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宗吧 关注:119贴子:3,850
  • 4回复贴,共1

【资料】【转载】明朝的沈阳城城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转自明朝吧。
《全辽志》明代辽东边墙图

辽东边墙敌台

明代旋风铜炮

明代沈阳中卫山川地理图




IP属地:四川1楼2012-09-17 14:25回复
    明朝统一东北
    史载,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明军攻克大都,元朝顺帝向北逃遁,元王朝土崩瓦解。但是,元朝的残余势力在北方依然十分活跃。元朝辽阳行省的“故臣遗老”各自拥兵割据,控制东北各地政局。其中,最强盛的是纳哈出。  纳哈出曾担任元朝太平路(广西崇左)万户。元朝至正十五年(1355年),纳哈出被朱元璋俘获。为政治瓦解敌方,促进统一大业,朱元璋释放了这个本该杀头的阶下囚。纳哈出获释后,返回辽阳,担任了元朝辽阳行省平章政事。史料记载,在此期间,纳哈出在沈阳等地拥兵20余万人,势力强盛。  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五月,抓住元顺帝去世的有利时机,明朝派人到辽东,向元朝“故臣遗老”送上“橄榄枝”。明朝的怀柔政策,感动了控制辽南的元朝辽阳行省平章刘益,他向明朝献出金、复、海、盖等地,以表归顺。明代洪武四年(1371年)二月,明朝设置辽东卫,任命刘益担任指挥同知。同年六月,明军走海路登陆辽东,在辽阳设置“定辽都卫”。在此后的不到两年时间内,辽阳周边的元朝“故臣遗老”小股势力先后降服,为向北攻取纳哈出创造了条件。  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四月,朱元璋派人给纳哈出送信,以情动人,劝说他归顺明朝。第二年五月,朱元璋再次致信纳哈出,劝说他立即悬崖勒马,不要一意孤行。然而,对于朱元璋的规劝,纳哈出非但置之不理,反而变本加厉反对明朝。直到明代洪武二十年(1387年),在20万明军压境之下,纳哈出才最终投降。至此,东北地区基本统一。


    IP属地:四川2楼2012-09-17 14:26
    回复
      “建藩守边”   设置“沈阳中卫”
      明朝统一东北之后,并未实行中原地区的行省、州县行政建制,而是先后设置了辽东、奴儿干两个都司,以及北平行都司,下辖400多个“卫”,卫下辖“所”,成为军政合一的特殊管理体制。  当时,辽沈地区属于辽东都指挥使司。辽东都司下设25卫、两州。史料记载,明代洪武七年(1374年)确定的卫所建制为:一个卫5600人,分设5个千户所;每千户所1120人,分设10个百户所;每百户所下辖两个总旗;每总旗下辖5个小旗;每小旗有10名士兵。“沈阳中卫”,便是辽东都司25卫之一。  《明实录》记载,“沈阳中卫”于明代洪武十九年(1386年)八月设立。朱元璋将24个儿子中的12个儿子王府,建造在北方。当时称之为“建藩守边”。其中,位于东北地区及北京的有:广宁的辽王朱植、大宁的宁王朱权、开原的韩王朱松、沈阳的沈王朱模、北平的燕王朱棣。明朝规定,每个王府均设置亲王护卫指挥使司,设置三护卫,卫设左、右、前、后、中5个千户所。朱模是朱元璋第21个儿子,明代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封为“沈王”,同年在沈阳建立王府;第二年,设立沈阳中护卫。然而,朱模始终未到沈阳。明代永乐六年(1408年),沈王府迁至山西潞州。


      IP属地:四川7楼2012-09-17 14:30
      回复
        防御缜密   沈阳辽东边墙
        辽东边墙,为明代长城东段,西起铁场堡吾名口台(绥中李家乡荆条沟村西),东至鸭绿江畔江沿台堡邦山台(宽甸虎山南麓),全长千余公里。  以开原为分界点,将辽东边墙分为东西两段。其中,西段边墙修筑较早,明朝正统年间基本建成,嘉靖、万历年间均有修缮;东段边墙大部修筑于天顺、成化年间。整个辽东边墙走势呈“M”形,中间向南凹进地段,为辽河河套地区。辽东边墙自山海关起始,向东北走向,抵达广宁后,不再继续东北走向,而是陡然南下,沿辽河中下游西部地区凹进,至三岔河过辽河之后,又大体沿辽河东岸逶迤北上,直奔开原。  辽东边墙,从沈阳西侧由西南向东北通过,由辽阳小北河横跨浑河,进入辽中县肖寨门,经茨榆坨、四方台,进入于洪区彰驿,再向北经大潘、沙岭、三台子、马三家子、石佛寺,然后进入铁岭境内,全长约45公里。  明朝将边墙划分9个防御区,称之为“九边”或“九镇”,分兵把守,每镇设有总兵领辖,以加强边墙的防御、管理、维修。明代嘉靖年间,辽东镇管辖的辽东边墙沿线,共有官兵9.5369万人。“九镇”的每个镇,均为庞大的防御体系,镇城下有路城,路城下有卫城,卫城下有所城,所城下有堡城,堡城下有台空。总兵为辽东都司最高军事首脑,驻镇广宁(北镇)。明代天顺六年(1462年),明朝设置了“分守辽阳副总兵”,统领定辽左、右、中、前、后、东宁、海城、盖县、沈阳9个“卫”,以及叆阳等44处城堡。明代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在沈阳设置了“游击”官职,受辽阳副总兵领导。明代隆庆元年(1567年),长营堡划归沈阳管理,沈阳“游击”驻扎平虏堡。沈阳、蒲河等城均设守备。


        IP属地:四川8楼2012-09-17 14:30
        回复
          蒲河建闸   蓄水护卫沈阳
          蒲河发源于铁岭南偏东约35公里的响龙山,西南流向,从沈北新区望滨乡进入沈阳境内。明代,曾在蒲河上修建了水利闸门,利用浦河之水阻止敌兵侵扰沈阳。  该水利闸门位于平虏堡。蒲河流经平虏堡东南时,河水较浅。敌兵时常从此突入,骚扰沈阳民众。明代弘治十七年(1504年),在蒲河建造了水利闸门,闸门高1.5丈、宽2.5丈,河水积聚后,将水面抬高,阻挡了敌兵从此逾越。与此同时,又在闸门边建造了一座敌台,一旦敌人侵犯,明军便可从闸门敌台,或者附近的望平台、小黑林台出兵御敌。水利闸门建成之后,阻挡了敌人骑兵的骚扰,春夏秋三季,农民安心耕种,冬季进入沈阳城避险。  后来,闸门年久失修损坏,再也起不到提高水位御敌的作用,敌人骑兵越过蒲河如履平地,常常瞬间就出现在沈阳城西,肆意抢掠,袭扰民众,明军抵御不及。地方官员几次欲修复该闸门,但均因工程费用巨大,难以筹措资金,致使修复闸门工程一直搁浅。  明代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四月,巡按李辅来沈阳视察时,沈阳地方官员汇报说,该闸门之于御敌十分重要,堪称沈阳北部军事防线,应该修复。巡按李辅当即同意修复闸门。新闸门在旧闸门基址上修建,比旧闸门更加坚固耐用。新修建的闸门闸口朝西。因河面宽5.2丈,故在蒲河两岸各砌筑了一座码头,各深入河身两丈,顺长各3.5丈,河中心闸门宽1.2丈。新闸门工程采用大石条900块,每块长6尺、厚1.5尺、宽2尺;闸门板采用10根松木枋。整个工程造价120余两白银。清代崇德六年(1641年),该闸门被拆除,取其石料建造了永安桥。


          IP属地:四川11楼2012-09-17 14: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