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七年一废太子的时候,胤祀才二十七岁,他要是做了皇帝不可能只有一个皇后的,这三年一次的选秀就是祖制,原本就是为了给皇帝家开支散叶充盈后宫的,所以我觉得他想不想要那个位置和他之前有多少儿子没太多关系,因为有的是机会。他爸爸五六十岁的还可以生儿子呢,别说他一个二三十岁的人了。我想老八专情但不痴情也不好色是肯定的,肯定比顺治在感情上理智得多,顺治到了要美人不要江山的适度了。我一直认为他爹不考虑他,或许有子嗣方面的考虑,主要还是康熙原本就从没有把他纳入考虑范围内。其实康熙除了太子谁也不曾考虑过。事实上太子也是很出色的,我在电视上听过一些权威学者参照《李朝实录》(为什么要去查找朝鲜的历史不说大家也明白的,因为那段历史,所有参加储位争夺的失败者,在后来的历史记录上要不就是被抹黑要不就是被删的七零八落,很难还原一个真正的人了)那些记录最少说明太子曾经是一个很出色的储君,他相貌堂堂,能文能武,也是有才有德。他爸爸很疼他,疼到什么适度呢,还给他专门盖了一座宫殿,叫毓庆宫,据说,太子宫殿里的奢华和一些珍玩古宝超过了康熙,太子服饰的颜色和他出入仪帐几乎和康熙一样。居说康熙对每个孩子都是很疼爱的,不管儿子女儿,但是对太子他不但爱,更是爱得有点纵容了,太子有时候做的过份了,康熙也不会说,估计是心里总抱着,他这是在树立威信的想法。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是储君,未来的大清国皇帝,太子最后会抢班夺权主要还是当太子的时候太长了,也确实,这历史上也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长期的压抑让他的性格一步步扭曲,加上他身边那些势力的教唆,最后才有了“账殿夜警”事件,最终被废。
我是很为康熙心疼的,你能想像得到一个用心培养了三十多年的太子,最
后被废,不难想像康熙当时口谕完后会昏倒,真的是爱之深恨之切呀。听说居《李朝实录》记载,康熙死前其实最不放心的儿子还是太子和太子嫡长子弘皙,遗言好像要让废太子衣食丰虞,新帝要封嫡长孙弘皙为亲王。(后来雍正也确实这么做了)
听过这样一个传说,康熙后来因为看上了弘历才会让雍正继位。这就是移花接木了,这事《李朝实录》是有记的,但却不是弘历,而是弘皙!二废太子的时候弘皙快二十岁了,而且也是很优秀的一个皇孙,又是嫡长孙,康熙也是喜欢得不得了,可以说孙子中也没有比他更得老康喜爱的了,所以二废后甚至有很多人提出因为弘皙的原因要三立太子的。可以想像弘皙自己当时已经形成了一股不小的政治势力。直到在乾隆四年最终出现“ 弘皙逆案”,(甚至当时在社会上有很大一股势力认同弘皙比弘历更有资格继承皇位)这也是康熙末年储位斗争最后余波。 虽然乾隆快刀斩乱麻,迅速结案,但比他父亲却要有人情味的多,波及面不是太广,打击力度也不是那么残酷!
事实上,康熙二废太子后根本就没打算再立太子,他在观察每一位皇子,一直到最后好像也没来得及说清是要谁继位,或许是真的要让胤禛继位吧,也正是那样的匆忙继位才会让后来的人怀疑雍正的得位是否正。胤祀在一废太子时,过高的声望让康熙感到震惊的同时也感到从未有过的不安,那时的他应该是很痛苦的,不难想像,那么用心培养的太子都会做出“账殿夜警”的事来,别的儿子他还会放心吗?而在这样一个敏感的时候,突然一个自己根本没考虑过储君人选的老八却有着快高于自己的威望了,那么胤祀的结局也差不多注定了,他主要是在那样一个时间,在康熙情感极度受伤的时候,犯了他爸爸的大忌!(当然,人在朝堂身不由已,就算胤祀知道这样会犯了康熙的大忌,估计也不是由他控制得了的了。)他的悲惨人生也就此开始了,这同样也是很让我心疼的,因为他太冤枉了!他的错居然是他太优秀太扎眼了,我觉得一个人最大的痛苦莫过于,你有才有德,有抱负,有理想,有能力,有手段,偏偏不给你施展的舞台和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