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道场吧 关注:34贴子:788
  • 8回复贴,共1

良因法师12013年10月1日-10日微博开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0-1 《寒笳集》:“示阅藏四则。三、阅律,首《四分》,次《僧只》,次《十诵》,次《根本》,次《五分》,次及《善见》、《毗尼母》等。诸家传受不同,各有源委线索,须细寻之。无执一非余,亦无犹豫两楹,在得意善用。大意如问辩所明(散见於《毗尼事义集要》全部中)。莫谓此小乘法,不足久久留心,当舍之别参上乘。是末世痴人邪慢恶见,牵人堕恶道深坑,不可信也。”
这段开示中有两个重点,第一:“无执一非余,亦无犹豫两楹”,佛说缘起法甚深,因此对於戒法必须学习,有疑虑时必须谘询专业之律师,切不可师心自用,以免自误。
第二:“莫谓此小乘法,不足久久留心”。大小乘在发心的差别,不在行持的内容。若必舍此别修大乘,只是水中捞月,活在自己的妄想中罢了!
I


1楼2013-10-11 09:12回复
    10月3日 06:42
    《寒笳集》:「万法本融,由迷情执而成碍。如一指能蔽山岳,认沤必遗大海。不惟埋没己灵,亦冤屈六尘境界。讵思六尘非能惑人,人自妄惑。根根幻驰,识识纷动。仔细推求,尘既不居其咎,根亦岂职其愆?识宁独当其罪?三科分析,既无真主,纵令共合,哪有实法。而於此虚妄法中,着我着人,分取分舍。犹如捏目,乱华发生,更欲分别花相妍丑大小,不益惑乎?惟将身心世界全体放下,作一超方特达之观,譬如为天下者不顾家,则智眼昭明,一切境界无非真实受用处矣。」
    我们在六道中轮回、受苦的根本原因,就是将一切事都看的太真了。唯有看破放下,方得自在。故藕祖在此提出修心之窍诀,首先从理论上分析,观根尘识各自无生,再配合捏目乱华之譬喻去体达无生。当虚妄分别心破除,身心世界全体放下,能作超方特达之观时。则轮回之生生无尽,无非菩萨游戏神通之道场矣!I


    4楼2013-10-11 09:19
    回复
      10月4日 05:52
      《格言别录》:刘念台云:「学者遇事不能应,总是此心受病处。只有炼心法,更无炼事法。炼心之法,大要只是胸中无一事而已。无一事,乃能事事,此是主静工夫得力处。」
      心中无事,如镜光绝痕,朗照大千。若心有碍,一指即能蔽岳。古德说:「雁过长空,影沈寒水,雁绝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
      思之!I


      5楼2013-10-11 09:19
      回复
        10月5日 07:23
        《格言别录》:「论人当节取其长,曲谅其短。做事必先审其害,后计其利。」
        就待人来说,厚道是其要义。人无完人,故当节取其优点,曲谅其缺点。以原谅自己的心,去包容他人。处事方面,凡事都有两面,所以不要被利益蒙蔽。应当以平常心去面对,方能截长补短。待人处事是一大学问,卑以自牧,万事祯祥!I


        6楼2013-10-11 09:19
        回复
          10月6日 07:56
          《格言别录》:「无心者公,无我者明。」
          无心并非不别青黄赤白的一向无知,那只是跟愚痴相应罢了。真正的无心,是与无我相应。面对境界时,不执著"我喜欢"、"我不喜"、"我的感觉"、"我的想法"……甚至最后连能思考分别的"我"也不可得。当渐渐的与无我相应时,也就自在了,此非驰逐外境者所能知也I


          7楼2013-10-11 09:19
          回复
            10月7日 07::47

            《寒笳集》
            「夫幻境侵夺,不惟顺流俗而俱化也。
            即厌流俗而切思远离,亦名侵夺。
            以一切境界,全是无明变现。无明变现之性,全即法性。
            由不达故,横生欣厌。
            趋无上菩提者,不得随顺幻境,亦不得厌离幻境。
            但了幻境即法性,悲长夜之在迷。
            以悲迷故,起无作二誓,欲拔性德之苦;
            以了性故,起无作二誓,欲与性德之乐。
            发此心已,则一切不如法境界,触目警心,无非助发菩萨资粮。
            《起信论》云:菩萨见法欲灭,护正法故,发菩提心;
            有见众生苦,而发菩提心。正谓此也。幻境侵夺有二事,一是逆境、二是顺境,结果都是挫损菩提。
            逆境的挫损,尚易了知;舍动求静中,耽染幻境的挫损,则往往不容易觉察。
            修行人当动一动、静一静,因为各有所得,亦各有所失。
            不论动静,但当随缘。
            如同蕅祖所开示,观察外境无非法性所显,故离一切喜忧,
            则一切境界,无非助发菩萨道之资粮矣I


            8楼2013-10-11 09:20
            回复
              10月8日 13:29
              《寒笳集》:
              「奋发之心,人皆有之,不能不藉於外缘。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不能不汩於恶习。
              呜呼!善友罕逢,恶缘偏盛,
              非咬钉嚼铁、刻骨镂心,何以自拔哉?」
              因羞恶而奋发,人皆有之,但往往为二事所挫。一是恶缘、二是恶习。
              为破恶缘,当珍贵善友。为治恶习,当痛下决心。若得此二者,幸珍惜之!I


              9楼2013-10-11 09:20
              回复
                10月9日 07:45
                《寒笳集》:
                「世法惟恐不浓,出世法惟恐不淡。
                (中略)
                欲深入淡字法门,须将无始虚妄浓厚习气尽情放下,
                放至无可放处,淡性自得现前。
                淡性既现,三界津津有味境界,如嚼蜡矣。
                僧梦虎,惊寤,喜曰:“匪梦,几被虎食。”
                既悔曰:“知是梦,何不做一人情?”
                噫!可醒三界之恋幻质、不知淡性者矣。」
                放了太多调料的食物,会失去真滋味。
                炫目於五色中的人生,会失却本来面目。
                故於世法所浓烈处放淡,淡至无可淡处,真性自显。
                如弘一大师遗偈:「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问余何适,廓尔忘言。花枝春满,天心月圆。」
                应该是修行者,圆满一生的注脚吧!
                该放淡甚麽呢?端看那浓烈处便知!I


                10楼2013-10-11 09:20
                回复
                  10月10日 06:49
                  《寒笳集》「世事虚幻,人命无常。当扩其眼界,劲其神虑。
                  苦其身,毋堕宴安鸩毒坑。策其志,毋循将就苟且途辙。
                  汰奢窒欲,积行存诚,惜福延寿,以期於大成。
                  尔诚静坐默思,只此现前一念见闻之性,本非内外方隅,
                  亦非有无情量,云何被此虚妄形质所局?
                  虚妄形质,生必有灭,千般保爱,不能令其不朽。
                  而所作幻业,如影随形,从劫至劫,不肯相离。
                  豪杰之士,先须觑空身形非我,不过假借四大所成;
                  心亦无相,不过因於情尘妄见生灭。
                  便顿舍情尘,专心办道,兼律兼教,助显心源。
                  但得悟心,万法何有?万法俱息,万法俱备矣。」
                  人皆知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方能有成。
                  但是面对色身的执着,内心的偷安,无不被软暖习气所迁。
                  因此藕祖以大智慧揭示,但观身形非我、心亦无相,
                  而所作幻业,如影随形,终必受报。
                  当数数薰习此理,便生警策之心,
                  而能解黏去缚,舍却情尘,专心办道。
                  待万缘放下,一念提起之时,
                  自性所具万法,无不备齐矣
                  I


                  11楼2013-10-11 09: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