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三、遮戒与性戒差别
此章节介绍遮戒跟性戒的内容。因为会有人问:「经过了学习、分析,已经知道了持戒是必须,而且很重要的事,那我只要受持杀盗淫妄的重戒就好了。其它像饮酒、乃至八关斋戒中,不着香花蔓等轻戒,我应该可以不用受持吧?」初学佛的人往往会有这样的疑问,因此以下说明:为什麽遮戒(轻戒)跟性戒(重戒),要同时受持:
丙一、立名所由
【▲《戒疏》云:「 明遮性者,由恶缘境,不可随说。以义收之,大分为二。」】
此处没有直接解释性戒、遮戒,而是从反面的罪业来说明。因为制戒的目的是为了防犯罪业。由罪业的相反内容,我们就可以了解,什麽是遮戒?什麽是性戒?所以从罪业的角度来切入。
「明遮性者」:所谓遮罪和性罪,「由恶缘境,不可随说」,以心缘着境界,常起贪、瞋、忌妒、骄慢等等种种恶心,如《地藏经》言:「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我们的心在所缘的境界上,十之八九都是起恶念。相貌非常多,非常复杂,「不可随说」,无法随其相貌一一说明。
所以我们将无量无边的恶心分类,「以义收之」,就是以它的内涵、义理来判断,大致可分为两类罪业:一是性罪;二是遮罪。就罪业的性质来论,大体离不开性罪和遮罪两种。首先说明性罪,从中就能了解什麽是性戒。
丙二、别明性遮
丁一、性恶
【《戒疏》续云:「言性恶者。如十不善,体是违理,无论大圣,制与不制,若作违行,感得苦果,故言性恶。」】
「言性恶者」性恶的相貌:「如十不善。」性恶的当体,就是十不善法,即身业的杀、盗、淫,口业的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意业的贪、瞋、痴。
十不善业「体是违理」,就着它的本质来说,是违背世间的道德,以及因果的道理。所以「无论大圣」佛陀制戒与否,「若作违行」必定感召三途的苦果。这类戒法,不管佛陀有没有制定、不论你是不是佛弟子、不论你是否有受此戒,只要造作违背世间因果的事,必定感召相应的苦果。
例如杀生,不管有没有受戒,只要你杀害众生,就会有不可乐的果报。
所谓不可乐的果报可以分为两方面:
一、「花报」、你若杀生,今生就会短命、多病。因此有的人短命、多病,往往就是因为杀生,所感召到的花报,但这只是真正果报的前方便而已。
二、「果报」、杀生真正的果报是直坠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中,不论佛陀有没有出世、有没有制戒;不管你有没有受戒,只要杀生,未来终究必定感召此苦果,这称为「性恶」。
这就好比一个人的眼睛失明了,走路就只能靠双手摸索前进。当他摸到一个很烫的火炉时,手必定会被炉子的火烧伤;不会因为眼睛失明,碰到炉子的火,就不被烫伤。
性恶亦复如是,不管你明白道理与否,只要你做这样的事,必定感召相应的苦果,这称为「性恶」。
所以并不是佛陀故意要制定戒律,来约束我们;反而是因为佛陀的慈悲与大智慧,告诉我们因果律即是如此。不忍见众生受苦,所以用戒律的方式,使我们能奉行而免苦。所以真正懂的戒律人,就知道持戒,也就是持守因果律,不往三恶道里钻。
思考题:
甚麽是性恶?为什说不论受戒与否,造作都有过失?
以下就着性恶,来说明性戒的内容。
【是故来制戒防约。若不制者,业结三涂,不在人道,何能修善。】
如经典所言:「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众生看到果报现前,短命、多病、妻离子散,或者种种衰败的境界出现,则内心苦恼、怨天尤人。为了离开痛苦,又去造作新的恶业,结果是罪上加罪。
「若不制者」,佛陀怜悯众生的愚痴,就制定性戒来约束防范我们造恶。假使佛陀不制定杀盗淫妄的性戒,「业结三涂」,我们必定是随着杀盗淫妄的恶业,到三恶道去受苦了。
「不在人道,何能修善。」不能生在人道中,怎麽可能修善?乃至修出世的无漏善行呢?
为什麽我们要解脱生死?就因为人身难得,若是到三恶道去,完全处在痛苦中,我们内心根本不可能提起正念,更不可能修行了。因此,制定性戒的第一步,就是要让我们离开三恶道,成就尊贵身,来到人道修行,这是制定性戒的缘由。以下是结论:
【故因过制,从本恶以标名,禁性恶故,名为性戒。】
「故因过制」,因为弟子犯了性恶的过失,而制定戒法来规范弟子。「从本恶以标名」,佛陀所制定的每一条戒,皆从性恶本身来标立其名,例如针对杀生的性恶,所以安立不杀生戒等。
「禁性恶故,名为性戒。」性戒是为了禁止佛弟子造作性恶,所以称为「性戒」。上述性戒部份,是通于世间的善法。
丁二、遮恶
【言遮恶者。圣未制前,造作无罪。由非正业,无妨福善。】
什麽是遮恶呢?「圣未制前」,大圣佛陀未制定遮戒之前,造作遮恶本身,是没有罪过的。
我们看八关斋戒的附表。
【八关斋戒:性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
遮戒——不饮酒、不着香花鬘香油涂身、不歌舞倡伎、不坐卧高广大床、不非时食。】
所以八关斋戒的性戒,跟世间的十善法相通。遮戒,跟世间善法不相通,在佛陀没有制戒之前,造作这样的事,本身是没有罪的。
所谓没有罪,是指它不是「正业」,不是使我们堕三恶道的主因,杀盗淫妄才是正业。饮酒乃至非时食,并不构成正业。
「无妨福善」,它也不会妨碍我们修世间的福报和善业,例如有的人从事慈善工作,或修世间善法,但是他喜欢饮酒、唱歌跳舞、打扮自己;要吃晚饭、吃宵夜都有可能,但同时他也能不断地修善法。
因为广修善法的缘故,未来世也可会感召人天的果报,享受人天的快乐。因为这类遮恶,不是感召三恶道的正业,而且不会妨碍一个人修世间的善法,所以遮恶在佛陀未制戒之前,若造作是没有罪的。
思考题:甚麽是「遮罪」,体性、相貌为何?为什麽除了饮酒,其它在五戒中皆不制?
【自制已后,尘染更深,妨乱修道,招世讥谤,故名遮也。】
佛陀为了成就那些真正想修行出离道的弟子,故制定了一些特别的戒,即「遮戒」。佛弟子若想今生就真正的出离生死,一定要受持遮戒。
反之,若受持遮戒后,有所违犯,则「尘染更深」:就是他所结的罪业就更加深重,比一个没有受戒的人,所犯的过失还重,为什麽呢?有两个理由:
(一)、「对于自己的损失」:
第一、「妨乱修道」,妨碍自己修出离道。「道」,就是以般若为主的戒定慧三学。我们要从生死的此岸,到达涅盘的彼岸,必须要有一条道路来引导。这条路是什麽呢?就是戒定慧三学。
因此我们若受了种种遮戒,一旦有所违犯,就自利来说,会妨碍我们修学出离的圣道。例如,若是一个散乱心的学佛人,他也没想过要了生脱死,所以他对造作遮恶(见八关斋戒附表),是没有太大差别的。
反之,一个人在佛堂念佛,念得心很安定、很安祥寂静,而走出佛堂后,却顺手打开电视看连续剧。当看完后,他整个心一定是一片混乱的,佛号全都忘失掉,内心想的就是电视剧情,之前在佛堂所栽培的念佛善根,随即隐没不现。至于香花鬘庄严其身、饮酒等亦复如是。所以遮戒对于真正想要修出离道、清净心的人,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佛陀鼓励在家弟子,也能够在六斋日,乃至十斋日学习受持八关斋戒,受持出世的戒法,因为它是修行出世道、了生脱死的要点。
第二、「招世讥谤」,招来世人讥嫌、毁谤。出家人要注意节身不放逸,在家人也是一样。作为一个佛教徒,若行为放逸,整天酗酒、唱歌跳舞、做一些非法的事,违背了所受持的遮戒的话,一定会引起世人的讥嫌说:「一个学佛的人,怎麽也会这麽放逸呢?」相信各位都听过这样的话。
(二)、「对于他人的损失」:
「断人善根」,由于他人对你毁谤,除了自己的名誉损失外,更严重的是,他很可能因此在心中,栽培了一个对三宝失去信心的恶种子。觉得佛弟子行为尚且如此,学佛又有什麽用呢?
一个人做杀盗淫妄的罪固然重,但他若断了善根、甚至毁谤三宝,这过失就远远超过造做杀盗淫妄的罪了,这是非常严重的!
如果是因为我们而毁谤三宝,除了他自身有很重的过失,我们也要负担一部份因果。
所以佛弟子若受了遮戒而有所违犯,就会招来世人讥谤,这样对别人固然不好,对我们也有所伤害。因此,佛陀制定遮戒让我们持守,遮止种种非法的行为,以上是简略说明遮戒及性戒的内容。
思考题:
请分别从自利、利他来说明,为甚麽佛陀制定遮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