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舰世界吧 关注:731,178贴子:25,125,592

《"弩炮"行动——米尔斯克比尔之战纪实》 作者:吴洪海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江苏1楼2012-08-27 19:07回复
    1940年7月3日凌晨,直布罗陀海峡以东,正在巡逻的意大利“马可尼”号潜艇突然发现不远的海面上驶来一支规模巨大的舰队,不用说这肯定是盟军的舰队!这艘最新型的马可尼级潜艇首艇立刻加速靠近,无奈英国舰队航速太快,只能攻击了距离最近,在舰队外围执行反潜任务的老式V级驱逐舰“沃提根”号,不过鱼雷并没有命中目标,随后庞大的舰队消失在夜暗之中......
    这支驶离直布罗陀港就是英国H舰队。由于英国和法国陆军在欧洲大陆上的快速败退,英国海军部预料到很可能他们将不得不单独承担起西地中海的作战任务,所以将地中海舰队一分为二,西地中海作战由已在直布罗陀集结的代号“H”的舰队承担,东地中海则是驻扎在亚历山大港,H舰队实力不容小看,该舰队包括“勇士”号和“决心”号战列舰、“胡德”号战列巡洋舰、“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及2艘巡洋舰和11艘驱逐舰,其中“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上还搭载有一支包括24架“海上大鸥”式战斗机和30架老慢的“剑鱼”式鱼雷轰炸机的空中攻击力量。他们是除了在斯卡帕湾的本土舰队主力和东地中海舰队外最为强大的一支舰队。
    这次H舰队的出击,是为了“解决”驻米尔斯克比尔(法国北非殖民地阿尔及利亚港口城市奥兰以西3海里的海军专用港口)的法国舰队。1940年6月22日,法国战败投降,遗留下一支相当强大的舰队。如果这支舰队落入德国人之手,便会对英国构成严重的威胁。因此英国战时内阁极力通过政治和军事手段来解决这一威胁。驻扎在北非的米尔斯克比尔就是法国遗留舰队的一部。依据英国战时内阁派遣舰队解决他们的指示,英国海军部下令驻直布罗陀的皇家海军中将詹姆斯·萨默维尔爵士(Sir. James Somerville)率领H舰队准备在7月3日实施解除法国主力舰队武装的“弩炮”行动(Operation Catapult),“解决”驻米尔斯克比尔的法国舰队。7月1日凌晨2时25分,萨默维尔中将接到该命令。他在与其幕僚、前驻法国巴黎海军武官霍兰上校交换意见后,认为“应当避免使用武力”,以免与法国产生不和,也能够确保法国海军不会对英国海上交通线的报复袭击。但英国海军部在下午18时20分做出了强硬的要求:“英王陛下政府之意已决,如果你们提出的各项办法,法国人都不接受,便断然予以击沉。”2日晚22时55分,英国首相丘吉尔亲自下令海军部给萨默维尔中将发报:“你所担负的任务,是历来英国舰队司令部所遇到的最不愉快和最困难的任务之一,但是我们对你完全信任,相信你会毫不留情地执行这一任务。”于是,萨默维尔中将遵照海军部的命令,率领他的整个舰队前往米尔斯克比尔。较新的F级驱逐舰组成近程防御圈,而几艘一战后期建造的老式驱逐舰则在外围执行反潜巡逻任务。


    IP属地:江苏2楼2012-08-27 19:08
    收起回复
      H舰队出击舰艇列表
      Battle Cruiser:
      "Hood" (Flag of Vice-Admiral Sir James Somerville, K.C.B., D.S.O., V.A.C, Force "H"), Captain I.G. Glennie. (8 – 15 in)
      Battleships:
      "Valiant" Captain H.B.Rawlings, O.B.E., (8 – 15in)
      "Resolution" Captain O. Bevir (8 – 15 in)
      A/C Carrier:
      "Ark Royal" (Flag V.A. L.V.Wells, C.B., D.S.O.), Captain C.S. Holland
      Cruisers:
      "Arethusa" Captain Q.D. Graham
      "Enterprise" Captain J.C. Annesley, D.S.O.
      Destroyers:
      "Faulknor" (Captain (D), 8th D.F.) Captain A.F. de Salis
      "Foxhound" Lieutenant-Commander G.H. Peters
      "Fearless" Commander K.L. Harkness
      "Forester" Lieutenant-Commander E.B. Tancock, D.S.C.
      "Foresight" Lieutenant-Commander G.T. Lambert
      "Escort" Lieutenant-Commander J. Bostock
      "Keppel" (Captain (D), 13th D.F.) Lieutenant-Commander E.G. Heywood-Lonsdale (emergency)
      "Active" Acting Commander E.C.L. Turner
      "Wrestler" Lieutenant –Commander E.N.V. Currey
      "Vidette" Lieutenant-Commander D.R. Brocklebank (Ret.)
      "Vortigern" Lieutenant-Commander R.S. Howlett
      


      IP属地:江苏3楼2012-08-27 19:08
      回复
        1940年7月3日清晨,H舰队驶抵该地外10海里位置等待。萨默维尔中将派前英国驻巴黎海军武官、法国分舰队司令马塞尔-布鲁诺·让苏尔将军(Marcel-Bruno Gensoul)的私人朋友C·S·霍兰上校前去送信,自己则率领舰队仍旧停留在港外的攻击阵位。霍兰乘驱逐舰前往法国舰队旗舰“敦刻尔克”号,企图与让苏尔上将商谈在米尔斯克比尔港的法国舰艇的处理问题。由于此前法国维希政府海军司令达尔朗海军上将严令各级将领不得与英国人进行任何联系,让苏尔将军拒绝了这次会面。霍兰于是派人送去了前一天凌晨由伦敦海军部发出给他的措辞谨严的函件:
        “英王陛下政府指示我向你送达下列文件:
        英国政府对法国政府向德国政府洽商停战,是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同意,即:在缔结停战协定之前,法国舰队须开往英国港口,以免落入敌人之手。6月18日,内阁会议宣布:在陆上投降之前,法国舰队应加入英国海军行列,否则就自行凿沉。虽然法国现政府可以认为,他们和德国与意大利的停战条件和这些承诺是调和一致的,但英王陛下政府根据我们以往的经验,相信德国和意大利会在对他们认为适当的时候夺取法国舰队,并用来对英国和它的盟国进行作战。迄今为止,我们曾经是你们的战友,不能坐视你们上好的舰只落入敌人德国或意大利的掌握。我们决心战斗到底,如果我们战胜了——我们认为我们是能够战胜的——我们决不忘记法国曾是我们的盟友,我们的利益就是法国的利益,我们的共同敌人是德国。如果我们战胜,我们庄严宣布,我们一定要恢复法国的光荣和领土。为了这一目的,我们必须真正做到:法国海军最精锐的舰只不至被敌人用来攻打我们。在这种情况下,英王陛下政府指示我要求现在在米尔斯克比尔和奥兰的法国舰队根据下列办法之一行事:
        (一)和我们一起航行,继续为取得对德国和意大利战争的胜利而战。
        (二)裁减船员,在我们的监督之下开往英国港口。裁减的船员应尽早遣返。
        如果你接受以上两种办法之一,我们将在战争结束时把你的舰只归还法国,如果舰只在作战期间有所损坏,我们将照数赔偿。
        (三)另外一个办法是:如果你觉得必须约定,除非德国或意大利破坏停战,你们的舰只就不能用来攻打他们,那么就裁减船员,随同我们一起开住西印度群岛的一个法国港口,例如马提尼克群岛,在那里完全按我们的要求解除舰只的武装,或者交给美国妥为保管,直到战争结束,船员则可先行遣返。
        如果你拒绝这些公平合理的建议,那么,我谨以最深的歉意,要求你们在六小时以内把你们的舰只凿沉。
        最后,如果你们未能遵照上述办法行事,那么,我只好根据英王陛下政府的命令,使用一切必要的力量,阻止你们的舰只落入德国或意大利之手。”
        让苏尔将军随即给法国海军部发出两封电报,通报英国方面提出的条件。但不知出于何种考虑,他隐瞒了事情的一些细节,第三个办法——即把舰队开往西印度群岛的法国港口——在电报中根本没有提。下午3点,法国内阁开会研究英国的条件,达尔朗、魏刚等人均出席了会议。会议的第一反应是应当向停战委员会“报告”,德国人在第二天才漫不经心地表示法国舰队可以暂停解除武装以“抵抗其他国家发动的非正义和可耻的侵略”。在此之前,达尔朗海军上将已经代表海军部和内阁会议指示让苏尔将军采取强硬态度,并承诺“在地中海的所有法国舰队都会向你集中”。他也的确派遣了尽可能多的舰艇前往支援。让苏尔将军本人需要做的就是竭尽全力拖延时间。16点15分,霍兰终于被允许登上“敦刻尔克”号,但会见是极为冷淡的。上将向上校出示了达尔朗6月24日的秘密电报,表示他的军舰已经解除武装,并愿意以个人名誉担保:一旦德国人威胁夺取军舰,就把整个舰队带去西印度群岛。但如果英国人固执己见,则“武力将以武力回报”。
        整个下午,丘吉尔都坐在唐宁街10号战时内阁办公室里,与幕僚、海军大臣和第一海务大臣保持频繁的接触。17时26分,他向萨默维尔中将发出了最后的电报:“法国舰只必须按我们的条件行动,否则就让他们自行凿沉,或者在天黑之前由你们击沉。”当然“弩炮”行动已经不可避免了。
        这时法国海军总司令达尔朗海军上将命令驻土伦和阿尔及尔的法国舰艇全速开往米尔斯克比尔支援作战。与此同时,参加会谈的霍兰等人都试图寻找一种更加好的解决办法。下午,让苏尔将军接见了霍兰,提出了一项君子协定。但是此时伦敦收到破译的密码:驻泊在阿尔及尔的6艘光荣(La Galissonnière)级轻型巡洋舰已经启航全速前往米尔斯克比尔,在奥兰的潜艇中也有4艘已经驶出港口占领攻击阵位,一旦英国舰队攻击法国舰队则迅速反击。英国海军部命令萨默维尔中将迅速行动,霍兰上校也无功而返回英舰。在他返回不久的17时56分,胡德号首先开炮,随后H舰队的15英寸重炮纷纷开始向法国舰队射去,这也是自滑铁卢会战以来英国第一次向法国军队开火。
        


        IP属地:江苏4楼2012-08-27 19:08
        回复
          18时,“敦刻尔克”号舰尾处的各130毫米副炮炮塔对英国的校射飞机进行猛烈的射击,阻止其观测弹着点,不过效果不好。随后“普洛旺斯”号和“敦刻尔克”号多次中弹,“普洛旺斯”号四号主炮被一发15英寸炮弹击中,之后浓烟四起,等到“敦刻尔克”号搁浅在港口浅水处后挣扎着驶出一段距离,不过军舰受到重创不得不同样搁浅在港口浅水处,还好港口内水深只有10米。英舰下一个目标就是布列塔尼号了,“布列塔尼”号虽然已经能够立即出航,但是由于让苏尔将军的命令,需要等待两艘战列巡洋舰出航,避免在狭小的港口内造成阻塞而仍旧停留在原地。16时59分,其右侧船舷被一发15英寸炮弹击中,第二发直接击中后机舱,第三发随之而来击中船中部三号主炮塔,引爆了138毫米副炮炮塔内的准备弹药,很快舰内发生剧烈爆炸,从舰桥到舰尾燃起熊熊大火;船体开始右倾,第四发15英寸炮弹更是击中“布列塔尼”号主桅杆!17时09分,开火仅仅十几分钟“布列塔尼”号便翻沉在港内,舰上阵亡多达955人!包括38名军官,只有256人幸存。
          当英舰开始开炮时,另一艘法国主力舰“斯特拉斯堡”号的推进装置正在启动。“胡德”号击中防波堤时,它刚刚驶离其泊位。炮弹爆炸的碎片切断了该舰的信号索、炸断了旗杆,在烟囱上穿出一个洞,位于尾部的5名水兵被炸死。“斯特拉斯堡”号随即以15节速度向主航道行驶。原来在附近停泊的超级驱逐舰在英国舰队开火前已经出航,将航道让出。此时,“胡德”号正在集中火力攻击离它最近的“敦刻尔克”号,“敦刻尔克”号猛烈回击,先后向“胡德”号射出了40发330毫米主炮弹,一度对其形成了跨射。由于“敦刻尔克”号的主炮打得非常准而快,“斯特拉斯堡”号又停留在港口主航道的入口处,英国舰艇被迫在烟幕的掩护下向西机动。此时,“敦刻尔克”号也以12节速度向水道口方向进行机动。由于地形遮挡,舰上的测距仪使用困难,一时无法准确射击。倒霉的“莫加多尔”号超级驱逐舰在经过港口出口处的时候被一枚15英寸炮弹击中,虽然这枚炮弹没有爆炸,但是它直接穿过舰尾部分,却引发在深水炸弹发射器上的16枚深水炸弹爆炸,削去了左侧半个舰尾,第四炮塔彻底报废。不过神奇的是舰尾的后主炮弹药库和深水炸弹库竟然没有爆炸,双轴中的一个也没有受到损伤,两个螺旋桨竟然也是好的,靠着自身动力搁浅在港口入口附近。正当“敦刻尔克”号开始转弯时,从“胡德”号射出的一发381毫米炮弹击中了它的艉部。炮弹穿过水上飞机机库和一个军士住舱,从舰体外壳板水线以下2.5米处弹出,虽然没有爆炸,但切断了左舷的某些电路,损坏了水上飞机起重机的马达,并导致左舷燃油箱轻度进水。18时02分,在“敦刻尔克”号舰长下令驶入航道后,它再度被“胡德”号齐射的3发381毫米炮弹击中。第一发炮弹击穿了2号主炮塔顶部,引燃了右侧炮室中待装填的药包,使该侧两门火炮损坏无法射击,不过法国主炮炮塔设计挽救了不少生命,炮塔中部的装甲隔层挡住了飞往另外一侧炮室的弹片。第二弹穿透了右舷中部副炮附近的115毫米装甲,使该门火炮完全损坏,随后穿入前机舱通风系统控制室爆炸,2台汽轮机和4台涡轮发动机立即停转,外侧的一对螺旋桨丧失动力,主副炮测距仪和射击指挥系统全部断电。第三弹则穿入水线之下,摧毁了2号锅炉舱。此时“敦刻尔克”号只剩1个锅炉舱和1个轮机舱驱动剩下两个螺旋桨,且由于供电中断火炮无法射击,只能以人力操舵,丧失了大部分航行及作战能力。18时10分,让苏尔上将命令舰长停止向主航道行驶,转而驶向防波堤对面的圣安德烈港,那里的地形可为已遭重创的军舰提供掩护,另外港口西侧小山附近还有装备9.4英寸和7.6英寸的两个炮台掩护,足以使英国舰队不敢轻易靠近港口近距离射击。18时13分,“敦刻尔克”号驶抵圣安德烈港,在15米水深处抛锚,让苏尔下令将军舰搁浅。大约19时,2艘拖船和2艘巡逻艇拖着“敦刻尔克号”向岸边行驶,该舰搁浅在一段8米深的浅滩上。伤员和非必要人员随即开始向岸上疏散,只剩400名损管人员继续抢修、清理工作。而此前,鉴于“布列塔尼”号已经沉没、“普罗旺斯”号也受到重创,港口附近的岸炮威胁越来越大英国舰队于17时12分停火。三艘主力舰艇共计齐射36次。
          


          IP属地:江苏6楼2012-08-27 19:09
          回复
            正当英军忙于攻击“敦刻尔克”号时,一直隐藏在舰列后面、未中一弹的“斯特拉斯堡”号带着“可怖”号等6艘超级驱逐舰驶出港外,向北逃去。而停泊在战列最南端的“塔斯特指挥官”号水上飞机母舰航速较慢没有随同“斯特拉斯堡”号编队撤退,在整个战斗中也多为对空射击,还托战列舰冒出的浓烟之福,舰上只被一些弹片击中,不过并没有伤亡,舰体也没有受到大的损失。
            让苏尔将军在观察到英国轰炸机布防水雷后就已经命令将港口入口处的反潜鱼雷网缺口打开,舰队随时可以出航。萨默维尔将军并没有收到任何关于这个事情的报告,当一架执行火力校正的剑鱼式轰炸机报告斯特拉斯堡号正在出港,萨默维尔相当的吃惊,他本以为没有任何法舰能够逃脱被击沉的命运,当十分钟后另外一架剑鱼式轰炸机再次报告一艘大型军舰正在出港途中,萨默维尔这才确定有法国军舰正在试图逃跑!18时43分,萨默维尔命令舰队中航速组快的旗舰“胡德”号和较新的F级驱逐舰转向前去追击法国舰队,不过这时候法国军舰已经驶出米尔斯克比尔,开始加速向东北方向航行。
            “斯特拉斯堡”号出港后首先近距离发现英国驱逐舰“搏斗者”号,这艘驱逐舰此时正在奥兰港外执行监视任务,突然发现法国战列巡洋舰驶来后立刻高速蛇形向西北英国舰队主力靠拢,并且释放大量烟雾。“斯特拉斯堡”号也顾不得这个小目标,只是匆匆向其发射了12发320毫米炮弹。由于发现英国潜艇,两艘较老的超级驱逐舰“虎”号和“山猫”号留下对付潜艇,为可能逃脱的“敦刻尔克”号扫除威胁;同时“凯尔桑”号和“可怖”号则在超远距离上向追击而来的“胡德”号齐射鱼雷,随后随同“斯特拉斯堡”号和“伏尔它”号一起高速撤退。后来萨默维尔因为没有预见到法国舰队会有舰艇逃跑而在舰艇配置上的失误受到不少指责,当中不少来自舰队内部。
            这个时候英国舰队中最后面的“皇家方舟”号却感到巨大的威胁,火力强大的斯特拉斯堡号距离如此之近,如果法舰转向攻击皇家方舟号后那会是另一个“光荣”号悲剧!“皇家方舟”号立刻全速转向西撤退。确定法舰向北驶去后,该舰再次转向,并开始起飞轰炸机攻击。日落20分钟后第一波的6架“剑鱼”式鱼雷轰炸机携带250磅炸弹在几架“海上大鸥”式战斗机护航下对斯特拉斯堡号进行了轰炸,6架轰炸机以法国战列巡洋舰烟囱上之前受到的伤害为参照物,从11000英尺一直俯冲到4000英尺投弹。不过全部炸弹都被规避,只有一枚炸弹在“斯特拉斯堡”号转向规避时落在舰尾25米远的地方,攻击中两架“剑鱼”式被击落。护航的战斗机也遭遇了法国战斗机群,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后一架“海上大鸥”式战斗机被击落,三架飞机上的人员都被“搏斗者”号搭救。
            20时,追击法舰的“胡德”号位于“斯特拉斯堡”号后面仅44公里处。“皇家方舟”号再次实施空中攻击,以期减缓“斯特拉斯堡”号的航速。20时50分,6架“剑鱼”再次向斯特拉斯堡号发动攻击,这次这些飞机携带的都是鱼雷,攻击也相当令人敬佩,老慢的“剑鱼”竟然飞行在距离海面仅有20米的地方!他们以两架为单位分成三组攻击,但鱼雷均未命中。(插:按Hood协会的说法,据报告至少有一枚鱼雷命中)当然尽管法舰以猛烈的高射炮火反击,“剑鱼”也没有一架被击落在此次作战中损失。20时20分,由于燃料不足,加上担心与自阿尔及尔开来的法国舰队遭遇,萨默维尔下令停止追击。
            此后“斯特拉斯堡”号始终以25节高速继续航行,经过撒丁岛于7月4日20时10分在众多法国海军官兵的欢呼声中驶进土伦港。舰上唯一的问题只是在3日晚舰上机舱发生故障,造成5人死亡。随后两天里,2艘从奥兰开出的小型驱逐舰到达土伦,“塔斯特指挥官”号水上飞机母舰和6艘从阿尔及尔出发的轻型巡洋舰也一起到达土伦,另外有一艘法国护卫舰从奥兰出发前往比塞大时被英国潜艇击沉。之后斯特拉斯堡号成为驻泊土伦的法国本土舰队的旗舰。
            此外,战斗发生期间,法国海军部除了派遣6艘光荣级轻型巡洋舰和奥兰的潜艇外,还命令土伦的潜艇部队立刻组建并派出两个潜艇群,A群包括3艘大型舰队潜艇,B群则包括5艘中型潜艇,要求这些潜艇给与让苏尔上将的舰队以帮助,攻击英国军舰,尤其是旗舰胡德号,但是等这些潜艇出发后英国舰队已经返回直布罗陀,也就没有获得与英国舰队的任何接触。5日收到英国舰队返回直布罗陀消息后这些潜艇被招回土伦。
            


            IP属地:江苏7楼2012-08-27 19:09
            回复
              这次战斗以英国人的完美收场结束。法国海军的损失为战列舰“布列塔尼”号被击沉,“普罗旺斯”号和“敦刻尔克”号重创,1297名水兵阵亡,341人受伤。英国海军H舰队仅损失3架“剑鱼”式鱼雷轰炸机,2架“海上大鸥”式战斗机(航空人员全部获救),以及仅2人受伤(还是法国海军水上飞机英勇攻击的结果!)。次日,丘吉尔“怀着深切的悲痛心情”(据他本人说)在众议院详细报告了悲剧的经过,“议员们都站了起来,一起欢呼”。
              然而,前线的将领却不象政治家们那样乐观,萨默维尔将军无法确认“敦刻尔克”号是否受伤严重到不能出航。当7月4日北非地区法国海军部队司令埃斯特瓦上将(Jean-Pierre Esteva)在一份新闻公报中声称:“敦刻尔克”号损伤轻微,很快将得到修复。这一轻率的言论导致了英国皇家海军再次迅速做出反应。5日傍晚,H舰队再次出动,这次他们决定动用皇家方舟号的舰载机攻击“敦刻尔克”号,让其彻底不能够出航或者击沉。6日清晨5时20分,在距奥兰145公里的地方,“皇家方舟”号起飞了12架“剑鱼”式鱼雷轰炸机和12架“海上大鸥”式战斗机对搁浅的“敦刻尔克”号实施鱼雷攻击,“剑鱼”式鱼雷轰炸机携带的鱼雷都是经过改装适应浅水作战的鱼雷,这些鱼雷航速设定在27节,定深为13英尺。
              6时28分,当英国飞机以3个攻击波实施攻击时,“敦刻尔克”号仍在进行修理和死者善后处理工作。第一攻击波中的2架飞机过早地投放了鱼雷,鱼雷在防波堤处爆炸。第3架鱼雷机投放的鱼雷击中了“敦刻尔克”号,但是鱼雷没有爆炸。第4架投放的鱼雷击中了一艘780吨的港口巡逻舰,这艘舰立刻爆炸断为两截,沉没地点就在“敦刻尔克”号右侧船舷30米位置,英国领航员报告中却说看到4枚鱼雷命中。
              6时47分,第二攻击波的鱼雷机开始攻击,岸上的高射炮炮火非常炽烈,法国战斗机随后也参加了战斗。这批鱼雷轰炸机靠近“敦刻尔克”号并投放了3条鱼雷,但均未命中目标。6时50分,第三攻击波的6架鱼雷机在战斗机掩护下实施攻击。从右舷进攻的鱼雷机遭到法国战斗机和高射炮火的猛烈射击,投放的鱼雷无一命中目标。最后,3架鱼雷机从左舷进行攻击。其中一枚击中一艘拖船,拖船立刻沉没。一枚鱼雷从“敦刻尔克”号的龙骨下方穿过,击中了先前已经沉没的那艘巡逻舰舰尾!鱼雷诱爆了艇艉装载的42枚100公斤深水炸弹,爆炸产生的浓烟足有600英尺高!爆炸在“敦刻尔克”号右舷舰壳和主防雷壁上撕开了一个40米长的大口子,海水涌进舷侧防护系统。全舰死伤154人,其中部分竟然是主装甲带碎片造成的。“敦刻尔克”号损伤区暂时进行修补后,于8月8日重新浮起,但修理工作进行的极为缓慢。1942年2月19日,修理工程尚未完成的该舰秘密驶离米尔斯克比尔,经一天一夜回到土伦。以同样方式转移回本土的还包括“普罗旺斯”号,英国海军默许了这种行为。由于材料及零件缺乏,此后这些军舰基本处于解除武装状态,检修工作从未完成。
              7月11日,返航途中的H舰队在直布罗陀以东再次遭到意大利潜艇“马可尼”号的攻击!这次终于获得了战果:发射的鱼雷击沉了英国E级舰队驱逐舰护卫号(HMS Escort),沉没地点则位于北纬36度20分,西经03度46分。一场海战就这样以同一艘意大利潜艇开始和结束。
              


              IP属地:江苏8楼2012-08-27 19:10
              回复
                很想了解下法国鸡那个炮塔到底是啥构造。


                IP属地:广东9楼2012-08-27 19:16
                收起回复
                  @泥泞中的豹子
                  法国的火炮的发射药装填量最大,因此,尽管法制火炮身管最短而弹丸较重,但在弹丸初速、射程和穿甲能力上,并不低于同类火炮。380毫米舰炮的每个四联装炮塔重2274吨,与同时期一艘舰队驱逐舰的排水量相当。炮塔采用液压控制,使用电动液泵作为驱动动力。炮塔内的4门火炮分为两组,每组内的两门火炮联动,而与另一组的2门火炮相对独立。因此,从结构上看,黎塞留级的火炮布置方式实际上是2*2*2,而不是外观上的4*2。法制380毫米炮塔的另一个特点是,可以在任意角度装弹。一般的战列舰由于结构限制,只能在固定角度进行装填,如大和级战列舰,其采用的460毫米火炮只能在+3度状态下装填炮弹。由于采用了名为“弹性装填”的装弹系统,从而提高了火炮的战斗射速,此炮射速要明显高于其他固定角度装填的战列舰


                  IP属地:江苏10楼2012-08-27 19:21
                  收起回复
                    @泥泞中的豹子
                    法国人之所以在他们的新战列舰上采用两座四联炮塔前置的布局,一是因为纳尔逊级战列舰 主炮前置缩短装甲带给法国人带来的灵感,二是法国对于四联装炮塔已有 深入研究——这 点稍后详细说明。其实,更重要的原因来自条约的限制。法国海军在总吨位和单舰吨位受严 格限制的情况下,最大程度的通过优化设计提升战斗力无 疑是最好的选择。而两座四联炮 塔前置的布局正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在保持火力的同时缩短装甲带,达到节约吨位的效果。
                    这型火炮为活动身管结构。内膛由三段身管组合而成,外部是两层身管增强层,一直从药室 覆盖至炮口。从结构来看,这是一种杂糅了现代火炮技术与传统造炮方式 的奇怪设计。采 用半自动契合式炮闩,由液气机构驱动。炮尾下有2 个筒式驻复机。螺式炮闩由火炮射击后 的后坐力自动向上打开,其动作时间3.5 秒。该型火炮 还安装了电子点火装置。
                    


                    IP属地:江苏11楼2012-08-27 19:40
                    回复
                      1935 型380 毫米火炮单炮全重 94130 千克,全长 17.882 米,身管长 17.257 米,称“45 倍径”。 内膛刻有80 条深3.7 毫米、宽 8.9 毫米的等齐阴线,而阳线宽度则为 6 毫米,膛线缠距25.57 倍径。
                      截止至战败,法国人还尚未研制出配合该型火炮使用的高爆弹。而 1936 年设计的被帽穿甲 弹虽然新意不少但也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黎塞留级战列舰主炮所使用的被帽穿甲弹长达 190 厘米,甚至比美国战列舰使用的超重弹还 要长。重 884 千克,在同口径级火炮中仅次于维内托级的 885 千克 穿甲弹。法国人超长的 炮弹赋予其极佳的气动外形,使之能获得更远更稳定的弹道。但缺点在于,使之保持旋转速 度的难度也加大了,不得不对内膛质量与推进剂有 更高的要求。为了在海战中方便的观测 与分辨落弹,在 1936 年设计的这型穿甲弹在风帽后的空间内布置有染料包。一旦炮弹落水, 风帽破裂,水柱就会迅速被染 色,使之更加醒目。而正因为此,84 千克重的被帽顶端被阴 差阳错地设计成平头,就像日本帝国海军为炮弹入水威力专门设计的 91 式彻甲弹一样。另 外,法国人 别出心裁的在穿甲弹上布置了四个气腔,可以装载毒气,在击穿外层装甲被帽 脱落后释放出毒气以杀伤敌舰人员。然而,在弹体上布置气腔,发射时外界的高压气体 可 能由此破坏炮弹。设计人员的解决办法是让气腔出口处于被帽之下,但这一措施实际上并没 有起到效果。1940 年 9 月24
                      日的达喀尔之战中,黎塞留号就因气 腔问题导致当时唯一能使用的2 号炮塔发生炸膛事故,2 门火炮因此报废。此战之后,法国人不得不将所有剩余炮弹的气腔用水泥封死。尽管如此,在战后的测试 中,1936 型穿甲弹却取得了与美国设计炮 弹几乎相同的穿甲能力。因此,就穿甲能力方面来说,法国人是成功的。
                      


                      IP属地:江苏12楼2012-08-27 19:40
                      回复

                        法国人特别热衷的“弹性装填”系统,即任意角度装填系统——它曾经被 一些人认为是射速的保障。其实,这套系统也并非法人独有的新鲜招 数。早在一战之前, 维克斯公司生产的许多舰炮就具有了这一功能。其原理也并不困难。前提是使用英式扬弹法、 一个跟得上火炮俯仰的上部扬弹机加上一个大力的 装弹机。火炮俯仰到任意角度,提弹筐 运动到炮尾处,炮弹层对准打开的炮闩,装弹机先大力将其撞入炮膛——这时候惯性会使炮 弹在炮膛里停留一段时间——再移 动提弹筐,以同样办法将药包上膛,随即炮闩闭合,一 次装填就完成了。但随着海战技术的发展,交战距离越来越远,火炮仰角也越来越高。而这 一系统最大的问题 在于,在高仰角时,炮弹有可能因重力而在装填药包前的瞬间滑出炮膛, 英国人就出过这样的问题。因此,在一战后,这一功能普遍被以各种方式取消掉了。可是, 法国人开始热衷于这个技术却是在一战结束后。笔者猜想,大约有三个原因:一是法国人的 装弹机可能力量特别大,二是法国炮本身初速高弹道平直,以接近二战最 远命中距离的 25km数据来看,仰角也只需要 14.9 度,至于三,恐怕就是法国人爱想当然的浪漫品性作怪 了。总的来说,该系统理论上确实可以大大增强实战 射击速度,而设计指标也确实是循环 射速要达到 25 秒每发。但不幸的是,法国人的扬弹机却跟不上炮弹发射的速度,黎塞留号 的平均射击速度只能达到1.33 发
                        /分,让*巴尔号到战后才改进扬弹机达到2.2 发/分的射速。 其实,从实战来看,这样的射速并没有多大劣势,却多少令人感到有些尴尬。尽管如此,“弹 性装 填”系统一直保留到让*巴尔号退役。


                        IP属地:江苏13楼2012-08-27 19:43
                        回复
                          哇塞!!!资料哥!!!


                          IP属地:北京14楼2012-08-27 19:47
                          收起回复


                            IP属地:江苏15楼2012-08-27 21:46
                            回复


                              IP属地:上海16楼2012-08-28 00: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