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远耀&田余庆亲弟兄叙旧,随想0 陈寅恪 之独立人格 陈寅恪,名动中国的史学大师,我敬重他的人格!由此 随笔——假定还有一个陈寅恪(副标题——如果陈寅恪能从头再来) 为了便于推演,我把假定的那一个,叫大陈寅恪、简称“大恪”。首先,引述一位名人哲言,他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慢长,但紧要处只有几步”。对于大恪,只说说他的紧要的一步;但凡他若是先知先觉地走对了,哪会发生后来的劫难缠身、而殉了性命?那就是,解放初的大恪,干嘛没有想到赶紧入党,以实际行动宗奉于马列主义;要知道那会儿大恪的名气,党会非常地的看重,接纳不在话下;那么,他不就有了政治护佑。也就是说,从此大恪就可以“规避”掉往后接二连三地政治风险,勿有后虑地去搞他的学术研究,不照样可以出人头地的成为名人了嘛。文革中能够“规避”掉灾难的人,枚不甚举;包括哪些“出身”本有问题的人,不就因为即早地“规避”掉了政治风险(诸如与家庭划清界线等),才太平无事的嘛。但是也有人在某种长期“规避”之下,把手段演绎成了本能,以数典忘祖作为了归宿,尽然能把自己的人格也“规避”掉了;就象商人得财忘义那样,这种人也有的是。由此说来,文革中那些品德秉直地人尽管落难,但他们的人品是高尚地,他们是按天理良心来做人,所以人们钦佩他。这个时候,他的学问深浅反倒没人去记较。两相比较,真实的陈寅恪才是难能可贵地,难怪有人讲:“象陈寅恪这样的大师,300年才会出一个”;我看也是。再回到文中的开头,那个推理中的“大恪”——陈寅恪不可能从头再来。此文谨表对大师早逝的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