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道场吧 关注:34贴子:789
  • 9回复贴,共1

良因法师2013年7月1日~10日微博开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7-1 印光大师:「余常谓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无恭敬而致亵慢,则罪业愈增,而福慧愈减矣。」
如何是恭敬中求?如印祖所示,读经时「如面佛天」!何以能如此虔敬?只因真正把经典看作渡海浮囊,而非只图口耳见闻故!


1楼2013-07-01 21:34回复
    印光大师:「念佛要时常作将死、将堕地狱想,则不恳切亦自恳切,不相应亦自相应。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随缘消业第一妙法。」
    对于将死、地狱等,如果没有透过经论深思,往往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何来怖畏心?如念佛时亦配合观修死无常、三恶道苦,方知弥陀为真实皈依处,而能死心念佛矣


    2楼2013-07-02 23:07
    回复
      7-3 印光大师:「末世众生,无论有善根、无善根,皆当决定专修净土。善根有,固宜努力。无,尤当笃培。」
      是否有善根,实在不是凡夫肉眼所能了知。莫说是鬼神,即使是罗汉的神通,亦有误判之时。故末法时代众生,有无善根已不是重点,要紧的是观察轮回苦逼,但是一心勤修净业。若能老实念佛,也就是有善根了


      3楼2013-07-03 22:16
      回复
        7-4 印光大师:「汝须自知好歹,修行要各尽其分,潜修默契方可。急急改过,摄心念佛。」
        由於净土法门是易行道,有人便将此「易」字无限扩展,平日悠悠泛泛,求生之念不一,甚至到处攀缘;期盼临终可在眷属围绕助念中,得佛力加持往生西方。世间、出世间法两不相碍…不知如此将贻误一生,来世恐堕落恶趣,哀哉!


        4楼2013-07-04 14:32
        回复
          7-5 《格言别录》:「心思要缜密,不可琐屑。操守要严明,不可激烈。」
          於一切境界中,常持保微密观照,这是修行人的本分。但必须掌握宗旨(到底要什麽)、大纲(如何得到),才不会失之繁琐,反成了涣散而无目标。配合缜密的心思,须有严明的操守,但莫以之待人。君子不愤世忌俗,但是德以配天,化育群生


          5楼2013-07-10 22:47
          回复
            7-6 《格言别录》:「聪明者戒太察,刚强者戒太暴。」
            面对一切境界,应当於善、恶如理分别;面对因果的抉择,也要有修道人的刚骨,不顺流俗。但必须包容,如海纳百川;若是刻薄、太暴,就失去慈悲心了。纵使精进修行,也只如蕅益大师所说:「毕生勤苦,止成修罗法界,去菩萨道远矣!」毫厘之差,天地悬隔!


            6楼2013-07-10 22:47
            回复
              7-7 《格言别录》:「以情恕人,以理律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
              恕与怒二字,底下都是心,只是心上一为”如”,一为”奴”。”如”则将心比心;”奴”则为心所奴役,是与非再明显不过了!当理由充足、引经据典,以理责人之时,这念心是否正被烦恼所奴役,而不自知呢?


              7楼2013-07-10 22:48
              回复
                7-8 《寒笳集》:「稽首大慈悲,救护末劫者。我念末劫苦,破戒为第一;我思救苦方,无越毗尼藏。毗尼若住世,正法永不灭;行成果斯克,教不属空言。」
                破戒将感召今生的痛苦,及来世苦恼的地狱果报。大悲的佛陀,为了避免众生受此苦楚,而细说种种戒法。若能轻重等持,既不遭苦报,更能生出定慧法乐,智者深思!


                8楼2013-07-10 22:48
                回复
                  7-9 《寒笳集》: 「或因持戒力,速成净满尊;或因净尸罗,严净诸佛土;或因别解脱,作独觉、声闻;或因善戒力,生禅及天道;亦作人中胜,福乐好名称;如是差别果,皆由戒所得。近果说差别,究竟归一乘;如是胜妙法,愿为我昭明;普度长夜中,无依无怙众。」
                  当深思我等长夜中无依无怙之理时,持戒之心必然坚固


                  9楼2013-07-10 22:48
                  回复
                    7-10 《寒笳集》:「应以猛切心治姑待心,常念时不待人,一蹉便成百蹉;以殷重心治轻忽心,一言有益于己,便应着眼铭心;以深广心治将就心,期待誓同先哲,举措莫类时流。三若缺一,学道难矣。」
                    因猛切心,故即刻要修行;由殷重心,故于正法不敢暂忘;因深广心,故于此坚持不懈。此三实为修行不可或缺之动力。


                    10楼2013-07-10 22: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