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抹黑明朝,又羞羞答答,遮遮掩掩,手段非常拙劣。有些人看了明史对明朝皇帝的评价(主要指评价好的几位),感觉不错,但看内容,又感觉不搭。
事实上是,清修明史,即使对某些皇帝留下了比较好的客观评价,但是在具体事实上却又做了手脚,也就是把好的一面,故意少记载或者不记载,把歪的一面,刻意放大,甚至篡改历史(显然清修明史也不是对所有皇帝的评价都正面,比如对天启的评价就有刻意抹黑嫌疑)。
略举几个例子吧。一个是康熙叩拜明孝陵,题词“治隆唐宋”,以康熙的心高气傲,能跪拜洪武大帝,那肯定是出于真心佩服。但是看看他孙子乾隆最后定稿的明史,老朱给你啥感觉?典型的说老朱杀沈万三,实际上随着相关当事人家谱的发现,明史记载老朱杀沈万三的时候沈万三早死了,何况明史记载老朱发配沈氏一族去云南,那个时候老朱都还没有派沐英征云南,自己的逻辑都对不上。还有比如说张献忠杀“六万万有奇”四川人,这真的是典型的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咱再说说万历,沙俄还在瓦剌看见明朝使臣过来收税,这是西北,正北面俺答汗建立的大明金国已经向大明称臣(请注意大明的国号),基本变成大明的地方政权,双方到大明金国覆灭前都没啥战事,东北方向建奴叛明前,还在认一明朝边军将领为父,万历援朝之战是可以征调女真兵的,只是不想建奴最大没有征调。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殖民北美的英王伊丽莎白一世给万历的信中称呼万历“伟大的不可战胜之陛下”。但你读清修明史,万历朝会给你这种感觉吗?说什么朱祁镇之后明朝就失去了草原共主,既然如此,满清收蒙古后怎么会有没收各部明朝册封销毁的猥琐行为?
土木堡之变、靖难之役,放着海量的明朝宫廷档案不用,偏要大段引用民间猎奇野史故事,这治史的态度真的让人很无语,最后十全还把千万份明廷宫廷档案给烧了,包括四套明实录原本。
崇祯更是重点照顾对象。清修明史编造篡改了崇祯事迹,比如迁都,把崇祯塑造成死要面子不想背负责任的形象,自己内心想迁都,又羞羞答答的让大臣提出,结果被大臣呵斥,如果真如此,那清修明史对崇祯的评价就是典型的精神分裂,给你感觉名不副实。根据《钱士馨事略》记载,钱士馨一共留下两本著作,即《甲申传信录》《赓笳集》,其中《甲申传信录》记载了风云激荡的明末事迹,但与《明史》等主流史书却大相庭径。根据钱士馨的《甲申传信录》,事实是满清篡改历史,是崇祯帝坚决否决了大臣南迁的提议。为什么说钱士馨的记述比那些道听途说可信?因为钱宁可穷死,也不愿为满清卖命,其人品可信,而且崇祯真如明史所记,他必然第一个瞧不起崇祯。此外作为亲历者,明末锦衣卫指挥佥事王世德《崇祯遗录》“李明睿倡南迁之议,上不为所惑”。袁可立弟子、悲壮而死的倪元璐,也曾说过崇祯有“君王死社稷”之志。以上真实的历史与清修明史对崇祯的评价是对得上的,能力虽然低点但性格刚烈,气节方面是没有问题,不过清修明史自己对崇祯的评价与自己所载“史实”就完全对不上。
我们再来看看满清篡改明史又两例。2011年,福建一明朝太监张敏的族人家谱被公诸于世,史学界再次确定了明史确实被清朝学者篡改过。明史被满清“小说化”,而篡改张敏之死,无疑既抹黑了万贵妃-比史实恶毒,也抹黑了明宪宗朱见深-宠恶妇还让万贵妃专权昏君标配。另外国姓爷也未能幸免,清修明史记载郑成功溺死鲁王,可是随着鲁王墓的发现,鲁王是病死的。
所以满清其实坏得很,它把明史保留了一部分真实,删除了一部分真实,篡改了一部分真实,最后给后人留下一部“精神分裂症”的明史。满清如果不是心虚,用得着如此大规模销毁明朝档案史料?

事实上是,清修明史,即使对某些皇帝留下了比较好的客观评价,但是在具体事实上却又做了手脚,也就是把好的一面,故意少记载或者不记载,把歪的一面,刻意放大,甚至篡改历史(显然清修明史也不是对所有皇帝的评价都正面,比如对天启的评价就有刻意抹黑嫌疑)。
略举几个例子吧。一个是康熙叩拜明孝陵,题词“治隆唐宋”,以康熙的心高气傲,能跪拜洪武大帝,那肯定是出于真心佩服。但是看看他孙子乾隆最后定稿的明史,老朱给你啥感觉?典型的说老朱杀沈万三,实际上随着相关当事人家谱的发现,明史记载老朱杀沈万三的时候沈万三早死了,何况明史记载老朱发配沈氏一族去云南,那个时候老朱都还没有派沐英征云南,自己的逻辑都对不上。还有比如说张献忠杀“六万万有奇”四川人,这真的是典型的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咱再说说万历,沙俄还在瓦剌看见明朝使臣过来收税,这是西北,正北面俺答汗建立的大明金国已经向大明称臣(请注意大明的国号),基本变成大明的地方政权,双方到大明金国覆灭前都没啥战事,东北方向建奴叛明前,还在认一明朝边军将领为父,万历援朝之战是可以征调女真兵的,只是不想建奴最大没有征调。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殖民北美的英王伊丽莎白一世给万历的信中称呼万历“伟大的不可战胜之陛下”。但你读清修明史,万历朝会给你这种感觉吗?说什么朱祁镇之后明朝就失去了草原共主,既然如此,满清收蒙古后怎么会有没收各部明朝册封销毁的猥琐行为?
土木堡之变、靖难之役,放着海量的明朝宫廷档案不用,偏要大段引用民间猎奇野史故事,这治史的态度真的让人很无语,最后十全还把千万份明廷宫廷档案给烧了,包括四套明实录原本。
崇祯更是重点照顾对象。清修明史编造篡改了崇祯事迹,比如迁都,把崇祯塑造成死要面子不想背负责任的形象,自己内心想迁都,又羞羞答答的让大臣提出,结果被大臣呵斥,如果真如此,那清修明史对崇祯的评价就是典型的精神分裂,给你感觉名不副实。根据《钱士馨事略》记载,钱士馨一共留下两本著作,即《甲申传信录》《赓笳集》,其中《甲申传信录》记载了风云激荡的明末事迹,但与《明史》等主流史书却大相庭径。根据钱士馨的《甲申传信录》,事实是满清篡改历史,是崇祯帝坚决否决了大臣南迁的提议。为什么说钱士馨的记述比那些道听途说可信?因为钱宁可穷死,也不愿为满清卖命,其人品可信,而且崇祯真如明史所记,他必然第一个瞧不起崇祯。此外作为亲历者,明末锦衣卫指挥佥事王世德《崇祯遗录》“李明睿倡南迁之议,上不为所惑”。袁可立弟子、悲壮而死的倪元璐,也曾说过崇祯有“君王死社稷”之志。以上真实的历史与清修明史对崇祯的评价是对得上的,能力虽然低点但性格刚烈,气节方面是没有问题,不过清修明史自己对崇祯的评价与自己所载“史实”就完全对不上。
我们再来看看满清篡改明史又两例。2011年,福建一明朝太监张敏的族人家谱被公诸于世,史学界再次确定了明史确实被清朝学者篡改过。明史被满清“小说化”,而篡改张敏之死,无疑既抹黑了万贵妃-比史实恶毒,也抹黑了明宪宗朱见深-宠恶妇还让万贵妃专权昏君标配。另外国姓爷也未能幸免,清修明史记载郑成功溺死鲁王,可是随着鲁王墓的发现,鲁王是病死的。
所以满清其实坏得很,它把明史保留了一部分真实,删除了一部分真实,篡改了一部分真实,最后给后人留下一部“精神分裂症”的明史。满清如果不是心虚,用得着如此大规模销毁明朝档案史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