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兔那些事儿吧 关注:1,110,289贴子:26,932,343
  • 8回复贴,共1

【军事】 140126【转自ST】二战德国飞机杂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4-01-26 22:08回复
    一提起德国飞机,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梅塞施密特BF-109。109的确可以作为德国飞机的代表,不仅仅是因为其在战争中的主力,更主要的原因是其技术上代表了德国的整个航空工业。
    109在设计初始,所面临的主要竞争对手是阿拉道AR-80(敞开驾驶室固定起落架),亨克尔HE-112(敞开驾驶室),福克-伍尔夫FW-159(伞翼)。109除了将收放式起落架,悬臂式下单翼和封闭座舱这三个当时的主要潮流结合到一起之外,还有一个非常独特的性能参数:翼载荷125千克/平方米。而其他的竞争对手都在100左右。


    2楼2014-01-26 22:08
    回复
      先抢个二楼


      3楼2014-01-26 22:08
      回复
        梅塞施密特预测,109系列到了1944年就会完全过时,到时候会被另一种飞机取代。从事实上看应该是FW-190D。但是前线吃紧,数量优势比什么都重要,而109的易生产性使得自己虽然已经垂垂老矣,但还是不得不继续上战场。特别是在高空拦截B-17的时候,因为FW-190A系列的高空性能更差,本来风冷发动机冷却效率就不如液冷,需要保持速度保持大进气量,可发动机本身就不行,速度还是没有……
        说到FW-190,这也是一款很经典的飞机。跟109一样的翼载荷高,水平机动性差。但是其设计优化非常好。190的杆力很轻,即使是在400公里以上的速度也不必费力扳操纵杆。而同期的109,这个速度下倾斜45度需要4秒,喷火也这德行。于是相对109这块只有老鸟才能玩得转的“空中石板”,190就很适合菜鸟上手,横滚性能优越,比P-51快了一倍还多。因为库尔特-坦克博士的设计思维,战斗机是要让一线摔打使用的,109的液冷发动机太娇贵,飞机太挑人。所以190针对飞机的不同飞行状态进行了设计优化,但是这就限制了老手们飞出飞机的极限性能。190的宝马BMW801风冷发动机技术上源自美国的R-1830,同样功率并不出色,所以一样要在减阻上下功夫。这一个结果就是190被迫在发动机前面装上了强制冷却风扇,但即使如此,早期型号的发动机频发过热起火也是让人抓狂。
        到了190D设计的年代,德国人也算是部分开了窍,开始大规模在液冷发动机上使用“环形冷却器”。其实这并不是个新奇东西,早先的JU-88部分使用Jumo211的型号上就用上了,把原来复杂的滑油冷却管路和散热装置集中起来布置在发动机前面,虽然部分丧失了液冷发动机流线型的优势,但是结构简单重量减轻,并且可以集中装甲防护。所以战争后期设计的绝大多数飞机都采用了这个装置,如FW-190D,TA-152H(Jumo213),DO-335,HE-219,TA-152C(DB603)。具体参考上面DO-335和TA-152的照片。


        7楼2014-01-26 22:13
        回复
          呵呵,,有我飞得快???


          IP属地:河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楼2014-01-26 22:14
          回复
            我记得我先前说过德国人在飞机上“开挂”,现在就说这个“挂”到底是个神马。本来发动机不行,可是房漏偏遭连夜雨,德国人的汽油也不行,辛烷值低,C3型燃料只有87号,B4型也不过96号,100号的特种燃料仅供加兰德这样的人物使用,相比美英100号到130号都是烂大街了。于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战后美军用自己的燃料飞德日飞机,发现性能明显提升,一个典型的例子,日本的C6N舰侦“彩云”,本来速度勉强能飞到690,可在美国轻易飞到710……又说远了,为了弥补汽油抗爆震性能的缺陷,德国人用上了“挂”——GM1和MW50。
            这两个东西实际上就是加装的添加剂罐(又增加了重量)。GM1是-88°C的一氧化二氮的压缩水溶液,用于高空喷射进发动机增压器。水来冷却空气增加进气量,一氧化二氮则来助燃,可以瞬间提高发动机20%以上的功率。MW50则是甲醇和水的混合,原理与GM1类似,不过用于中低空。两者由于携带量的限制,在空中只能应急使用10分钟左右,然后就要继续苦逼。一个未经证实的传闻,D日之后某天,库尔特-坦克博士开着一架无武装的TA-152原型机去开会,半路遭遇六架P-51,坦克博士启动了MW50,于是飞机喷出一股蓝烟,绝尘而去……
            德国人开发的末日战斗机TA-152,设计上更能看出德国人的苦逼,为了保证高空性能,把离心式增压器潜力挖尽,还要延长机翼,TA-152翼展达到了14米,190系列原有的横滚性能优势丧失殆尽,而发动机本身也是毫无优势可言。如果战争进行到1946年,TA-152完全可以证明自身的平庸,因为英国皇家海军首席试飞员艾瑞克-布朗对其进行试飞后认为还不如早期的FW-190A。


            9楼2014-01-26 22:14
            回复


              IP属地:广东10楼2014-01-26 22:14
              回复
                顺便,TA-152H-10型计划改装24缸的液冷Jumo222,功率也不过2500马力,也就跟英国的梅林12缸发动机后期型相当。可这发动机本身故障不断,还需要大量消耗贵金属,最后直接导致预定使用该发动机的“轰炸机B计划”的FW-191和JU-288的下马
                以从战争初期开始,就可以看出德美飞机设计的两种迥然不同的思路,到了战争后期对比更加明显。美国设计师手里有大功率发动机,所以想怎么玩就怎么玩,P-47可以造成二战中最重的单发战斗机;F4U的发动机功率大到垂直尾翼必须有一个安装偏角,才能抵消发动机巨大的旋转力矩;而P-38的终极变态版XP-58,则是个装了两台3000马力24缸发动机的18吨重的怪物……
                而德国人搞的也可以说是“怪物”,因为发动机的限制而想方设法往下砍东西,于是设计出来的东西就像是先天发育不全一样,不是这少一块就是那少一块。这只是设计,很少能走下绘图板。因为大规模战争的消耗需要及时补充,厂房里的工时比什么都值钱。设计师可以自己在实验室里奇思妙想,但要占用人工的话就必须让帝国航空部RLM看到这个东西有前途。而只要你不占用人工,那你就慢慢玩去,没准还能增强被来就不多的技术储备。所以最终能走下绘图板的,除了飞翼的HO-229和串列双发十字尾翼的DO-335之外,还真就没什么东西了——而另一方面,美国人的玩具也不比这个少,XP-55,XP-56,XP-79,XB-35,XB-42……


                11楼2014-01-26 22:15
                回复
                  总有人说,那些奇怪的设计是德国人的智慧,可是换个说法说这是逼疯了狗急跳墙也没什么不合适的。这种“狗急跳墙”到了战争后期发挥得淋漓尽致,最癫狂的莫过桑格尔“银鸟”轨道轰炸机。人类在10年之后才通过面积率勉强实现了跨音障,又过了10年才利用钛合金(SR71)和特种不锈钢(米格-25)实现了跨热障。而德国的某些先生们,在连高级燃料都没有,耐用材料都没有的前提下,就要直接跨过更高的黑障去……跟这个相比,天方夜谭都算是纪实文学了。
                  设计师可以发疯,但官僚不能发疯。所以实际生产还是正常安排。战争后期德国人把飞机划为高低两档。高档机为HE-219,DO-335,JU-388,AR-234等,除非战争急需,否则产量不超过300架,这中间只有HE-219生产了近300架,而DO-335则贵的吓人,单机成本是BF-110的两倍半。低档机包括TA-152和ME-262等,前面说过262的生产成本比BF-110还低,到了战争末期,更廉价的HE-162出现,ME-262的生产优先权也被置后。
                  最后,世界进入了喷气时代。总有小白说什么英美仿制的德国人的喷气发动机。这群可怜人估计连离心式涡轮机和轴流式涡轮机的原理都搞不清楚。英国人从头开始搞的就是离心式,美国人的P-80使用的GE
                  I-40和艾利逊J-33本身也是引进仿制的英国德温特,F-84使用自研的J-35,后者和J-33同时于1942年立项;至于F-86,它身上唯一真正继承的德国技术是ME-262的前缘缝翼……苏联则最不厚道,在施潘道缴了德国人的工厂,拿回去直接仿制PD10和PD20,可是不够使用,最后从英国买了几台尼恩45,然后自己盗版……英国战后的涡桨发动机也是离心式的,而德国人的各种涡喷涡桨设计,全部都是轴流式,根本就见不到离心式的影子……愿上帝怜悯他们吧,阿门!


                  12楼2014-01-26 22: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