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奖牌设计者王沂蓬
北京2008年奥运会奖牌设计方案“金玉佩”的处子秀赢得满堂彩!它的主要设计者、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建筑学院党总支书记王沂蓬,终于从神秘中走了出来。
“包括我的家人在内,我也不能说,因为我们必须保密,学院的人只是大概知道我们在搞什么跟奥运有关的项目。”王沂蓬说。
实际上,从2006年的7月开始,当中央美院奥运艺术中心赢得奖牌设计竞标,直到2007年3月27日,这个中心只有王沂蓬以及他的一名助手,知道奖牌设计的具体进展情况和最终定稿。
设计者成为“地下工作者”
“金镶玉”的设计源自中央美院的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铁皮小屋里。2006年春节刚过,这间小屋便热闹起来——接到了北京奥运会奖牌设计定向邀请的中央美院设计团队在这里开始了创作。这是一个由15名成员组成的创作团队,他们中有些还是在校学生。
但在奖牌设计的最后阶段,真正的参与者只有王沂蓬和助手、奥组委的一位官员以及上海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的一位工程师了解具体情况。
没有层层设卡的保密措施,只凭设计方与奥组委的一纸保密协议,就能将一个举世关注的奖牌方案一直“密封”起来,颇有些不可思议。“这是责任,有些时候因为不得不保密,给设计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但是你又没有办法去声张。”
为了保密,王沂蓬在攻克“碎玉”难关的时候,走过不少家工厂,每次都要先把模型上与奥运相关的图案去掉,然后开始跟厂家“谈生意”——
“这东西你要定做多少?”厂方问。
“不到3000块。”王沂蓬小心翼翼地说。
“不到30000块不做,少了不赚钱!”
……
奖牌的设计经历了一年多的时间,一摞摞的草稿、图样原本都已经作废,但是这些都不能当垃圾倒掉,只能放在屋里。设计者通过网路传输的所有资料,都需要加密,直到奖牌式样公之于众,设计者们依然不肯透露更多的细节。王沂蓬说:“这是规定,今后的门票设计等等,都要遵循这个原则。”
奇思妙想“以德比玉”
筒子楼里完成设计奖牌方案公布以后,很多人会有一种疑问,也没有说最先是谁想到的这个方案。王沂蓬说这是一个团队设计。一个大胆的设想出现在设计团队的头脑中,为何不直接用玉和金属结合来制作奖牌呢?经过100多个方案的修改筛选,一块背面中心部分镶嵌着美玉的奖牌诞生了,按照北京奥组委提出的设计要求,这块美玉的中心镌刻着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
尽管其他作品各具特色,但最终还是敌不过“金镶玉”带给评委们的震撼——2006年6月7日,奖牌评委会对初评入选的10件作品展开了复评,并于2006年6月30日,向北京北京奥组委执委会会议提交了最终入选的三个方案。北京奥运会奖牌修改方向最终确定“玉佩”方案。
在最初的设计中,玉被放在奖牌的正中,用以镌刻北京奥运会会徽。但由于玉的特殊材质和色泽,使得会徽图案被弱化,甚至无法看清。针对这一问题,评委会组织设计团队对此进行了修改。最终,设计团队从龙纹玉璧的造型中找到了灵感。他们采用了玉佩的造型将玉环镶嵌在奖牌之上,中间圆心部分改为金属,这样奖牌便成为一个由金属包裹的“玉佩”造型,中间圆心上镌刻的“中国印”也因此而显得熠熠生辉。
为了在保证奖牌金、银、铜识别性的同时,彰显“玉”的特点,使“金”、“玉”材料达到视觉上的完美结合,奖牌修改完善小组对玉石在牌面所占的比例进行了多次调整、尝试,最终将奖牌背面金属边缘的宽度由3.5毫米增加到6毫米,从而突出奖牌的金属质感,增加了奖牌的金属识别性。2008年,在环绕玉佩的金属边上将被刻上获奖运动项目的名称。
在色彩搭配上,金、银、铜牌分别配以白玉、青白玉和青玉。既要考虑到玉的品质,同时也选择与奖牌颜色的合理搭配。在设计完善过程中,专家和设计团队还去掉了原本在玉石上镌刻“云纹”及“小圆点”设计,使整个奖牌看起来更加纯净、剔透。
王沂蓬至今还记得这项设计被初次提交国际奥委会审议时的忐忑不安。玉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国际奥委会能否认同这一理念?最重要的是,国际奥委会能否接受奖牌材质的历史性突破?
北京2008年奥运会奖牌设计方案“金玉佩”的处子秀赢得满堂彩!它的主要设计者、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建筑学院党总支书记王沂蓬,终于从神秘中走了出来。
“包括我的家人在内,我也不能说,因为我们必须保密,学院的人只是大概知道我们在搞什么跟奥运有关的项目。”王沂蓬说。
实际上,从2006年的7月开始,当中央美院奥运艺术中心赢得奖牌设计竞标,直到2007年3月27日,这个中心只有王沂蓬以及他的一名助手,知道奖牌设计的具体进展情况和最终定稿。
设计者成为“地下工作者”
“金镶玉”的设计源自中央美院的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铁皮小屋里。2006年春节刚过,这间小屋便热闹起来——接到了北京奥运会奖牌设计定向邀请的中央美院设计团队在这里开始了创作。这是一个由15名成员组成的创作团队,他们中有些还是在校学生。
但在奖牌设计的最后阶段,真正的参与者只有王沂蓬和助手、奥组委的一位官员以及上海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的一位工程师了解具体情况。
没有层层设卡的保密措施,只凭设计方与奥组委的一纸保密协议,就能将一个举世关注的奖牌方案一直“密封”起来,颇有些不可思议。“这是责任,有些时候因为不得不保密,给设计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但是你又没有办法去声张。”
为了保密,王沂蓬在攻克“碎玉”难关的时候,走过不少家工厂,每次都要先把模型上与奥运相关的图案去掉,然后开始跟厂家“谈生意”——
“这东西你要定做多少?”厂方问。
“不到3000块。”王沂蓬小心翼翼地说。
“不到30000块不做,少了不赚钱!”
……
奖牌的设计经历了一年多的时间,一摞摞的草稿、图样原本都已经作废,但是这些都不能当垃圾倒掉,只能放在屋里。设计者通过网路传输的所有资料,都需要加密,直到奖牌式样公之于众,设计者们依然不肯透露更多的细节。王沂蓬说:“这是规定,今后的门票设计等等,都要遵循这个原则。”
奇思妙想“以德比玉”
筒子楼里完成设计奖牌方案公布以后,很多人会有一种疑问,也没有说最先是谁想到的这个方案。王沂蓬说这是一个团队设计。一个大胆的设想出现在设计团队的头脑中,为何不直接用玉和金属结合来制作奖牌呢?经过100多个方案的修改筛选,一块背面中心部分镶嵌着美玉的奖牌诞生了,按照北京奥组委提出的设计要求,这块美玉的中心镌刻着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
尽管其他作品各具特色,但最终还是敌不过“金镶玉”带给评委们的震撼——2006年6月7日,奖牌评委会对初评入选的10件作品展开了复评,并于2006年6月30日,向北京北京奥组委执委会会议提交了最终入选的三个方案。北京奥运会奖牌修改方向最终确定“玉佩”方案。
在最初的设计中,玉被放在奖牌的正中,用以镌刻北京奥运会会徽。但由于玉的特殊材质和色泽,使得会徽图案被弱化,甚至无法看清。针对这一问题,评委会组织设计团队对此进行了修改。最终,设计团队从龙纹玉璧的造型中找到了灵感。他们采用了玉佩的造型将玉环镶嵌在奖牌之上,中间圆心部分改为金属,这样奖牌便成为一个由金属包裹的“玉佩”造型,中间圆心上镌刻的“中国印”也因此而显得熠熠生辉。
为了在保证奖牌金、银、铜识别性的同时,彰显“玉”的特点,使“金”、“玉”材料达到视觉上的完美结合,奖牌修改完善小组对玉石在牌面所占的比例进行了多次调整、尝试,最终将奖牌背面金属边缘的宽度由3.5毫米增加到6毫米,从而突出奖牌的金属质感,增加了奖牌的金属识别性。2008年,在环绕玉佩的金属边上将被刻上获奖运动项目的名称。
在色彩搭配上,金、银、铜牌分别配以白玉、青白玉和青玉。既要考虑到玉的品质,同时也选择与奖牌颜色的合理搭配。在设计完善过程中,专家和设计团队还去掉了原本在玉石上镌刻“云纹”及“小圆点”设计,使整个奖牌看起来更加纯净、剔透。
王沂蓬至今还记得这项设计被初次提交国际奥委会审议时的忐忑不安。玉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国际奥委会能否认同这一理念?最重要的是,国际奥委会能否接受奖牌材质的历史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