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戏。
-壹-
第一次来到戏院看对于年轻人来说异常无聊的方言对白对唱时,我只能盯着舞台上的花旦青衣小生茫然的迫使自己全神贯注,然而粤语本就不是我所熟知的语言,再加上咿咿呀呀的唱调更使我心有余力不足。这本不是我所想象的,记忆中的戏剧不该如此乏味。
而少年正卷缩在红色软座椅上,双手环抱着腿,此刻安详的脸紧贴着膝盖,黑色微卷的头发似乎长了不少,轻柔的搭在手背上,在嘈杂的戏院显得低调却又显眼,如同无数节课上他躲在课桌后抱着漫画嘻嘻笑,直到我烦躁的转过身打算破口时他又突然安静的趴在桌面上开始了午休的样子。闲散的阳光渡照着他本就懒洋洋的面孔,甚至还有时我根本无法清晰的看清他的眉目鼻翼。
那时他逆光,而此时观众席下没有光。
2012年4月11日,蓝波突然严肃的对我说,青渊,我们去中国吧,我有飞机票,我们去香港。
那时他葡萄绿色的双眸直直的望着我,不是平常双眼一睁一闭的吊儿郎当样,连嘴角惯有的弧度都微微下撇了几度。
也许就是这样的蓝波让我不由自主的回应了好,几乎是失去理智一般。但我知道,除了少年,更让我魂牵梦绕的是我的祖国,蓝波只不过是一个幌子,用来作为事出有因的理由。
我的家乡有古桥有溪流,江南雨季时霪雨菲菲,典雅的素色雨伞在街头盛开,雨丝划破湖面的宁静泛开层层波澜。然而在日本,我永远也看不到这样的风景。
蓝波还说,青渊,去完香港我就带你去浙江,带你去看你记忆中的水乡。
于是我紧紧握住了手中单薄的飞机票,紧到指甲也划破了掌心。我想,青渊迟来的青春疯狂期也正需要到来了。
-贰-
蓝波是我的后桌,意大利人,成绩一直很差年段后数有名。
2010年4月我第一次见到少年,那年我们刚步入初一,我不过是灰头土脸的麻雀,带着中国国籍坐在班级最角落的地方。那时少年抬着课桌在我的身后安置座位,半眯一只绿眸坐在靠椅上悠闲的环胸,神情就像刚饱餐一顿窝在自己的小小世界舔舐爪子的猫咪般慵懒。
“前桌,你叫什么?”
“青渊。”
“啊,就是你了……你是中国人对吧?我刚才在学籍档案上看到你了。中国,中国~”
他说这句话时眼睛闪着金色的点光,附和这春日温柔的阳光折射出无数缕光束,顿时使四月天也黯淡了几分。
我讨厌耀眼的事物。然而这个少年却与我一同对中国有着莫名的心情,莫名的期待,而后牵扯出莫名的羁绊。
事实上我只有五岁前才居住在中国并且一直和奶奶相处,关于家乡的很多琐事我大概已经忘的一干二净,只有朦胧的画面偶尔在午夜梦回时才会猛然忆起。记得最清楚的只有戏台上的青衣花旦,色彩绚丽的服装熟捻的唱腔,鼓声点点,戏子的眼神神态动作出神入化。
可是回忆与现实总是有所出入,现在的我看不懂也听不懂这出人生戏台,日语已经过多的深入我的潜意识。
-壹-
第一次来到戏院看对于年轻人来说异常无聊的方言对白对唱时,我只能盯着舞台上的花旦青衣小生茫然的迫使自己全神贯注,然而粤语本就不是我所熟知的语言,再加上咿咿呀呀的唱调更使我心有余力不足。这本不是我所想象的,记忆中的戏剧不该如此乏味。
而少年正卷缩在红色软座椅上,双手环抱着腿,此刻安详的脸紧贴着膝盖,黑色微卷的头发似乎长了不少,轻柔的搭在手背上,在嘈杂的戏院显得低调却又显眼,如同无数节课上他躲在课桌后抱着漫画嘻嘻笑,直到我烦躁的转过身打算破口时他又突然安静的趴在桌面上开始了午休的样子。闲散的阳光渡照着他本就懒洋洋的面孔,甚至还有时我根本无法清晰的看清他的眉目鼻翼。
那时他逆光,而此时观众席下没有光。
2012年4月11日,蓝波突然严肃的对我说,青渊,我们去中国吧,我有飞机票,我们去香港。
那时他葡萄绿色的双眸直直的望着我,不是平常双眼一睁一闭的吊儿郎当样,连嘴角惯有的弧度都微微下撇了几度。
也许就是这样的蓝波让我不由自主的回应了好,几乎是失去理智一般。但我知道,除了少年,更让我魂牵梦绕的是我的祖国,蓝波只不过是一个幌子,用来作为事出有因的理由。
我的家乡有古桥有溪流,江南雨季时霪雨菲菲,典雅的素色雨伞在街头盛开,雨丝划破湖面的宁静泛开层层波澜。然而在日本,我永远也看不到这样的风景。
蓝波还说,青渊,去完香港我就带你去浙江,带你去看你记忆中的水乡。
于是我紧紧握住了手中单薄的飞机票,紧到指甲也划破了掌心。我想,青渊迟来的青春疯狂期也正需要到来了。
-贰-
蓝波是我的后桌,意大利人,成绩一直很差年段后数有名。
2010年4月我第一次见到少年,那年我们刚步入初一,我不过是灰头土脸的麻雀,带着中国国籍坐在班级最角落的地方。那时少年抬着课桌在我的身后安置座位,半眯一只绿眸坐在靠椅上悠闲的环胸,神情就像刚饱餐一顿窝在自己的小小世界舔舐爪子的猫咪般慵懒。
“前桌,你叫什么?”
“青渊。”
“啊,就是你了……你是中国人对吧?我刚才在学籍档案上看到你了。中国,中国~”
他说这句话时眼睛闪着金色的点光,附和这春日温柔的阳光折射出无数缕光束,顿时使四月天也黯淡了几分。
我讨厌耀眼的事物。然而这个少年却与我一同对中国有着莫名的心情,莫名的期待,而后牵扯出莫名的羁绊。
事实上我只有五岁前才居住在中国并且一直和奶奶相处,关于家乡的很多琐事我大概已经忘的一干二净,只有朦胧的画面偶尔在午夜梦回时才会猛然忆起。记得最清楚的只有戏台上的青衣花旦,色彩绚丽的服装熟捻的唱腔,鼓声点点,戏子的眼神神态动作出神入化。
可是回忆与现实总是有所出入,现在的我看不懂也听不懂这出人生戏台,日语已经过多的深入我的潜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