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吧 关注:9,769贴子:191,771

我愿意称呼慈禧为大清第一巴图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慈禧宣战的11国中7个是当时世界上军事实力排名前7的国家,任何一个都有单杀带清的实力,而且也是军工大国前7,辛丑条约中武器禁运条款差不多断了带清的军火。我非常“佩服”老佛爷的“胆魄”😂,以为她有多大的后手呢,结果京师城破前夕,脚底抹油,“带”着光绪皇帝一起溜之大吉,好像还化了妆。
慈禧逃跑后被洋人列为要求斩首的一百多人大名单里(加慈禧为175名)的第一名,属于洋人眼里的“首恶”。最后慈禧向洋人下了罪己诏,“量中华……,结与国……”,答应洋人条件,派李鸿章、奕劻去签丧权辱国的条约,总算免死并从名单里拿掉,爬着回了京城。教科书里说清朝从此彻底沦为半殖民地。
庚子之变着实是带清最后一根咽气的管子被人给攥住了。举个例子,根据辛丑条约清朝财政税收四大项必须存入指定外国银行由列强监管,也就是说从此以后列强都不需要动武了,随便“冻结”一下带清的财政收入国家机器就得停转,基本被列强实控了。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6-08 09:22回复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5-06-08 09:23
    回复
      2025-07-30 03:21:4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慈禧敢向洋人宣战并不是出于什么民族大义,纯粹是因为洋人有支持光绪的意向,康有为整天在海外鼓吹废慈禧立光绪搞君主立宪,这就动了她的奶酪或者说是根本了。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5-06-08 09:27
      回复
        大清要想君主立宪,慈禧这关就过不了。慈禧死后又搞了新政,弄出一个皇族内阁,宪法规定一切权力归皇帝……🌚,所以一个垂死的应该扫进历史垃圾堆里的腐朽没落王朝,谁都救不了。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5-06-08 10:02
        回复
          在面临列强侵略时,清朝无论自身如何困难,都敢于迎战——没有震惊世界的虎门销烟,就没有第一次中英战争;没有清朝拒绝修约,就没有英法联军之役;没有抗法援越,就没有中法战争;没有抗日援朝,就没有甲午中日战争;没有“扶清灭洋”,就没有八国联军之役。清朝虽然败多胜少,但清朝敢打,战而不胜,被迫签约,那是无奈之事,不象后来的蒋政权畏日入虎,主动卖国,被人拿枪逼着抗日。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5-06-09 23:36
          回复
            清军将士在战争中抛头颅洒热血,不畏牺牲。与后来多如牛毛的国民党伪军相比,清军有战败的,有战死的,甚至有逃跑的,就是没有象国军那样整编投降日寇当伪军祸害同胞的,伪军比日军还多!更没有慰安妇那样的奇耻大辱!
            人必自辱,而后人辱之!在国民党时代,连女人的子宫都被小日子霸占了,真是亘古未有、空前绝后的奇耻大辱 蒋凯申用本族妇女的子宫给自己换来一座牌坊——中正神社,永怀蒋公,不知道打了谁的脸!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5-06-09 23:36
            回复
              庚子之役的失败标志着传统御侮方式的终结,顽固派鼓吹的“民心可用”被洋炮击得粉碎。之后,仇洋排外的顽固派被清算,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就改弦更张学习西方的问题达成共识。张之洞和刘坤一联名奏请慈禧太后实施新政一一即著名的《江楚三折会奏》,得到采纳,拉开了清末十年新政的大幕。清末十年新政的深度和广度都是前所未有的,涉及到了所有的领域,并触及了国家体制层面的变革。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5-06-09 23:37
              回复
                满洲大臣载泽和端方提出《条陈化满汉畛域办法八条折》,主张“宪政之基在弭隐患,满汉之界宜归大同”,“放弃满洲根本,化除满汉畛域,诸族相忘,混成一体”。
                这样,清朝统治者在东京、北京创办《大同报》及《北京大同日报》,专门以提倡“汉满人民平等,统合满、汉、蒙、回、藏为一大国民”为宗旨,宣传“五族大同”。五族就是指汉、满、蒙、回、藏。孙文提出的五族共和就是在清朝提出的“五族大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以五族依然是汉、满、蒙、回、藏。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5-06-09 23:39
                回复
                  2025-07-30 03:15:4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经袁世凯奏请,清廷派五大臣赴东西两洋考察宪政,并制定了宪法,决议实行君主立宪,明确立宪的时间表。不管如何,君主立宪的大方向是定下来了,如果不出意外,中国是有望走上君宪和平之路的。值得一提的是,在清朝决定实行立宪,派员出国考察宪政时,革命党害怕立宪成功使他们丧失了推翻清朝的理由,竟然针对出洋考察宪政的五大臣搞人肉炸弹袭击一一由此可见革命党的本质。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5-06-09 23:40
                  回复
                    清末新政改革的步子迈得很大,节奏放得很快,放松党禁,开放舆论(当时没有官方媒体,报纸都是私营的),缩短立宪时间表,政治环境变得相对宽松,各种会社如雨后春笋纷纷成立,他们宣传革命主张,扩大影响,形成了在野的反对派。保路风潮引发了多米诺骨牌效应,清朝失去了对时局的控制,帝国大厦瞬间轰塌。
                    清朝结束前夕的经济形势不坏,辛亥年的财政收入达到两亿四千多万两白银的历史最高点,而新政开始之前,每年不过六、七千万两。民众对朝廷的新政并没有像我们教科书讲的那样有很大的反感。新政直到革命发生前一直在推行,并没有停滞。事实上,清朝的崩溃是发生在王朝变革的好时期,而非天怒人怨,大局糜烂之时。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5-06-09 23:41
                    回复
                      保路运动的真相是:由于商办川汉铁路的股本被公司高层挪用炒股亏的血本全无,导致资金链断裂,三年过去了,铁路没见一根铁轨。清政府忍无可忍,决定将铁路收回国有,对于股民被坑的钱应该由公司高层负责清偿,政府没有义务为民营公司买单,尽管如此,清政府还是给了出路,股民可以用原来的股本换取未来铁路的收益权。
                      这样一来,川汉铁路公司就必须把钱退还给股民,这是不可能的,而且群众一旦知道公司高层炒股亏本,股民的钱已经血本全无,就会把他们撕碎。
                      为了隐瞒炒股亏本的真相,于是公司高层打出了所谓“保护路权”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的大旗,欺骗不明真相的群众,从而触发了一起群体事件。清军入川,湖北空虚,给了反对派可乘之机。帝国大厦瞬间崩塌!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5-06-09 23:42
                      回复
                        清朝兴于汉化,亡于西化。清末新政是一柄双刃剑,它在引领中国走上全面近代化的同时,也培育了王朝的掘墓人一一辛亥运动的主力就是清朝官费派遣的留日学生和南方的新军。1903年,清朝废除科举,采纳引进西式教育,导致清朝失去了传统士大夫阶层的支持,这也是清朝灭亡的重要原因——八旗贵族与汉族士大夫是维护清朝统治的两驾马车。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5-06-09 23:43
                        回复
                          清朝在财政拮据的情况下依然派遣了上万名留学生,希望他们学有所成,振兴国家,而他们一边领着清朝的钱却一边干看反清朝的事儿。事实上,1913年,刚成立的民国政府就将公派留学生的费用永远推迟。整个民国时期(包括退守台湾),免费留学生的留学费用都来自清末列强退赔的庚子赔款。
                          1912年,海军部易帜,萨镇冰慨叹道:我们守住了万里海疆,却没能守住一个朝代!说到底,清朝不是亡于天灾人祸民不聊生,而是亡于种族革命与亘古未有的共和革命。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5-06-09 23:44
                          回复
                            清朝皇帝的身份是多重的,他们既是八旗的旗主(主仆关系),又是汉人的皇帝(君臣关系),又是蒙古人的大汗、藏人的活佛。清朝之前历代王朝的君主和之后的民国元首都不具备这一身份。清朝皇帝放弃统治权,以及黄汉党的“驱逐鞑虏”的口号动摇了帝国联盟的基础,促进了蒙、藏等民族地区的分裂。
                            (注:清末“驱逐鞑虏”的口号直接来源于日本甲午战争期间的舆论宣传,其意图是挑拨离间中国内部民族关系,分裂肢解中国,为侵华张本,被黄汉党拿来,确实起到了离间中国内部民族关系、瓦解民族凝聚力的副作用。)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5-06-10 13:06
                            回复
                              2025-07-30 03:09:4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辛亥事变时清朝并未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各省督抚中心向清朝者亦大有人在。最重要的是东三省总督赵尔巽(旗人,他的弟弟川督赵尔丰在保路风潮中为乱民所害)是绝对忠于大清的。隆裕太后以“但愿天下太平就好”为念,拒绝了亲贵浮议,毅然下诏退位。在接到皇帝辞位的诏书后,东三省才最后降下了黄龙旗。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5-06-10 13: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