离那些曾经被优秀的电影品格所养育的影迷越来越远。
电影不该只是一种故事、或者只是一种视听语言塑造的逻辑、再或者只是一种由导演和演员的在场而确立的班底,出现在电影节殿堂上的电影更应开宗明义地警惕这些窠臼。现在已经近乎厌倦了那些为颁奖季而生的、以信息交换为目的的电影,甚至有些电影并不是没有自己的作者意识和美学追求,比如麦克唐纳、冈萨雷斯的那些电影,但其中存在一些更精细的内容值得去分辨,比如人物流动的足迹、镜头与空间保持的距离,是去欣然接受每一种存在的不同,还是存疑地去拓宽思考的边界,放在当下这尤其关键。
如果说曾经电影节带来的教育,是教会你认识不同电影身上被贴上的“标签”,比如那些过往的辉煌的历届金棕榈电影,它们的身上总有你想明确与强调的标签。而现在的电影节提供的教育,非但没有去撕掉那些老旧的、令人困惑的标签,反而形成了另一种不成文的习惯:强化标签的性格,甚至发展到没有任何标签但也要去创造一系列振聋发聩的标签出来。现在的电影节兜售的是一种廉价的信息,因为足够正确所以不需要自证,本来这里想举例出一系列糟糕的电影节电影,但是想了想还是不去浪费时间了。这些摒弃掉电影艺术带来的思考、转而去贩卖某种社会议题的创作者,不会让我们觉得他们对世界很关注,而只会令我们察觉到他们的卑鄙。也许对于电影究竟应该以何种形态存在没有人有资格做盖棺定论,但毋庸置疑的是,电影至少是一门启发思考的独立艺术,而不是贩卖信息的载体。
如果我们只能看见那些被不断加大加码的“标签”,而看不见电影,那么现在的电影节将会离电影越来越远,也将会距离那些曾经被优秀的电影品格所养育的影迷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