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道场吧 关注:34贴子:788

回复:良因法师《南山律》讲记 续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十一) 03



26楼2013-09-30 12:14
回复



    27楼2013-09-30 12:19
    回复
      ◎ 9.22.2013 宗体篇 第五课、持戒功德(十三)
      (讲记) 在说明八关斋戒的内容之前,首先介绍“八关斋”的意义,从立名字中,我们就可以膫解它为何有世间、出世间的功德。
      乙一、释名—八关斋戒的名称意义
      丙一、总示三名
      (原文) 《业疏》云:云戒云斋云关者,众名乃异,莫不摄净归心也。
      (讲记) 总示三名,为何有时分别称为八戒、八斋、八关呢?
      它们虽然“众名乃异”,在不同的经律上称呼不同,但是宗旨都是一样的。“摄净归心”,透过摄受清净的正法,而回归自性清净心,使令我们离苦得乐,乃至了生脱死,成就佛道。
      就它的名字来说:“戒”,是禁止的意思,这是约八法的体,能防护种种过失来说。“斋”,是清净的意思,是就它的用来说。因为持守戒法,所以身心能够清净;“关”,是譬喻,如同关防能御贼;戒法能抵御烦恼贼,也因此关闭六道的轮回。所以不论约体、用,还是譬喻来说,名称虽有所不同,宗旨却都是相同的。也就是透过摄受清净的正法,使令我们回归自性清净心。
      所收摄的净法包括两类:
      一、“身的净法”:即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乃至不歌舞倡伎、不非时食等八法。
      二、“心的净法”:心的净法是要同时受持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也就是说受持八关斋戒时,不仅色身不作杀盗淫等放逸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内心要如理作意,必须常常随顺清净的正法。
      首先是「念佛、念法、念僧”,也就是在受八关斋戒时,要常常忆念之前我们述,四种三宝的功德,或者多念佛号也行。
      「念施”,忆念布施未来能得到人天的福报,所以多行布施能断除我们的悭贪;「念戒”,忆念戒法能使我们得到世间、出世间殊胜的功德,更能引导我们到达涅盘。
      「念天”有两种说法:
      第一、是小乘《阿含经》的说法,就是思惟天人果上的功德,是怎么来的呢?就是因为他过去生中曾经布施、持戒。所以念天的功德,而离于恶法,且心生欢喜。
      第二、是大乘《涅盘经》的说法,「天」是指第一义天。也就是忆念涅盘、实相的道理。
      因此在受持八关斋戒中,除了身的八法之外,内心还要不断地忆念正法。所以斋戒中要多念佛、拜佛,以及听经、思惟佛法,这才是真正的受持八关斋戒。“摄净归心”,也才能够回归自性清净心。
      思考题:
      ○ 请细细体会「关、斋、戒」的意思
      (思考题重点,不必如同回答试卷,马上回复,而在多体会体会它的道
      理。也就是重点不只是要答案,而是在那深入薰习的过程)


      29楼2013-09-30 13:25
      回复
        (十二)02



        30楼2013-09-30 13:29
        回复
          宗体篇 第五课、持戒功德(十五)
          (原文) 言关斋者,即禁闭非逸,静定身心也。
          (讲记) 「关」,是个譬喻,从譬喻立名,就是关闭的意思。「禁闭非逸」,就是禁止、关闭过非、放逸的行为。所谓过非,就是指杀盗淫妄之性罪。放逸是指其它五种的遮罪,包括饮酒、非时食等五种遮罪,都是放逸的行为。
          因此所谓「关斋」,就是像关隘,有挡住过非、放逸行为的功能。因此「静定身心」,由於持守斋戒,所以身心清净、安定,这就是关的意思。
          透过上述名义的介绍,我们除了了解八关斋戒的名词定义,更能够因此知道,它的功德为什麽超过五戒了。五戒的功德虽然超过布施,但是它毕竟还只是人天的善法而已,并没有直接栽培出世的善根。
          为甚麽呢?因为虽然持守五戒的心,比布施时的心相对清净;但相对於斋戒时,心还是散动、妄想纷飞的。若持八关斋戒时,内心则是安详、寂静的,以上是八关斋戒的名义。
          乙三、功益
          丙一、世间福报
          (原文) 《业疏》云:「《多》云:经说,作阎浮王於人中宝一切自在,不如八戒十六分之一。」
          (讲记) 接着正式的解释八关斋戒世间、跟出世间的功德,首先说明八戒能够积集世间的福报。
          在《萨婆多论》中,引《阿含经》的经文,来说明受持八关斋戒,所获得世间的福报。
          「阎浮王」,就是转轮圣王。「於人中宝一切自在」,转轮圣王在人间,福报是最大的,能够得到大自在。怎麽说呢?根据经典中记载:转轮圣王有七宝、千子。七宝就是:
          第一、金轮宝,当转轮圣王降生时,随着过去的福德力,会有金轮出现在前。未来金轮会随着他的心意,往东或往西。与人作战时,金轮所到之处,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南阎浮提的国家因此都归顺,这就是金轮宝。
          思考题:
          ○ 请综合的去思维「关、斋、戒」的含意,并因此体会它对修行人的大利益
          (思考题重点,不必如同回答试卷,马上回复,而在多体会体会它的道
          理。也就是重点不只是要答案,而是在那深入薰习的过程)


          32楼2013-09-30 13:38
          回复
            宗体篇 第五课、持戒功德(十六)
            (讲记) 第二和第三、白象宝与绀马宝,就是庄严的象、马之宝,它们具足神足,能够在空中飞翔,能载转轮圣王到任何处所,这是白象宝跟绀马宝。
            第四、神珠宝,就是很大颗的夜明珠。晚上将珠子置於殿堂时,能够照射出如同白昼般的光明,将房子内部照的一清二楚。乃至一由旬外,都能够照明的清清楚楚,这是神珠宝。
            第五、玉女宝,就是非常庄严清净的玉女,这是玉女宝。
            第六、居士宝,是转轮圣王的财务大臣。居士宝有一特殊功能,就是它能够透视四天下所有的宝藏。只要转轮圣王需要金银财宝,居士宝就会去找无主的宝藏,并从地下挖掘出来,让转轮圣王受用。所以转轮圣王的钱财是用之不尽,这是财务大臣的居士宝。
            第七、主兵宝、就是战斗之神。转轮圣王若派主兵宝,去讨伐别的国家,它们皆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凯旋归来,这是大将军的主兵宝。
            转轮圣王除了七宝外,还有一千个非常强健勇猛子,这些都是它的福报自在力,所显现的境界。
            「於人中宝一切自在,不如八戒十六分之一。」虽说转轮圣王,在人世间的一切福报,可以说是大自在的境界;但是他还不如一位受持八戒的人,所积累福报的十六分之一。所以受持八关斋戒的福报,是远远超过转轮圣王的。所以受持八关斋戒,世间的福报是非常的大。就等到未来因缘具足,便能受用此果报,以上是说明世间的福报。
            凡事有因必有果,而且因果是同时成就的。今天受持八关斋戒,果报已是当下成就。譬如只树给孤独园,精舍才刚开始整地,给孤独长者天宫的果报就已成就。同理,今天受持八关斋戒,在阿赖耶识中已经栽培了一个善种子,未来世间、出世间的功德也同时成就了。
            思考题:
            ○ 请透过转轮圣王的福报,去体会受持八关斋戒的大福报。
            (思考题重点,不必如同回答试卷,马上回复,而在多体会体会它的道
            理。也就是重点不只是要答案,而是在那深入薰习的过程)


            33楼2013-09-30 13:47
            回复
              宗体篇 第五课、持戒功德(十七)
              (讲记) 底下接着说明受持八关斋戒,出世间的功德,首先看第一灭罪的功德。
              丙二、出世功德
              丁一、灭除罪障
              (原文) 《业疏》云:「《善生》云:除五逆罪,余罪皆灭。」
              (讲记) 《善生经》说:除五逆罪外,其它的罪业都能够灭除。我们从八关斋戒的名义,很清楚地知道,八关斋戒它是出世的戒法,所以也就随顺於我们的真如本性。真如的本体是清净无染的,而罪业本身是没有自性的,所以受持八关斋戒,能够恢复我们的本来面目,也就能令过去罪业,伏住不起现行。所以除五逆罪以外,其它的罪业都可以灭除。
              倘若已造作五逆罪,又会如何呢?也是可以灭罪的!经过殷重忏悔之后,受持八关斋戒,也是可以重报轻受的。
              在《涅盘经》中,有受持八关斋戒可以灭罪的例子:很久以前在波罗奈城,有一位屠夫叫广额,他天天杀猪,造了很多的恶业,但是他也是有善根的。有一天,舍利弗尊者到他家来托钵,尊者告诉他说:你造杀业那麽重,若是不赶快修行,未来将会堕地狱。
              广额说:尊者!我是屠夫,没办法的!我若不杀猪,日子怎麽过活呢?尊者就说:那你就受持一日一夜的八关斋戒吧,一样可以灭除你罪业的!广额就很虔诚恭敬地在舍利弗尊者前,受持一日一夜,清净的八关斋戒。
              结果在临命终时,当地狱的猛火相现前时,他就忆念三宝、忆念八关斋戒的功德,这时火焰当下转化为红莲,随即生到天上,作四天王天,北方毗沙门天王的太子。以上是说明受持八关斋戒,所具灭罪的功德。
              而所谓的「灭」,是透过八关斋戒强大的善业力,将过去所造作罪业的种子,暂时伏住不起现行,所以就称之为灭。真正要断除善、恶有漏种子,那是要证到空性才可以的。
              同时,在经典里也有比况说明:一位受八支戒的人,与没有受持八关斋戒的人,他们同样拜佛,功德就差距百千万亿倍。为什麽呢?因为受持八关斋戒时,心是随顺於清净真如,所以功德更为不可思议。
              所以在受八关斋戒之后,如果修习灭罪的法门,功德更是远远超过没有受八关斋戒的人,故《善生经》说:「除五逆罪外,余罪皆灭。」这是第一出世灭罪的功德。
              思考题:
              ○ 体会八关斋戒灭罪的功德,以及其原理。
              (思考题重点,不必如同回答试卷,马上回复,而在多体会体会它的道
              理。也就是重点不只是要答案,而是在那深入薰习的过程)


              34楼2013-09-30 13:48
              回复
                宗体篇 第五课、持戒功德(十八)
                (原文)《业疏》云:「《智论》云:譬喻輭将将兵,终竟无勋;健将破敌,一日之中,功盖天下,五戒八戒其相同此。良由五但离邪,未能清绝;八行全净,相同无漏。约期乃少,取行则多,故功益彼。」
                (讲记) 第二段是透过譬喻,来说明为甚麽八关斋戒功德殊胜。
                《业疏》引述《大智度论》中,龙树菩萨的开示:「譬喻輭将将兵」。輭将是指将领个性弱懦,领兵作战时只会鼓励部下往前冲,自己则贪生怕死殿后。因为他害怕死了之后,就会失去财宝,妻儿离散、自身也不保,所以不敢带兵往前冲。因此虽然带兵打仗多年,终究没有任何的功勋,称为「輭将将兵,终竟无勋。」
                相对的健将,就像古代的大将军、英雄豪杰们,他们皆有开扩的胸襟,和过人的胆识。因此领兵破敌之时,皆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则「功盖天下」,即刻就能够大破敌军,获得功勋,这是个譬喻。
                以下则是合法:「五戒八戒其相同此」,五戒八戒的意思也是一样。
                「良由五旦离邪」,八关斋戒跟五戒之间最大的差别,就是五戒只是戒邪淫,夫妻之间的正淫并不遮止,同时也不禁止歌舞倡伎等放逸的行为;但是八关斋戒则是「清绝」,连夫妻之间的正淫,乃至一切放逸的行为皆断除。所以「五旦离邪,未能清绝」。
                但是,纵然只是受持一日一夜八关斋戒,则「八行全净」,透过八戒束身,六念制心,因此身、心都清净,相上如同出世无漏的戒法。所以虽然身在家,但是内心的境界,和所受的戒体,实际上跟出家一样了。
                「漏」,就是指烦恼。所以就本质来说,不管是出家人受沙弥十戒、比丘戒等戒法,或者是在家居士受八关斋戒,都是为了断烦恼,而不入生死!故「相同无漏」。
                就相上来说,八关斋戒包括不非时食,实际上是九条戒。而沙弥十戒是十条戒,只是多了「不捉持生像金银宝物」(不捉钱)这一条戒,其余九戒都跟八关斋戒一模一样。所以说一位在家居士,如果受八关斋戒的话,他在相上其实是跟出家人一样的,这也是「相同无漏」。
                所以说「约期乃少,取行则多」,虽然约着时间来说是很少,只有一日一夜。但是「取行则多」,在这一日一夜中,所成就的功德,是非常地多。也就是前面所讲的八法、六念等诸多善法,因为相同无漏,故「取行则多」。
                「故功益彼」,虽然一天一夜的时间很短,因为心是很猛利的,所以功德则远远超过五戒。这就是为什麽五戒不能灭罪,而八戒却能够灭罪的理由。
                思考题:
                ○ 透过譬喻及理论说明,思惟八关斋戒「约期乃少,取行则多」之理
                (思考题重点,不必如同回答试卷,马上回复,而在多体会体会它的道
                理。也就是重点不只是要答案,而是在那深入薰习的过程)


                35楼2013-09-30 13:49
                回复
                  宗体篇 第五课、持戒功德(十九)
                  丁二、福德资粮
                  (原文) 《业疏》云:「《成实》云:『天王福报亦所不及。帝释说偈,佛止之曰:若漏尽人,应说此偈。六斋神之日,奉持於八戒,此人获福德,则为与我等。』」
                  (讲记) 这段是说明受持八关斋戒,所能累积的福德资粮。根据《成实论》所说:受持八关斋戒的福报,不仅人间的转轮圣王,乃至忉利天帝释天王也比不上。
                  这是有经文证明的:有一天佛陀在法会上,赞叹受持八关斋戒的功德,当时在场忉利天的天主释提桓因,他听了很欢喜,就赞叹说:「六斋神之日,奉持於八戒,此人获福德,则为与我等。」也就是帝释说,六斋日奉持八关斋戒的人,他所获得的福德,与帝释是一样的。
                  「佛止之曰」,佛陀就止住他说:帝释天,你讲这话是不对的!「若漏尽人应说此偈」。佛陀说:只有阿罗汉等漏尽之人,才有资格说这句话。也就是说受持八关斋戒者,他的福报连帝释天都比不上。所以只有漏尽之人,才有资格说受八关斋戒者,他的福报与我同等。
                  「六斋神之日」,六斋日就是每个月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日。在这六天奉持八戒,所获得福报特别殊胜,远远超过平日。
                  「此人获福德,则为与我等」,这里的「我」,并不是指帝释天,而是指漏尽的圣人。也就是说持一日一夜八关斋戒的人,所积集的福德资粮,与漏尽人是相同、相随顺的。所以其福德力,不是帝释天所能比拟的。
                  为什麽呢?因为八关斋戒「相同无漏」,它相上是随顺於无漏的戒法,也就是随顺於我们的真如本性。而真如本性本自具足无量无边的福德,只是透过持此无漏戒法,将它们开显出来。这福德力当然不是世间的天王,只是修有漏福报,所能比拟的。
                  到底这福报有多大呢?漏尽人的福报,唯有佛乃能知之,凡夫众生是无法测度的。这是说明受持八关斋戒,所成就福德资粮的殊胜。
                  思考题:
                  ○ 请思惟六斋日受持八关斋戒,福德力的殊胜,而发欢喜心受持!
                  (思考题重点,不必如同回答试卷,马上回复,而在多体会体会它的道
                  理。也就是重点不只是要答案,而是在那深入薰习的过程)


                  36楼2013-09-30 13:50
                  回复
                    9月30日
                    宗体篇 第五课、持戒功德(二十一)
                    (原文) 行者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
                    (讲记) 这段文是说临命终时,所见到的境界。指一生受持五戒,兼持八关斋戒的修行人,在临命终时,就能亲见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无量海会诸大菩萨眷属围绕,放金色光来到眼前。一方面安慰临终之人,另一方面他演说苦空无常无我的道理。
                    同时也赞叹往生极乐世界后,发菩提心,现出家身,继续修道,得离众苦,这是临命终的见闻。
                    (原文) 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花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莲花寻开。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是名中品上生者。
                    (讲记) 临终之人见到阿弥陀佛放金色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为他演说种种的妙法,心大欢喜。此时与佛感应道交,便看见自己坐在莲花台上「长跪合掌,为佛作礼」,顶礼阿弥陀佛。
                    「未举头顷」,拜下去头还没有抬起来时,「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莲花寻开」,莲花马上开敷。花开之后,就「闻众音声,赞叹四谛。」极乐世界是五尘说法;鸟说法、树说法、水流声也说法,五尘不断地在说法,赞叹四谛法门。行者当下便能证到大乘的阿罗汉道。具足三明六通八解脱,是名中品上生。
                    所以对修习净土法门的人来说,受持八关斋戒,有很重要的意义。我们若想往生中品生,甚至上品生,若能坚守八关斋戒,就能够迅速圆满心愿。以上是说明受持八关斋戒,可以具足出世间的功德、和世间的福报。
                    所以佛陀说:「入我门者不贫,出我门者不富。」我们依着佛陀的教法来修持则「不贫」,不管世间的福报,或者出世间的功德,都是一样的不贫,这是「入我门者不贫」。
                    「出我门者不富」,是指离开了三宝的境界,这时不再会有世间的大福报,和出世间的功德。纵有微小的世间福报,也很容易失掉,这是「出我门者不富」。
                    因此透过第五课持戒功德的介绍,我们可以很清楚的了解,持戒有这样殊胜的功德。所以未来登坛受戒时,就能够生起强烈希求戒法的意乐,也会因此帮助我们,得到殊胜的戒体。
                    思考题:
                    ○ 请综合思维持戒的功德,而发欢喜心受持!
                    (思考题重点,不必如同回答试卷,马上回复,而在多体会体会它的道
                    理。也就是重点不只是要答案,而是在那深入薰习的过程)
                    —《第五课、持戒功德》竟 —


                    38楼2013-09-30 13:53
                    回复
                      露珠加油! 你见过这样漂亮的十五字么?


                      来自Android客户端39楼2013-10-03 08:28
                      回复
                        2013年10月1日
                        宗体篇 第六课、预习发戒(一)
                        (讲记) 这一课是说明我们在正式受戒之前,要预先练习,未来正式受戒时,才能真正发起上品的戒体,这就是「预习发戒」。
                        首先我们看到大纲的部分,在「皈戒仪轨」中,我们已经介绍过「戒德高胜」,先了解戒法功德的高超殊胜,使令我们在纳受戒体时,能够发起强烈希求之心,这是前行。
                        接着说明「正行」。正行,是指「受戒仪轨」这一科。正行的第一是「预习发戒」,受戒之前如果有了准备,到正式作法时,才不会慌乱,所以必先预习发戒。
                        我们既然已经明了受戒的功德,当然就会对戒法生起好乐之心,因而发起菩提心,想要得到上品戒体。当透过如法的受戒仪式,得到了戒体,未来又能精进持戒时,功德才能相续的生起。所以第一个缘起,首先要得到戒体。
                        就好像种树一样,必须先要将种子埋到土里,然后不断地施肥、灌溉,树才能越来越茁壮,乃至於茂密。所以刚开始一定要先播种,才可能有未来的大树。
                        同理,得到持戒不可思议的功德,也须从得到戒体开始。如果没有戒体,而只是造作不杀生等,得到的就只是人天普通的善业罢了。
                        所以在我们登坛三归依的那一刹那,假使能够如法的观想、忆念菩提心,并生起觉受,才能得到上品戒体。也才有未来的持戒,乃至成就种种的功德。
                        但是登坛受戒时,观想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如果没有事先的预习,仅仅只是短时间的观想,马上就要发起广大的菩提心,这是不可能的。「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所以我们在正式登坛受戒之前,至少一个月、两个月,乃至更长的时间,要常常诵念《行愿品》等,菩提心相关的经论,同时思惟菩提心的功德,及其行相,而能生起觉受;并配合拜忏、修福等方便,以积资忏净。使令未来登坛纳受戒体时,能在檀场三宝的加持下,内心瞬间生起感动,而发起广大殷重的菩提心,来纳受上品戒体。
                        思考题:
                        ○ 请思维为什麽要预习受戒的道理?
                        (思考题重点,不必如同回答试卷,马上回复,而在多体会体会它的道
                        理。也就是重点不只是要答案,而是在那深入薰习的过程)
                        I


                        40楼2013-10-08 16:27
                        回复
                          2013年10月1日
                          宗体篇 第六课、预习发戒(一)
                          (讲记) 这一课是说明我们在正式受戒之前,要预先练习,未来正式受戒时,才能真正发起上品的戒体,这就是「预习发戒」。
                          首先我们看到大纲的部分,在「皈戒仪轨」中,我们已经介绍过「戒德高胜」,先了解戒法功德的高超殊胜,使令我们在纳受戒体时,能够发起强烈希求之心,这是前行。
                          接着说明「正行」。正行,是指「受戒仪轨」这一科。正行的第一是「预习发戒」,受戒之前如果有了准备,到正式作法时,才不会慌乱,所以必先预习发戒。
                          我们既然已经明了受戒的功德,当然就会对戒法生起好乐之心,因而发起菩提心,想要得到上品戒体。当透过如法的受戒仪式,得到了戒体,未来又能精进持戒时,功德才能相续的生起。所以第一个缘起,首先要得到戒体。
                          就好像种树一样,必须先要将种子埋到土里,然后不断地施肥、灌溉,树才能越来越茁壮,乃至於茂密。所以刚开始一定要先播种,才可能有未来的大树。
                          同理,得到持戒不可思议的功德,也须从得到戒体开始。如果没有戒体,而只是造作不杀生等,得到的就只是人天普通的善业罢了。
                          所以在我们登坛三归依的那一刹那,假使能够如法的观想、忆念菩提心,并生起觉受,才能得到上品戒体。也才有未来的持戒,乃至成就种种的功德。
                          但是登坛受戒时,观想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如果没有事先的预习,仅仅只是短时间的观想,马上就要发起广大的菩提心,这是不可能的。「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所以我们在正式登坛受戒之前,至少一个月、两个月,乃至更长的时间,要常常诵念《行愿品》等,菩提心相关的经论,同时思惟菩提心的功德,及其行相,而能生起觉受;并配合拜忏、修福等方便,以积资忏净。使令未来登坛纳受戒体时,能在檀场三宝的加持下,内心瞬间生起感动,而发起广大殷重的菩提心,来纳受上品戒体。
                          思考题:
                          ○ 请思维为什麽要预习受戒的道理?
                          (思考题重点,不必如同回答试卷,马上回复,而在多体会体会它的道
                          理。也就是重点不只是要答案,而是在那深入薰习的过程)
                          I


                          41楼2013-10-08 16:31
                          回复
                            各位师兄们好,请问你们有没有完整的《南山律在家备览》白话解或者注释?末学只找到了前两篇的白话解,不完整。哪位师兄有完整的,麻烦发给我,感恩🙏阿弥陀佛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5楼2017-10-03 20: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