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孙登及东吴其他重要人物的补充
在孙策去世(200年)至孙权去世(252年)期间,东吴还包括以下重要人物的逝世及相关分析:
1. 孙登(孙权长子)
- 去世时间:赤乌四年(241年)
- 主要死因:长期镇守武昌,积劳成疾,病逝时年仅33岁。
- 历史影响:孙登是孙权精心培养的继承人,礼贤下士,曾提出“立太子先立皇后”的主张,并在临终前上疏推荐陆逊、诸葛瑾等贤臣。他的早逝直接导致孙权晚年陷入“二宫之争”(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的储位斗争),最终引发东吴内部严重分裂。
- 假设性延缓死亡思路:
- 孙权应减少孙登的政务压力,避免其长期镇守边疆(如武昌),改为在中央培养;
- 注重其健康管理,避免过度劳累(史载孙登“昼夜兼程”处理事务,可能加重病情)。
2. 孙虑(孙权次子)
- 去世时间:黄武七年(228年)
- 主要死因:病逝,年仅20岁。
- 历史影响:孙虑是孙权次子,曾被封为建昌侯,擅长军事,但早逝导致孙权不得不将继承权转向孙登,间接影响了东吴后期的权力结构。
- 假设性延缓死亡思路:
- 减少其军事任务,避免过早参与前线事务;
- 加强医疗调养(史载孙权因孙虑之死“不食”,可见其健康问题可能被忽视)。
3. 孙霸(孙权四子)
- 去世时间:赤乌十三年(250年)
- 主要死因:因“二宫之争”被孙权赐死。
- 历史影响:孙霸与太子孙和争夺储位,导致陆逊、吾粲等重臣被牵连,东吴元气大伤。
- 假设性延缓死亡思路:
- 孙权需尽早明确储君之位,避免“二宫并立”;
- 限制宗室权力,防止其结党营私(如孙霸与全公主勾结)。
二、甘宁投奔孙权时的战略建议及名称
1. 建议内容
甘宁在投奔孙权后,提出了著名的“西进策”(又称“取荆州、图巴蜀之计”),核心内容包括:
- 第一步:攻取江夏太守黄祖,控制长江中游(黄祖为刘表部将,占据夏口);
- 第二步:趁刘表“虑既不远,其子又劣”(缺乏远见且子嗣平庸),夺取荆州全境;
- 第三步:以荆州为跳板,向西进军巴蜀(今四川、重庆),最终与曹操、刘备形成鼎足之势。
2. 名称与历史地位
- 名称:该建议在史书中被称为“甘宁献策”或“西进策”。清末学者黄恩彤曾将其与诸葛亮的“隆中对”、周瑜的“二分天下策”并列,称甘宁为“识时务之俊杰”。
- 实施结果:
- 孙权采纳后,于建安十三年(208年)攻灭黄祖,为赤壁之战前的战略布局奠定基础;
- 但因赤壁之战后刘备占据荆州南部,孙权未能完全实现“图巴蜀”的计划(后由刘备入蜀完成)。
3. 与鲁肃“榻上策”的区别
- 鲁肃的榻上策(建安五年,200年)主张“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但未明确提及巴蜀。
- 甘宁的西进策更具体地将巴蜀纳入战略目标,并强调“不可后操”(需抢在曹操之前行动),为孙权提供了更清晰的扩张路径。
三、总结
1.孙登的重要性:作为孙权精心培养的继承人,其早逝直接导致东吴陷入储位之争,加速了政权衰落。若能延缓其死亡,可能避免“二宫之乱”,维持内部稳定。
2.甘宁的战略价值:“西进策”是孙权早期扩张的核心指导思想,其“先取黄祖、再图荆州”的策略为东吴争夺长江流域提供了关键路径,与鲁肃的“榻上策”共同构成了孙权的争霸蓝图。
3.历史启示:孙权在用人(如容忍甘宁的暴烈)和继承人问题(如孙登早逝)上的决策,深刻影响了东吴的兴衰,反映出“人才储备”与“权力传承”对政权稳定性的决定性作用。
在孙策去世(200年)至孙权去世(252年)期间,东吴还包括以下重要人物的逝世及相关分析:
1. 孙登(孙权长子)
- 去世时间:赤乌四年(241年)
- 主要死因:长期镇守武昌,积劳成疾,病逝时年仅33岁。
- 历史影响:孙登是孙权精心培养的继承人,礼贤下士,曾提出“立太子先立皇后”的主张,并在临终前上疏推荐陆逊、诸葛瑾等贤臣。他的早逝直接导致孙权晚年陷入“二宫之争”(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的储位斗争),最终引发东吴内部严重分裂。
- 假设性延缓死亡思路:
- 孙权应减少孙登的政务压力,避免其长期镇守边疆(如武昌),改为在中央培养;
- 注重其健康管理,避免过度劳累(史载孙登“昼夜兼程”处理事务,可能加重病情)。
2. 孙虑(孙权次子)
- 去世时间:黄武七年(228年)
- 主要死因:病逝,年仅20岁。
- 历史影响:孙虑是孙权次子,曾被封为建昌侯,擅长军事,但早逝导致孙权不得不将继承权转向孙登,间接影响了东吴后期的权力结构。
- 假设性延缓死亡思路:
- 减少其军事任务,避免过早参与前线事务;
- 加强医疗调养(史载孙权因孙虑之死“不食”,可见其健康问题可能被忽视)。
3. 孙霸(孙权四子)
- 去世时间:赤乌十三年(250年)
- 主要死因:因“二宫之争”被孙权赐死。
- 历史影响:孙霸与太子孙和争夺储位,导致陆逊、吾粲等重臣被牵连,东吴元气大伤。
- 假设性延缓死亡思路:
- 孙权需尽早明确储君之位,避免“二宫并立”;
- 限制宗室权力,防止其结党营私(如孙霸与全公主勾结)。
二、甘宁投奔孙权时的战略建议及名称
1. 建议内容
甘宁在投奔孙权后,提出了著名的“西进策”(又称“取荆州、图巴蜀之计”),核心内容包括:
- 第一步:攻取江夏太守黄祖,控制长江中游(黄祖为刘表部将,占据夏口);
- 第二步:趁刘表“虑既不远,其子又劣”(缺乏远见且子嗣平庸),夺取荆州全境;
- 第三步:以荆州为跳板,向西进军巴蜀(今四川、重庆),最终与曹操、刘备形成鼎足之势。
2. 名称与历史地位
- 名称:该建议在史书中被称为“甘宁献策”或“西进策”。清末学者黄恩彤曾将其与诸葛亮的“隆中对”、周瑜的“二分天下策”并列,称甘宁为“识时务之俊杰”。
- 实施结果:
- 孙权采纳后,于建安十三年(208年)攻灭黄祖,为赤壁之战前的战略布局奠定基础;
- 但因赤壁之战后刘备占据荆州南部,孙权未能完全实现“图巴蜀”的计划(后由刘备入蜀完成)。
3. 与鲁肃“榻上策”的区别
- 鲁肃的榻上策(建安五年,200年)主张“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但未明确提及巴蜀。
- 甘宁的西进策更具体地将巴蜀纳入战略目标,并强调“不可后操”(需抢在曹操之前行动),为孙权提供了更清晰的扩张路径。
三、总结
1.孙登的重要性:作为孙权精心培养的继承人,其早逝直接导致东吴陷入储位之争,加速了政权衰落。若能延缓其死亡,可能避免“二宫之乱”,维持内部稳定。
2.甘宁的战略价值:“西进策”是孙权早期扩张的核心指导思想,其“先取黄祖、再图荆州”的策略为东吴争夺长江流域提供了关键路径,与鲁肃的“榻上策”共同构成了孙权的争霸蓝图。
3.历史启示:孙权在用人(如容忍甘宁的暴烈)和继承人问题(如孙登早逝)上的决策,深刻影响了东吴的兴衰,反映出“人才储备”与“权力传承”对政权稳定性的决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