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在过去几十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我们仍旧在使用过去老一套的标准、术语和政策。这些旧式的统计数字歪曲了我们对现实的感知,给我们带来了扭曲的世界观和不可靠的政策依据。
在上一篇中已经分析过
,像 GDP
这样的某个特定衡量标准,一旦被用作一个复杂系统(比如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的性能指标,政府便可能会关注这个衡量的指标,以国家的其他方面为代价来提高
这个指标的增长。GDP 本身也许会上升,但在衡量更广义的经济和国家财政健康状况时,它变得不再那么有效。
失业率的错觉
GDP
并不是全球化经济统计中唯一的迷信对象。与就业相关的数字也是挥之不去的关注点。失业率应该能够体现出劳动人口中有多少人得到了雇佣,但是丝毫无法反映这
些岗位的质量或稳定性。如果不做进一步的研究,新闻头条里的那些数字几乎没什么用处,而决策者和外行都会用到这些数字。仅凭失业率数据,不可能知道一个社
会有没有真正的进步。
简单的失业率数字在过去或许还含有一定的信息量,但是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自动化与全球化已经消减了美国很多制造业岗位,就连中国的制造业岗位也正在输给孟加拉国和越南之类的低劳动力成本国家。但
是在过去 15 年的大部分时间里,美国公布的失业率都低于 5%。诺贝尔奖获得者、经济学家迈克尔•斯宾塞(Michael
Spence)指出,美国在就业方面的 “成功” 实际上是把约 1000
万制造业和出口相关行业的岗位换成了低工资、低技能的服务业岗位,比如建筑工、室内装修工,或者油漆部门经理——都是些无法外包到低成本劳动力市场的国内
岗位。2008 年经济一受挫,它们成了第一批消失的岗位,因为它们并不位于消费需求的核心。
但是暂且抛开岗位质量问题不谈,我们对就业率的几项根本性问题的理解能力更是严重不足——在美国和海外都一样。美国真正的失业率很可能比官方数字高
很多。致使这一混乱局面的根源,是合格劳动力资源的定义总在不断变化。事实上,美国劳动统计局根据不同的定义竟能够算出 6
个不同的失业率数据,而大多数人在新闻头条上看到的是最低的一个。美国并非唯一有这种癖性的国家。尽管所有经合组织成员国(OECD)都应该使用国际劳工
组织对 “失业” 的定义,大部分成员国还是创立了自己的版本。
表面上看,失业率的计算应该简单明了——用失业人数除以总劳动力人口即可。然而,定义 “失业人员” 和 “总劳动力人口”
却难免含混不清。美国新闻头条上的失业率其实是基于领取失业救济的人数。英国与此类似。可一旦救济终止,那些仍然失业却不再享有领取救济资格的人便在统计
数字中蒸发了。他们不再被计入统计数字,那些心灰意冷放弃再就业的人也是如此。
比如说,有 100 名合适的工人,其中 5 人找不到工作——失业率便是 5%。一年之后,经济进入了困难时期,又有 5
个人失去了工作。现在的官方失业率为 10%。但是,假设最初的 5 名失业人员中,有 3 人不再有资格领取失业救济。政府统计员便相应将总劳动力减
3,变成 97。官方统计便开始以 97 人的劳动力人口进行计算,在有 7 人失业的情况下,将 “失业率” 降到了 7.2%。
根据政府的统计数据,如果今天正在找工作的美国人和 2007 年一样多,官方失业率将超过 11%,而不是 2012 年上半年公布的
8.3%。那些永远被官方数字排除在外的所谓 “灰心” 员工造成了劳动力人口的下降。逻辑告诉我们,“灰心员工”
的增加对任何经济体来说都是个糟糕的信号。然而,这样的统计方法事实上却令官方失业率更好看。在日本,公司的传统做法是把无所事事的雇员继续列入名册而非
直接解雇。人们相信这也极大地降低了失业率统计数字。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日本真实的失业率也许高达 12.2%,而不是当前 4.6% 的 “官方”
数字。
虽然新闻头条中列着 8.3%
的失业率(非官方数字还要更高),但大多数美国人会大吃一惊的是,美国如今正在面对劳工短缺。万宝盛华集团(Manpower Group)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