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启示录吧 关注:213贴子:10,039
  • 3回复贴,共1

希特勒的“食蚁兽”——Do335“箭”式战机道尼尔的“创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希特勒的“食蚁兽”——Do335“箭”式战机道尼尔的“创意” 
二战中,为了赢得空战优势,每一位战斗机设计师无不绞尽脑汁追求更高的速度。一个很自然的做法就是增加发动机的功率。很快,原来轰炸机专用的超大功率发动机纷纷装备了战斗机,这方面的潜力不久几乎就被挖尽。与此同时,人们还开始用增加发动机的数量来提供更大的动力,各国都研制和装备了双发大型高速战斗机。这些飞机多按常规布局将多个发动机横向排列,不过这会扩大飞机的总体迎风面积,阻力增加不少,有些得不偿失。此外,如果一边发动机失效,还将对飞机的平衡造成不利影响,所以这并不是一个最佳的布局。 
能不能打破常规,找到一种既能安排两台发动机,而飞机阻力又不会增加的布局呢?答案是有——把两台发动机纵向配置在机体中轴线上,在飞机保持单发较小的整体迎风面积的同时,又具备双发的强劲动力。 



1楼2007-08-19 13:29回复
    活塞绝响 
    1944~1945年冬季,战局的持续恶化促使道尼尔将Do335从A系列的战斗轰炸型向火力更强的B系列重装拦截型上发展。V13是B-1的原型机,再度修改了起落架,前后发动机分别为DB603E-1/QE-1型,使用加力装置在短时间内功率可达1566千瓦,两挺15毫米机枪改成了20毫米机炮。B-2更是在机翼上又加装了两门30毫米机炮。其后从B-3到B-8,有的换装更大功率的发动机,有的改为双座夜战型,但直到战败时大多都只是停留在生产线上的半成品。 
    缺人少油使得Do335尽管早在停战前10个月就部分装备到战斗转换部队,但却无法及时投入实战。唯一的“战例”就是曾有盟军飞行员声称在巡逻时遭遇过这样的“怪鸟”并向其开火,但被它高速摆脱了,还有就是当盟军攻占机场时地面停放的几架Do335也挨过枪子。当1945年4月末美军占领道尼尔工厂时,只有不到40架各种型号的Do335最终完成,加上未组装完成的总共也仅仅90架左右。此外还有许多衍生型号停留在绘图板上,包括混装活塞/喷气发动机的Do535、双机身的Do635远程侦察型、P.256双发喷气型等。 
    紧跟在纳粹覆灭之后的就是胜利者对战利品的瓜分。1945年7月,作为美军“海马行动”的一部分,两架幸存的Do335A-0和Fw190、Me262、He219等一批“难兄难弟”被装上“收割者”号护航航母运回团美国。另有两架状态良好的A-12型直接飞到英国范堡罗供皇家航空研究院(RAE)研究。法国人也搜罗到两架B系列的原型机进行修复后试飞。法国人认为这种飞机在低速飞行时难以操纵,但中高速时表现良好,操纵响应也不错。另一方面,发动机存在不少问题,一些飞行仪表,比如温度计和罗盘也因表现不稳定而无法使用。法国人的结论是在双发全开或是一发关闭的状态下,操纵性能和纵向稳定性都不错。当然,由于能避免扭矩效应,在只开单发时的操纵性更好一些,尤其是以低于500千米/小时的速度飞行时。法德修理人员在门根检修的第二架飞机是Do335V-17——双座夜间战斗机Do335B-6的原型机,其雷达操作员就坐在机体中部的一个狭小座舱里,通过一个镶满玻璃的小舱盖进出。1948年11月15日,该机做了爆破后部螺旋桨和上垂尾的试验,但都没有成功。其原因在几年后才被发现:起落架上的一个继电器在起落架支柱受力时会自动阻止爆破。几年后,欧洲残存的这几架Do335都先后损毁报废了。 
    Do335具有许多创新之处,从最初的轰炸机项目到后来的多用途型号,性能均很突出。Do335是当时飞得最快的活塞螺旋桨战机之一,如果能早一点服役,加上航程远、火力强,它无疑会成为盟军机群的噩梦,而且还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力。但由于种种不利因素的掣肘,Do335未能真正参战,也从没有机会证明自己。战后,更先进的喷气式战机让这支“利箭”相形见绌,这种串联双发双桨战机自此成为绝响。


    3楼2007-08-19 13:30
    回复
      2025-08-18 03:52:4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德国人创意无


      4楼2007-08-21 19:10
      回复
        • 183.34.72.*
        


        5楼2010-04-22 20: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