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自忠吧 关注:3,661贴子:56,176
  • 14回复贴,共1

张廉瑜:回忆伯父张自忠(连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喂给百度这个熊玩意儿


IP属地:北京1楼2012-03-03 20:45回复
    比较长,一个楼不够用啊,中场休息


    IP属地:北京7楼2012-03-03 21:00
    回复
      2025-08-20 16:46:2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4)
      西北行
        两次“北伐”的完成,基本结束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但蒋、冯、阎、桂各大军事集团之间却在利益分配上出现了尖锐的矛盾。1929年5月,冯先生的西北军与蒋介石的中央军发生军事冲突,10月又演变为战争。
        为安全起见,1929年5月冯先生命令军官眷属先从开封向西北撤退,并专门拨了一辆铁闷子火车供撤退之用。伯母多年来一直是随军辗转,所以没有什么大的家什,接到命令后,我们匆匆忙忙把锅碗瓢盆及几张行军床和简单的行李收拾好,装上火车。车向西北开,也不知往哪儿去。抵郑州后停了一昼夜,之后我们的车厢又挂在薛笃弼先生的专车后边向西北方向飞驰,经洛阳到陕州,我们就在这里下了车。当时,驻防陕州的是西北军驻陕军司令部参谋长李兴中部。
        约摸1个月后的一天,伯父也奉命带领25师向西北撤退,伯母带着我们到车站迎接伯父的军车。只见好长的列车轰轰隆隆开过来,车上坐满了士兵,十分壮观,伯父坐在最后的守车上。停站后他下来看了看,就登车继续西行,到潼关去了。
        我们在陕州借住了一个货栈的两间房。25师在陕州有一个办事处,处里的许、栾两位秘书负责照顾我们的生活。因为要打仗,三哥廉静所在的洛阳今是学校已解散。他打起小背包,持着学校发给免费乘车的“护照”,自己乘火车赶到陕州。一见面,他就顽皮地告诉我们说:“在火车上,他们查我的票,我说:“我没票,有个照!”这一年,三哥12岁。
        在陕州住了没多久,我们接到伯父的通知,坐卡车到了潼关。他已在那里为我们借了一所房子,屋子很简陋,只能在地面上搭地铺睡觉。
        这期间,有人拿伯父1926年被迫投晋一事作文章,在冯先生面前进谗言。不久伯父被免去25师师长职,专任潼关警备司令。25师扩编为第四军,由张凌云任军长。潼关警备司令是个虚职,由于没有什么实权,事也不多,那些天伯父常回家看看。我看得出,他心情不好,更加沉默寡言。但从未见过他发牢骚或辱骂、抱怨过谁。伯父为人的一个特点就是有话当面讲,从不背后议论人。
      在男孩当中,伯父最喜欢三哥,有空常逗他唱几句京戏解解闷。可能是指望他成才的缘故,伯父喊三哥不是按惯例叫“三小”,而是像队伍上点名一样直呼其名,三哥也像士兵一样答应。记得有一天,伯父高喊:
        “张廉静!”
        三哥答:“有!”
        “过来给我唱一段《南阳关》!”
        “是!”三哥赶紧跑过来端坐在伯父跟前,小腿一盘,开口就唱:
        “恨杨广斩忠良,谗臣当道!……”
        这出京戏讲的是隋炀帝杀父篡位的故事,头一句是西皮倒板。伯父让三哥唱这出戏,显然是以抒发自己愤懑的心情。
        我们在潼关住了没几天,又乘大卡车到西安。在我们撤离开封时,二哥廉珍已从开封军事学校毕业,分配到西安的省财政厅工作,住在机关里。财政厅长是过家芳的父亲过之翰老伯。抵西安后,我们住二府街二府园22号,房子不好,只有南北房和西房,不足10间。
        住下来不几天,伯父从潼关回来了。他着便服,赋闲在家,不怎么出去。有时与来家里的朋友打打牌,有时带着三哥、云妹和我出去看看戏。西安有个很老的剧院叫“易俗社”,伯父有时带我们去看名角王天民、康顿易主演的秦腔,剧目有《蝴蝶怀》、《柜中缘》等等。那时正值伏天,又没有风扇,所以有专人从前台到二层对接之间来回拉大布帘,为下面的观众解热,十分有趣。当时西安的交通工具只有马拉的轿车,坐一次块把钱,看完了戏,伯父就雇辆轿车回去,他让我们坐里头,自己却坐在跨辕上,与车把式拉呱。尽管伯父这段时间心情不怎么好,但仍很关心我们的成长。他给我们聘请了一位姓石的女教师,湖北人,每天来给我和三哥、云妹补习功课。
      


      IP属地:北京8楼2012-03-03 21:13
      回复
        三哥之死
          探亲归来之后,伯父的38师由晋南移驻察哈尔宣化。这年冬天,他把伯母和我们都接到张家口。当时,张家口是察哈尔省省会,分上堡、下堡,上堡是行政区,下堡是商业区。我们在上堡租了一个小院临时住下了。张家口地势高,冬天很冷,我们屋里有一铺火炕,炕前头的底部有个地炕,生着炉子。我们在这里与伯父一起过了春节。伯父很喜欢孩子,春节那几天,他没事了就盘腿往大炕上一坐,同三哥、云妹和我一起掷骰子玩。
          春节过后,伯父带着29军的一批干部南下赴庐山军官训练团受训,伯母带着我们回到北平。这已是1934年的三四月。这一年我们家发生了一件很不幸的事——三哥病殁。
          1933年冬在张家口时,三哥患了伤寒。回北平后仍不见好,无法上学,就住在家里,找中医吃吃药。父亲见三哥久病不愈,便提出让他回山东老家养病,于是把他接回临清。伯父在庐山得知三哥病重,打电报让家里赶紧把三哥送协和医院,但此刻为时已晚,三哥已经回到临清。在唐园,由于医疗条件差,三哥的病越发加重了。父亲看看不行了,便把伯母叫回老家,伯母到后没几天,三哥就病逝了。这一年他还不满18岁。
          三哥生前深受伯父钟爱。他长得一表人才,性格倔强,为人处事酷似伯父。伯父对他也寄予厚望。
          1932年,三哥与过之翰老伯的二子过家斌一起考入黄埔军校第十期。不料,分管他们的连长竟是中原大战时曾与伯父的部队打过仗的一个家伙。此人衔恨在心,乘机报复,常变着法惩罚三哥,白天让他在酷日下持久立正,晚上则命令他目不转睛地看电灯泡。三哥无法正常学习,一气之下跑到29军驻南京办事处,向处长戈定远要了点路费,与过家斌一起回到北平。这是1933年春夏间的事。
          伯父和过老伯在军部听说三哥和过二哥从军校跑回来,都很生气,两人说好要各自回家把儿子打一顿。回到家中,伯父一见三哥就厉声喝斥:“你开小差,做了逃兵,你孬啦!”说着就要动手教训他,三哥不服气,反驳说:“我没孬,我没给你丢脸!”接着他又把事情的原委诉说了一遍,伯父了解了事情的真相,也就不再责备三哥了。实际上,三哥越是这样倔,伯父反而越喜欢他。
          1934年7月,伯父从庐山受训归来,我与云妹带着二哥的两个孩子庆宜、庆安到前门西火车站接站。伯父下车后,我们接他上了汽车。当时,我和云妹还以为伯父不知道三哥的事,就没告诉他,只是抱着庆宜、庆安让他逗。但伯父一言不发,脸色蜡黄,面容憔悴。其实伯父在路经郑州时已经知道了。
          到了家,伯父与伯母见面后,都强忍悲痛,什么也没说。伯父在屋里呆了一会儿,就出了屋到后院武先生那儿。后来就不停地从后院走到前院,又从前院走到后院,眼里噙满了泪水。晚上,他又在伯母和我们住的两个屋之间踱来踱去,大家谁也不说话,空气十分沉闷。当他看到云妹床上支着帐子而我床上没有时,便关心问我为什么不支帐子。我回答说有帐子,还没支。他不放心,又问了伯母才放下了心。伯父处处为别人着想,即使在那样悲痛的情况下,还惦记着我,唯恐家里待我不好。
          1934年冬,伯父又把伯母、云妹和我接到张家口小住,为的是让伯母散散心。我们住在章嘉活佛行辕,这是个很大的院子。章嘉是内蒙活佛,不常来张家口,所以行辕经常闲着。伯父把我们安顿好,就回到宣化,忙于训练部队。春节前我们离开张家口回北平,路经宣化车站时,伯父带着两个随从,骑马到车站送行。


        IP属地:北京12楼2012-03-03 21:23
        回复
          (6)
          家事琐忆
            伯父不大过问家事,家里的事务都是由我父亲同伯母协商办理。1934年29军进驻平津后,高级将领纷纷在北平购置房产。我们家也在椅子胡同买下一处房子,旧主是北洋时期曾任过总统侍卫长的徐邦杰。院落很大,房屋约百余间,还有花园、亭台,占地十几亩。但由于徐家已破落,房屋破败不堪,伯母和父亲操持修缮数月才告竣工。1935年初我家正式迁入。新房有3个客厅,东客厅是请客吃饭的地方,西客厅供伯父接待客人和开会议事用,新客厅则是我们跟老先生念书的场所。那时,凡是29军将领,谁家搬进新居,朋友们都要送礼,同时主人也要宴请亲朋,以庆乔迁之喜。请客那天,萧振瀛夫人看了房子后说:“你们怎么住这样的房子,修得太不讲究,地板也不好。”但伯父母很知足。
            居住椅子胡同时,二哥廉珍一家从郑州回来,我的父母、哥嫂、妹妹也都从临清来京,跟伯父一块生活。这个时期是我家最旺盛的时期。家里居住的环境也比较宽敞安静。搬进椅子胡同后,伯父自己买了一辆旧的黑色雪佛莱牌卧车,雇了个姓杨的老师傅开车。他任察哈尔省主席和天津市长用的是一辆绿色卧车,不过只有公出时才用公车,平常办私事、从天津来平及家里人办事都用家里的旧车。
            我们的家庭可以说是个封建大家庭。伯父母都很重视旧礼教,伯母思想比较守旧,家中长幼有序,规矩很严。我和云妹出去都是伯母带着,自己不能单独外出,不能烫头,穿着也不能太时新。平常不能随便接触外人,除伯父的贴身警卫朱增源、贾恩华以外,一般不熟的男客人,从不到我们住的里院来。伯母只带我们看京戏,而不让看电影。在兵马司住时,有一次伯父带回几张麦克唐纳演的《旋宫艳史》的电影票,让全家去看。当看到银幕上接吻的镜头时,伯母赶紧让我们捂眼睛。伯父母在思想风格上都属于守旧的一类,但伯父还有所不同,他在许多事情上乐于接受新事物、新观点。他在—外地给伯母写信,有时称“贤妻”,有时则称“敏慧同志”。当时用这种称呼的还不多见。在穿戴上,伯父也是不拘一格,长袍马褂、中式裤褂、西装他都穿过。在西北军时,我见他戴过土耳其皮帽。1930年,伯父在山西和顺县避暑时,穿一身纺绸中式裤褂,戴法国式头盔,站在山上丛林中照一张像,上写“我是张廉云的爸爸”,捎回家来。伯父伯母都不迷信,从不上供烧香、祭鬼神。家中从不大做生日,无论大人小孩,谁过生日都只是吃顿面条。
            伯父有时在家吃饭。吃的都是些家常饭,没什么山珍海味,偶尔去“**春”也不过买个熬黄花鱼。伯父早晨喜欢喝生鸡蛋,我给他用开水烫一烫,然后他自己打开喝。伯父还喜欢喝炼乳,吃家乡做的臭鸡蛋,喝棒子面粥,还爱吃芦笋罐头。
            伯母在许多方面像祖母,她没念过书,但识大体,顾大局,有涵养。家中许多具体事务由我父亲办理,有时父亲处理不当,伯母也不计较,总是和睦相处。她持家勤俭,待人宽厚,对子女和侄子女都一样看待,不厚此薄彼。我比云妹大5岁,伯母像长女一样对我,家务事和我商议,知心话和我说。伯母伯父都沉默寡言,思想也都比较守旧,因此相处不很随便,但他们彼此尊重,感情深挚,没有吵过架。伯父虽然比较严肃,但高兴起来也是有说有笑,十分风趣。住进椅子胡同的时候,伯母已40多岁。一次,伯父来了兴致,把伯母的上衣拿来披在身上,对伯母说:“都有孙子了,还穿花衣裳!”逗得伯母也乐了。
            伯父很喜欢孩子,常给我和云妹买些衣料和首饰。但他并不溺爱孩子,对我们要求很严。有一次,伯父对我说:“将来我死了,遗产不留给你哥哥们,要捐出去办点社会事业。”伯父从外面回来,总爱抱抱孙子。一次,他刚进门,看见两岁的庆宜调皮地穿着伯母的旧棉袄,摇摇晃晃地嚷嚷:“打你王八蛋!打你王八蛋!”伯父一听,沉着脸说:“胖小,骂人不给饭吃!”说来也怪,打那儿以后,庆宜再也没骂过人。
            


          IP属地:北京14楼2012-03-03 21:27
          回复
            发完了,呼~窃以为这是对了解张将军个人弥足珍贵的资料,故发此贴


            IP属地:北京16楼2012-03-03 21:34
            回复
              佃户们知道伯父待人好,就让孩子们给自家捡麦穗,有的顽皮孩子竟明目张胆地从他坐着的麦捆里抽麦穗。伯父深知穷人日子不好过,也就听任孩子们胡来,直到被抽得坐不住了,这才站起来,再坐到另一捆上。有人回来告了他的状,祖母就不再叫他下田了。在济南读法政专科时,他用许多钱来帮助贫困同学,连衣服都借给人家穿。后来在军队里当了排、连长,人家都是往家里寄钱,他反倒跟家里要,钱都用来帮助部属解决困难了。
              --------------------------------------------
              麦田的守望者。
              啃老族


              IP属地:山东17楼2012-03-05 17:49
              回复
                伯父对待乡亲们也同先前在家时一样。村里有个老乡王长法,70多岁,年轻时在我们本族张家当过佃农,家中很苦。有一天,伯父从家中出来,看见他正背着粪筐从粪坑里往上爬,因年龄大、粪筐满,爬着十分吃力。伯父见状,急忙跳到坑里把他架了上来,并对他说:“王二哥,到底年龄大了。今后有困难可以找老七(即我父亲自明)。”老人很感激。唐园的邻村前幞头有个剃头的周玉祥,也有70多岁,孤身一人,生计窘迫,眼睛也不好。他曾给我家几代人剃过头。有一次他来村里剃头被伯父遇见,伯父同情地对老人说:“周大叔,您这么大岁数了怎么还剃头,我小的时候您给我剃过头,动不了不要再剃啦,没有办法的时候可以去找老七,我告诉他,决不让您挨饿。”大伯父有个孙女,婚后死了丈夫,带着两个幼子度日,家境困难,伯父便给她一些周济。嫁到外村的八姑,是我们本族的一个远亲,家境也很艰难,得知伯父回来为祖母“成主”,她挎上个小篮子,装上几个馍馍前来探望,大家都不把她当回事,伯父却热情地把她让到上座,关切地问家事,也给了她一些帮助。村里有一个姓谢的老人,绰号“谢吹”,不大爱劳动,爱夸海口,还有一个韩三大爷,是个大粪经纪人,在村里也没有地位。伯父对他们也并未看不起,在街上见到他们总是主动打招呼,或蹲下来说说话。
                ---------------------------------------------------------------
                这一段很有意思,现在这样的人也很少见。


                IP属地:山东18楼2012-03-05 17:56
                回复
                  2025-08-20 16:40:2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IP属地:山东19楼2012-03-06 22:32
                  回复
                    “啃老族”这词可不太好听吧?


                    IP属地:北京20楼2012-03-08 14:19
                    回复
                      在济南读法政专科时,他用许多钱来帮助贫困同学,连衣服都借给人家穿。后来在军队里当了排、连长,人家都是往家里寄钱,他反倒跟家里要,钱都用来帮助部属解决困难了。
                      --------------------------------------------
                      有些特殊,加引号。


                      IP属地:山东21楼2012-03-08 14:46
                      回复
                        嫁到外村的八姑,是我们本族的一个远亲,家境也很艰难,得知伯父回来为祖母“成主”,她挎上个小篮子,装上几个馍馍前来探望,大家都不把她当回事,伯父却热情地把她让到上座,关切地问家事,也给了她一些帮助。
                        ---------------------------------------------------------
                        将军是个热心肠。


                        IP属地:山东22楼2012-03-08 14:49
                        回复
                          性质的确很特殊


                          IP属地:北京23楼2012-03-10 20:02
                          回复
                            雷锋也要想将军学习啊,雷锋的幼年有悲伤的经历,从心理学上来讲,其做好人好事,行为补偿的动机,而张上将幼年和青年的经历,完全是原生态的。


                            IP属地:山东24楼2012-03-11 08:48
                            回复
                              2025-08-20 16:34:2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多好的人儿啊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5楼2025-03-26 13: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