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8090情感之声吧 关注:22贴子:1,055
  • 7回复贴,共1

关于乌托邦的由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英国人托马斯·莫尔在其《乌托邦》一书正式刊行之前,曾在致他的朋友伊拉斯莫斯的信中谈到这书,他开始还是直接用拉丁文“Nusquama”(“乌有之乡”),后来,在1516年11月12日致伊拉斯莫斯函中,莫尔第一次把希腊语中的“ou”和“topos”缀合为一个新词“utopia”,其中“u”是拉丁文对“ou”的译法;表示否定和没有,“topia”是“topos”的变形,表示地方,地区。这看来还是“乌有之乡”的意思,然而,“u”和希腊语的另一个词“eu”(表示好、理想、完善、繁荣等肯定意义)也有一种联系,后来,在莫尔书正文的前面,虚拟了乌托邦一位诗人的诗句,诗中认为自己的国家合适的名称并不是“utopia”而应称之为“eutopia”——“一个福祉之乡”(a place of felicity)。在此,前缀“u”看来既可以使人联想到“ou”(否),也可以使人联想起“eu”(好),而玩心甚重,有新词癖的莫尔甚至是有意开这样一个玩笑也未可知,要不他为什么不直接用“nusquama”呢?他也许故意让这个词带上一点隐含有双重意义的模糊性。这样,“utopia”这个词可以说一开始就有否定和肯定两层含义,它否定的是地方,肯定的是制度,合起来就表示“一个美好的、但子虚乌有的地方”。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3-12-04 21:12回复
    迷失乌托邦
    “迷失乌托邦”,看到这名字,也许你会想好奇这“乌托邦”指的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国度,有着怎样的社会制度,生活着一群什么样的国民,为什么会让我“迷失”其中呢? 没错,初识“乌托邦”是我高三时偶然在一本期刊上读到的一篇文章中有所提及,出于对这三个字的好奇,我上网查了许多关于乌托邦的资料。
    顾名思义“乌托邦”即是“乌有之乡”,一个现实生活中遥不可及的国度,一个寄托人们美好愿望所假想出来的地方,所以“乌托邦”也可以理解为“空想的国家”。这一词最早来源于16世纪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书中描绘了一个财产公有,人人平等,没有压迫的美好世界。同时,这本书也是“空想社会主义”最初萌芽的地方。但是,对于那时正逢高中,纯粹理科生的我,对这三个字倒是还没有那么深刻的认识。
    不过,我觉得这种假想中的理想主义国度与我国东晋诗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异曲同工,我们不妨把“桃花源”认为是陶渊明心中的乌托邦。那篇中学时期所学的《桃花源记》至今还可以朗朗上口:“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抑扬顿挫,一字一句委婉的向我们描绘出了一个风景怡人,宁静祥和的世界。中学时期的我在这些文字一次次的熏陶感染下,不禁心向往之,渴望真的存在着那么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中国的“乌托邦”。
    托马斯·莫尔和陶渊明用美丽的辞藻,深刻的思考堆砌起了一个令人向往的“乌托邦”,那么我的“乌托邦”又在哪里呢?2010年是我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我从一个生活在象牙塔中懵懂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学会思考,勇于承担责任的“成年人”,这三个字不仅仅指的是生理年龄的成熟,也只心智的成熟。
    高中时期,我是一个生活在温室里的花朵,在父母的庇护下无忧无虑的度过了三年在校园中的生活。那时我生活中的“乌托邦”就是不以高考为目的的学堂,没有纷飞的试卷和一本本厚厚的习题册,在那里我们可以肆无忌惮的挥洒自己的青春,我们可以像海绵一样贪婪的汲取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如今时隔两年,仔细想来,高中时期的自己不免有些理想主义的在逃避学习与考试,“逃避”两字恰好与“迷失”相契合。也许,那时的我幼稚的把乌托邦当做一个逃避现实的地方。此时的我,已经是一名大二的学生,不再是幼稚的高中生,也不再是稚气的大一新生了。 现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3-12-04 23:48
    回复
      迷失乌托邦
      “迷失乌托邦”,看到这名字,也许你会想好奇这“乌托邦”指的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国度,有着怎样的社会制度,生活着一群什么样的国民,为什么会让我“迷失”其中呢? 没错,初识“乌托邦”是我高三时偶然在一本期刊上读到的一篇文章中有所提及,出于对这三个字的好奇,我上网查了许多关于乌托邦的资料。
      顾名思义“乌托邦”即是“乌有之乡”,一个现实生活中遥不可及的国度,一个寄托人们美好愿望所假想出来的地方,所以“乌托邦”也可以理解为“空想的国家”。这一词最早来源于16世纪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书中描绘了一个财产公有,人人平等,没有压迫的美好世界。同时,这本书也是“空想社会主义”最初萌芽的地方。但是,对于那时正逢高中,纯粹理科生的我,对这三个字倒是还没有那么深刻的认识。
      不过,我觉得这种假想中的理想主义国度与我国东晋诗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异曲同工,我们不妨把“桃花源”认为是陶渊明心中的乌托邦。那篇中学时期所学的《桃花源记》至今还可以朗朗上口:“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抑扬顿挫,一字一句委婉的向我们描绘出了一个风景怡人,宁静祥和的世界。中学时期的我在这些文字一次次的熏陶感染下,不禁心向往之,渴望真的存在着那么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中国的“乌托邦”。
      托马斯·莫尔和陶渊明用美丽的辞藻,深刻的思考堆砌起了一个令人向往的“乌托邦”,那么我的“乌托邦”又在哪里呢?2010年是我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我从一个生活在象牙塔中懵懂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学会思考,勇于承担责任的“成年人”,这三个字不仅仅指的是生理年龄的成熟,也只心智的成熟。
      高中时期,我是一个生活在温室里的花朵,在父母的庇护下无忧无虑的度过了三年在校园中的生活。那时我生活中的“乌托邦”就是不以高考为目的的学堂,没有纷飞的试卷和一本本厚厚的习题册,在那里我们可以肆无忌惮的挥洒自己的青春,我们可以像海绵一样贪婪的汲取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如今时隔两年,仔细想来,高中时期的自己不免有些理想主义的在逃避学习与考试,“逃避”两字恰好与“迷失”相契合。也许,那时的我幼稚的把乌托邦当做一个逃避现实的地方。此时的我,已经是一名大二的学生,不再是幼稚的高中生,也不再是稚气的大一新生了。 现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3-12-04 23:50
      回复
        以上——转载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3-12-04 23:50
        回复
          如果,你问我“乌托邦”在哪里?我说,如果你想,那么它就在你的心里,如果你去行动,那么它就在你的脚下!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3-12-04 23:51
          回复
            这吧做嘛的


            IP属地:广东8楼2013-12-07 18:0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