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到三篇文章,是长期与古远清在一个学校工作的两位教师,对古远清的揭发。文章说,古远清从一名讲师评为副教授,“主要教研成果”之一是他对“文艺符号学”的论述(见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 1988年5月《文艺新学科手册 》)。但是,他的这一论述,至少百分之八十抄袭了余秒雨教授《艺术创造工程》一书第三章的第三部分。他们已经列出对照表,随时准备寄发。 这个问题,在他申报副教授之前就被同校教师揭发。当时教师们很快发现他抄袭,一是因为大家都知道他的“研究水平”,绝对写不出“文艺符号学”这样的论述;二是因为余秋雨教授的《艺术创造工程》当时才出版半年,是全国学术界极为轰动的著作,读的人很多。因此,一对照,就发现了。 那么,在这个严重的抄袭事件被发现后,他的副教授职称怎么又被通过了呢?原来,当时古远清所在学校是经济类学院,评审委员会对人文学科的事不敏感。他们在接到举报后两度派人质询古远清,古远清提出两个十分勉强的理由。一是在那本书末尾的“资料目录”中,一大堆书目间提到了余秋雨教授的《艺术创造工程》;二是他信誓旦旦地向评委会保证,他与余秋雨教授“有交往”,余教授本人不可能有意见。他同时还出示了他写的吹捧余秋雨教授的文章。 当时评委会决定给余秋雨教授本人写信征求意见。但是,余秋雨教授迟迟没有回信。因此,在一次评委会上,一位担任副主任的经济学教授就说:“古远清三次找了我,他年纪也不小了,反正只申请做个副教授,就不必等余秋雨教授回信了,通过一下吧,只是为了给他涨一点工资。” 没有想到的是,在通过两个月之后,余秋雨教授回信了,回信原件现在还有存档:“当然是抄袭。但对这个人,我已经严厉地批评过他,现在不愿再与他计较。” 余秋雨教授复信时,职称评审委员会已经解散,学校人事部门不想把事情闹大,经请示,临时决定保留古远清副教授职称,由人事处副处长找他当面谈话予以严厉批评。古远清也因此知道了余秋雨教授的回信内容。 他终于成了一个以谣言为生几乎丧心病狂的“批余派”领头羊。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人们忘记他抄袭余秋雨教授的往事,同时也对余秋雨教授的回信进行报复。其实,即使不是同事,也早就怀疑他的疯狂批余一定另有隐情。 古远清近十年来的表现,是我们楚地之耻。但是,他的同事们证明,他不是楚人。现在他又以什么“湖北经济学院艺术与传播系特聘教授”的身份发表《古远清再批余秋雨》之类臭文,受到全国网友的一片声讨。我不理解的是,与我们武大近在咫尺的“湖北经济学院”,你们真的有脸面让这么一个毫无真才实学,只会攻击当代文化大师的小人担任什么“特聘教授”吗?我们武大师生当然没有嘲笑你们“艺术与传播系”的意思,但是,要说“艺术”和“传播”,中国当代最杰出的艺术理论家、最有影响的传播学者余秋雨教授,都在被你们这个系的一个小人反复糟践,你们听之任之,那还研究什么“艺术与传播”啊?应该加一个词头“Anti——”,变成“反艺术、反传播系”更合适吧? 附录: 现在我们将余秋雨教授和古远清的部分文字引抄下来,供读者对比。余秋雨教授的文字出自他1987年3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艺术创造工程》,第三章“形式的凝铸”,第三个部分“象征的天地”,第一个问题“符号象征”,在书中第215页至220页。古远清的文字出自他编写的由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1988年5月出版的《文艺新学科手册》,“文艺符号学”辞条,第222页至226页。
余秋雨的“符号象征”
①
艺术符号是一种具象的抽象,或者说是一种抽象的具象。现代艺术为了获得总体概括的效果,喜欢追求表现语汇上的抽象度。这是很自然的:概括面越广,概括的方式和结果就越抽象。这就象电视台的发射塔,它涵盖的面太广,它发出的波只能是抽象的。但是,艺术符号又毕竟不同于无形的波,它的抽象要让人能用肉眼看到,它不仅是一种有表象的符号,而且这种表象与符号意义之间不必经由推论抵达,而是能够同时呈现、被人同时感受的。
余秋雨的“符号象征”
①
艺术符号是一种具象的抽象,或者说是一种抽象的具象。现代艺术为了获得总体概括的效果,喜欢追求表现语汇上的抽象度。这是很自然的:概括面越广,概括的方式和结果就越抽象。这就象电视台的发射塔,它涵盖的面太广,它发出的波只能是抽象的。但是,艺术符号又毕竟不同于无形的波,它的抽象要让人能用肉眼看到,它不仅是一种有表象的符号,而且这种表象与符号意义之间不必经由推论抵达,而是能够同时呈现、被人同时感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