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塞施密特预测,109系列到了1944年就会完全过时,到时候会被另一种飞机取代。从事实上看应该是FW-190D。但是前线吃紧,数量优势比什么都重要,而109的易生产性使得自己虽然已经垂垂老矣,但还是不得不继续上战场。特别是在高空拦截B-17的时候,因为FW-190A系列的高空性能更差,本来风冷发动机冷却效率就不如液冷,需要保持速度保持大进气量,可发动机本身就不行,速度还是没有……
说到FW-190,这也是一款很经典的飞机。跟109一样的翼载荷高,水平机动性差。但是其设计优化非常好。190的杆力很轻,即使是在400公里以上的速度也不必费力扳操纵杆。而同期的109,这个速度下倾斜45度需要4秒,喷火也这德行。于是相对109这块只有老鸟才能玩得转的“空中石板”,190就很适合菜鸟上手,横滚性能优越,比P-51快了一倍还多。因为库尔特-坦克博士的设计思维,战斗机是要让一线摔打使用的,109的液冷发动机太娇贵,飞机太挑人。所以190针对飞机的不同飞行状态进行了设计优化,但是这就限制了老手们飞出飞机的极限性能。190的宝马BMW801风冷发动机技术上源自美国的R-1830,同样功率并不出色,所以一样要在减阻上下功夫。这一个结果就是190被迫在发动机前面装上了强制冷却风扇,但即使如此,早期型号的发动机频发过热起火也是让人抓狂。
到了190D设计的年代,德国人也算是部分开了窍,开始大规模在液冷发动机上使用“环形冷却器”。其实这并不是个新奇东西,早先的JU-88部分使用Jumo211的型号上就用上了,把原来复杂的滑油冷却管路和散热装置集中起来布置在发动机前面,虽然部分丧失了液冷发动机流线型的优势,但是结构简单重量减轻,并且可以集中装甲防护。所以战争后期设计的绝大多数飞机都采用了这个装置,如FW-190D,TA-152H(Jumo213),DO-335,HE-219,TA-152C(DB603)。具体参考上面DO-335和TA-152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