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桔杀吧 关注:623贴子:11,706
  • 22回复贴,共1

【哲理美文】没有目的旅行——周国平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没有比长途旅行更令人兴奋的了,也没有比长途旅行更容易使人感到无聊的了。
人生,就是一趟长途旅行。
一趟长途旅行,意味着奇遇,巧合,不寻常的机缘,意外的收获,陌生而新鲜的人和景物。总之,意味着种种打破生活常规的偶然性和可能性。所以,谁不是怀着朦胧的期待和莫名的激动踏上旅程的?
然而,一般规律是;随着旅程的延续,兴奋递减,无聊递增。
我们从记事起就已经身在这趟名为“人生”的列车上了。一开始,我们并不关心它开往何处。孩子们不需要为人生安上一个目的。他们扒在车窗边,小脸蛋紧贴玻璃,窗外掠过的田野,树木。房屋、人畜无不可观,无不使他们感到新奇。无聊与他们无缘。
不知从何时起,车窗外的景物不再那样令我们陶醉了。这是我们告别童年的一个确切标志,我们长大成人了。我们开始需要一个目地,而且往往也就有了一个也许清晰但多半模糊的目的,我们相信列车将把我们带往一个美妙的地方,那里的景物远比沿途优美。我们在心里悄悄给那地方冠以美好的名称,名之为”幸福”、”成功”、“善”、“真理”等等。
不幸的是,一旦我们开始憧憬一个目的,无聊便接踵而至。既然生活在远处,近处的就不是生活。既然目的最重要,过程就等而下之。我们的心飞向未来,只把身体留在现在,视正在经历的一切为必不可兔的过程,耐着性子忍受。
列车在继续行进,但我们愈来愈意识到自己身寄逆旅,不禁暗暗计算日程,琢磨如何消磨途中的光阴。好交际者便找人攀谈,胡侃神聊,不厌其烦地议论天气、物价、新闻之类无聊话题。性情孤僻者则躲在一隅、闷头吸烟,自从无烟车厢普及以来,就只是坐着发呆、瞌睡、打呵欠。不学无术之徒掏出随身携带的通俗无聊小报和杂志,读了一遍又一遍。饱学之士翻开事先准备的学术名著,想聚精会神研读,终于读不进去,便屈尊向不学无术之徒借来通俗报刊,图个轻松。先生们没完没了地打扑克。太太们没完没了地打毛衣,凡此种种,雅俗同归,都是在无聊中打发时间,以无聊的方式逃避无聊。
当然,会有少数幸运儿因了自身的性情,或外在的机缘,对旅途本身仍然怀着浓厚的兴趣。一位诗人凭窗凝思,浮想联翩,笔下灵感如涌。一对妙龄男女隔座顾盼,两情融洽,眉间秋波频送。他们都乐在其中,不觉得旅途无聊。愈是心中老悬着一个遥远目的地的旅客,愈不耐旅途的漫长,容易百无聊赖。
由此可见,无聊生于目的与过程的分离,乃是一种对过程疏远和隔膜的心境,孩子或者像孩子一样单纯的人,目的意识淡薄,沉浸在过程,过程和目的浑然不分,他们能够随遇而安,即事起兴,不易感到无聊。商人或者像商人一样精明的人,有非常明确实际的目的,以此指导行动,规划过程,目的与过程丝丝相扣,他们能够聚精会神,分秒必争,也不易感到无聊。怕就怕既失去了孩子的单纯,又不肯学商人的精明,目的意识强烈却并无明确实际的目的,有所追求但所求不是太缥缈就是太模糊。“我只是想要,但不知道究竟想要什么。”这种心境是滋生无聊的温床,心中弥漫着一团空虚,无物可以填充,凡到手的一切都不是想要的,于是难免无聊了。
舍近逐远似乎是我们人类的天性,大约正是目的意识在其中作祟。一座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如果出不去进不来,就感到无聊。这是达不到目的的无聊。一旦城里的人到了城外,城外的人到了城里,又觉得城外和城里不过尔尔。这是目的达到后的无聊。于是,健忘的人(我们多半是健忘的)折腾往回跑,陷入又一轮循环。等到城里城外都厌倦,是进是出都无所谓,更大的无聊就来临了。这是没有了目的的无聊。
超出生存以上的目的,大抵是想象力的产物。想象力需要为自己寻一个落脚点,目的便是这落脚点。我们乘着想象力飞往远方,疏远了当下的现实,一旦想象中的目的实现,我们又会觉得它远不如想象,最后,我们倦于追求一个目的了,但并不因此就心满意足地降落到地面上来。我们乘着疲惫的想象力,心灰意懒地盘旋在这块我们业己厌偿的大地上空,茫然四顾,无处栖身。
让我们回到那趟名为“人生”的列车上来。假定我们各自怀着一个目的,相信列车终将把我们带到心向往之的某地,为此我们忍受着旅途的无聊,这时列车的广播突然响了,通知我们:列车并非开往某地,非但不是开往某地,而且不开往任何地方,它根本就没有一个目的地。试想一下,在此之后,不再有一个目的来支撑我们忍受旅途的无聊,其无聊更将如何?
然而,这正是我们或早或迟会悟到的人生真相。“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万物之灵也只是万物的一分子,逃不脱大自然安排的命运。人活一世,不过是到天地间走一趟罢了。人生的终点是死,死总不该是人生的目的。人生原本就是一趟没有目的的旅行。
鉴于人生本无目的,只是过程,有的哲人就教导我们重视过程,不要在乎目的。如果真能像孩子那样沉浸在过程中,当然可免除无聊。可惜的是,我们已非孩子,觉醒了的目的意识不容易回归混沌。莱辛说他重视追求真理的过程胜于重视真理本身,这话怕是出于一种无奈的心情,正因为过于重视真理,同时又过于清醒地看到真理并不存在,才不得已而返求诸过程。看破目的缺如而执著过程,这比看破红尘的人还俗,与过程早已隔了一道鸿沟,至多只能做到貌合神离而已。
如此看来,无聊是人的宿命。无论我们期待一个目的,还是根本没有目的可期待,我们都难逃此宿命。在没有目的时,我们仍有目的意识。在无可期待时,我们仍茫茫然若有所待。我们有时会沉醉在过程中,但是不可能始终和过程打成一片。当我们渴念过程背后的目的,或者省悟过程背后绝无目的时,我们都会对过程产生疏远和隔膜之感。然而,我们又被粘滞在过程中,我们的生命仅是一过程而已。我们心不在焉而又身不由己,这种心境便是无聊。
一九九一年一月


IP属地:山东1楼2014-01-09 21:51回复
    人活着,然后幸福的死去。维特根斯坦临终前最后一句话便是:“告诉他们,我过了很好的一生。”
    人的一生本就是为死亡所作的准备,如果明天就是生命的终结,你,能够从容面对吗?
    人应该有免于恐惧的自由,无论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真正的人道主义,不仅仅是让人肉体上免于某种非自然状态,更应该从精神上免除这一切。
    国家参与一切世俗事务,其最终目标应该是致力于解除人类肉体上的一切桎梏。国家的强大最终应由每一个组成它的个体所表现出来。
    而在精神世界,宗教和哲学为人们提供了最后的避难所。因为它们都关切着死亡这个命题。但是上帝却没有回答死亡本身,它只是告诉我们死后谁当被救赎。唯有哲学直面死亡,虽然因此而头破血流,也许这就是上帝的远见卓识吧!
    在世俗国家之上,应存有一个由哲学王统治的精神国度,它遵照上帝的命令运行,一切受到感召的人都是其中的公民。
    行走于大地,偶尔仰望夜幕中那些先贤所化的璀璨星空,你是否听到某种召唤?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4-01-10 11:11
    收起回复
      点赞呢。。。。哲学神马的,太难理解了。。。。


      5楼2014-01-10 18:03
      收起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4-04-19 02:15
        回复
          喵呜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4-04-19 21:06
          回复
            晚安~\(≥▽≤)/~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4-04-19 21: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