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吧 关注:11,955贴子:126,601
  • 2回复贴,共1

古远清批判余秋雨的主要原因(转)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最近读到三篇文章,是长期与古远清在一个学校工作的两位教师,对古远清的揭发。文章说,古远清从一名讲师评为副教授,“主要教研成果”之一是他对“文艺符号学”的论述(见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 1988年5月《文艺新学科手册 》)。但是,他的这一论述,至少百分之八十抄袭了余秒雨教授《艺术创造工程》一书第三章的第三部分。他们已经列出对照表,随时准备寄发。  这个问题,在他申报副教授之前就被同校教师揭发。当时教师们很快发现他抄袭,一是因为大家都知道他的“研究水平”,绝对写不出“文艺符号学”这样的论述;二是因为余秋雨教授的《艺术创造工程》当时才出版半年,是全国学术界极为轰动的著作,读的人很多。因此,一对照,就发现了。  那么,在这个严重的抄袭事件被发现后,他的副教授职称怎么又被通过了呢?原来,当时古远清所在学校是经济类学院,评审委员会对人文学科的事不敏感。他们在接到举报后两度派人质询古远清,古远清提出两个十分勉强的理由。一是在那本书末尾的“资料目录”中,一大堆书目间提到了余秋雨教授的《艺术创造工程》;二是他信誓旦旦地向评委会保证,他与余秋雨教授“有交往”,余教授本人不可能有意见。他同时还出示了他写的吹捧余秋雨教授的文章。  当时评委会决定给余秋雨教授本人写信征求意见。但是,余秋雨教授迟迟没有回信。因此,在一次评委会上,一位担任副主任的经济学教授就说:“古远清三次找了我,他年纪也不小了,反正只申请做个副教授,就不必等余秋雨教授回信了,通过一下吧,只是为了给他涨一点工资。”   没有想到的是,在通过两个月之后,余秋雨教授回信了,回信原件现在还有存档:“当然是抄袭。但对这个人,我已经严厉地批评过他,现在不愿再与他计较。”   余秋雨教授复信时,职称评审委员会已经解散,学校人事部门不想把事情闹大,经请示,临时决定保留古远清副教授职称,由人事处副处长找他当面谈话予以严厉批评。古远清也因此知道了余秋雨教授的回信内容。  他终于成了一个以谣言为生几乎丧心病狂的“批余派”领头羊。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人们忘记他抄袭余秋雨教授的往事,同时也对余秋雨教授的回信进行报复。其实,即使不是同事,也早就怀疑他的疯狂批余一定另有隐情。  古远清近十年来的表现,是我们楚地之耻。但是,他的同事们证明,他不是楚人。现在他又以什么“湖北经济学院艺术与传播系特聘教授”的身份发表《古远清再批余秋雨》之类臭文,受到全国网友的一片声讨。我不理解的是,与我们武大近在咫尺的“湖北经济学院”,你们真的有脸面让这么一个毫无真才实学,只会攻击当代文化大师的小人担任什么“特聘教授”吗?我们武大师生当然没有嘲笑你们“艺术与传播系”的意思,但是,要说“艺术”和“传播”,中国当代最杰出的艺术理论家、最有影响的传播学者余秋雨教授,都在被你们这个系的一个小人反复糟践,你们听之任之,那还研究什么“艺术与传播”啊?应该加一个词头“Anti——”,变成“反艺术、反传播系”更合适吧?  附录:  现在我们将余秋雨教授和古远清的部分文字引抄下来,供读者对比。余秋雨教授的文字出自他1987年3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艺术创造工程》,第三章“形式的凝铸”,第三个部分“象征的天地”,第一个问题“符号象征”,在书中第215页至220页。古远清的文字出自他编写的由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1988年5月出版的《文艺新学科手册》,“文艺符号学”辞条,第222页至226页。
  余秋雨的“符号象征”

  艺术符号是一种具象的抽象,或者说是一种抽象的具象。现代艺术为了获得总体概括的效果,喜欢追求表现语汇上的抽象度。这是很自然的:概括面越广,概括的方式和结果就越抽象。这就象电视台的发射塔,它涵盖的面太广,它发出的波只能是抽象的。但是,艺术符号又毕竟不同于无形的波,它的抽象要让人能用肉眼看到,它不仅是一种有表象的符号,而且这种表象与符号意义之间不必经由推论抵达,而是能够同时呈现、被人同时感受的。



1楼2012-06-08 22:07回复

      ②
      具体说来,艺术符号之所以能产生审美快感,可解析出多方面的原因。首先,符号的抽象性使寄寓的物象提升到抽象的高度,使欣赏者面对具体物象而获得一种广阔感和自由感,正如康定斯基所说,抽象的艺术(即符号化的艺术)更广阔、更自由、更富内容;其次,符号的通用性使广大欣赏者获得了产生同步效应的审美契机,因而产生了一种使人极感温暖的社会认同感;再次,符号的跳跃性使欣赏者享受了一种由此及彼的想象、思考、联结的自由,发挥了他们的审美主动性;最后,符号的简洁性开拓了以少胜多、以虚带实、以形带意的创造功能和欣赏功能。从更深刻的意义上调动了欣赏者的审美主动性。
      ③
      总之,不管从宏观的角度还是从微观的角度看,艺术家都应适当地增加符号意识,增强创建、选择和运用艺术符号的自觉性。尤其是对习惯于写实的艺术家来说,更应清理“艺术因撷取生活实象而构成”的误解,注意艺术在其本质上的符号性、象征性、比喻性。比喻和隐借是一种比较浅显的艺术符号。由于艺术符号需要有感性直观的可能,因此,艺术家常常在最习见的自然物和人体之间互借互喻,或将它们来喻指内心,使它们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抽象意义的符号。曾经有学者俏皮地指出,中国人喜欢以自然物比喻人体,如柳腰、杏眼、樱桃嘴、黛眉之类,而西方人则相反,喜欢以人体来比喻自然物。这当然有以偏概全之嫌,却充分显示了互喻的普遍。在这种比喻中,抽象化、符号化是随处可见的,“柳腰”中的“柳”,“杏眼”中的“杏”,都已抽离树枝而上升,成为一种抽象符号。
      ④
      艺术符号最容易凝固,也最怕凝固。抽象性和通用性使艺术符号在本性上已趋向于凝固,但一旦凝固,符号本应激发的审美跳跃就不存在了,它可能刺激想象的力度也急速失去,本来饶有兴味的艺术关节成了不须破译的明码信息。到了这种地步,艺术符号存身的必要性也就不明显了。它们甚至因素然无味而又转弯抹角,遭来人们的厌腻。上文所说的柳腰、杏眼之类,中国戏曲舞台上沿用数百年的符号化程式,电影中一些过于通用的情绪符号(如以桃花盛开、乌云密布喻指相对应的情绪),都已凝固,因而把艺术符号本应发挥的审美效能丧失了大半,甚至丧失尽净。
      ⑤
      艺术符号既要抽象而通用,又要常换常新,使欣赏者永远保持审美愉悦,确是一件难事。其间的关键,是要有两方面的谙悉:时时谙悉被喻指的精神实体,谙悉广大欣赏者的感应水准。艺术符号,是接通这两者的中介,也是品察这两者之后所产生的自然成果。一般符号以凝固为好,交通标记、物品标记、职业标记,甚至最令人惊叹的一般符号——日用语言,都追求着通用和固定,但艺术符号却因本身形态和喻指精神的新鲜多变要求而不可凝固。两相混淆,是许多艺术弊病产生的由来。真正的艺术家,应该是艺术符号的制定者,而不应仅仅是艺术符号的沿用者。艺术者的创造工程,就材料上说,主要是艺术符号的创建。这是艺术大厦得以矗立的部件性基础。
      古远清“文艺符号学”
      ①
      艺术符号是一种具象的抽象。现代文艺作品为了获得更大的思想容量,常常追求表现语汇上的抽象度。这是很自然的:作品的容量大,概括面广,概括的方式和结果也就显得抽象。这正象电视台的发射塔,由于它涵盖面浑浑无涯,所以它发出的波只能是抽象的。但是,文艺作品的符号毕竟不是无形的波,它的抽象要让人能用肉眼看到;它不仅是一种有表象的符号,而且这种表象与符号意义之间不必经由推论抵达,而是能够同时呈现,被人同时感受。
      ②
      具体说来,艺术符号之所以能产生审美快感,可解析出多方面的原因。首先,符号的抽象性使寄寓的物象提升到抽象的高度,使欣赏者面对具体物象而获得一种广阔感和自由感,正如康定斯基所说,抽象的艺术(即符号化的艺术)更广阔、更自由、更富有内容;其次,符号的通用性使广大欣赏者获得了产生同步效应的审美契机,因而产生了一种使人极感温暖的社会认同感;再次,符号的跳跃性使欣赏者享受了一种由此及彼的想象、思考、联结的自由,发挥了他们的审美主动性;最后,符号的简洁性开拓了以少胜多、以虚带实、以形带意的创造功能和欣赏功能,从更深刻的意义上调动了欣赏者的审美主动性。
    


    2楼2012-06-08 22:07
    回复

        ③
        总之,不管从宏观的角度还是从微观的角度上看,艺术家都应适当地增加符号意识,增强创建、选择和运用艺术符号的自觉性。尤其是对习惯于写实的艺术家来说,更应清理“艺术因撷取生活实象而构成”的误解,注意艺术在其本质上的符号性、象征性和比喻性。这里讲的比喻性,包含比喻和隐借。由于艺术符号需要有感性直观的可能,因而文艺家在最习见的自然物和人体之间互借互喻,或将它们来喻指内心,使它们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抽象意义的符号。曾经有学者指出,中国人喜欢用自然物比喻人体,比如柳腰、杏眼、樱桃嘴之类。在这种比喻中,“柳”、“杏”、“樱桃”,都已离开树枝而上升,成为一种抽象符号。
        ④
        艺术符号最容易凝固,也最怕凝固。抽象性和通用性使艺术符号在本性上已趋向凝固,但一旦凝固,符号本应激发的审美跳跃就不存在了,它可能刺激想象的力度也急速失去,本来饶有兴味的艺术关节成了不须破译的明码信息。到了这种地步,艺术符号存在的必要性也就明显了。它们甚至因素然无味而又转弯末角,遭来人们的厌腻。上文所说的柳腰、杏眼之类,中国戏曲舞台上沿用数百年的符号化程式,电影中一些过于通用的情绪符号(如以青松挺立喻烈士不朽、电闪雷鸣喻斗争激烈),都已凝固,因而把艺术符号本应发挥的审美效能丧失了大半,甚至丧失尽净。
        ⑤
        艺术符号既要抽象而通用,又要常换常新,使欣赏者永远保持审美愉悦,确是一件难事。其间的关键,是要有两方面的谙悉:时时谙悉被喻指的精神实体,谙悉广大欣赏者的感应水准。艺术符号,是接通这两者的中介,也是品察这两者之后所产生的自然成果。一般符号以凝固为好,交通标记、物品标记、职业标记,直至最令人惊叹的一般符号——日用语言,都追求着通用和固定,但艺术符号却因本身形态和喻指精神的新鲜多变要求而不可凝固。两相混淆,是许多艺术弊病产生的由来。真正的艺术家,应该是艺术符号的制定者和创造者,而不应仅仅是艺术符号的沿用者和摸拟者。艺术的创造工程,就材料来说,主要是艺术符号的创建。这是艺术大厦得以矗立的部件性基础。


      3楼2012-06-08 22: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