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步吧 关注:145贴子:3,671

秦昭王是昏君,一生几乎白忙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抄自程步《大秦始皇帝》


1楼2014-02-08 03:33回复
    秦昭王是从他哥哥秦武王手里接过王位的。
    这哥儿俩虽是同父异母,长相秉性却都十分相似。秦武王高大威猛英武逼人,秦昭王面阔口方也不含糊。两人的秉性说好听是随性率直,不好听就是有些二百五。
    哥哥秦武王好勇力,为了在妃子面前展示自己的一身疙瘩肉,竟然与一个名叫孟说的武士比赛举鼎。
    孟说是个大力士,“呀呵”一声鼎举起来了。
    秦武王也“呀呵”一声,鼎没举起来自己的胫骨折了。
    按说跌打损伤不难治,这方面我们中医有奇效,可是秦武王没过多久却死了,显然除了胫骨之外还有内伤,他是用了吃奶的力气干这种没正行的事。
    真是物以类聚,什么样的君王用什么样的臣子。这孟说岂非也是个二百五?秦王要跟你举重,你不会捡个小点的比划比划。看着秦王瞪眼憋气吃奶的力气使出来了,你先服软假装举不起来,给秦王一点面子。好,还当真捡那个大个儿的鼎举。
    结果秦武王一死,孟说一家被灭门。
    弟弟秦昭王倒是没有去和人比举鼎,可是他干的事情也是五花八门,让臣下时常不知所措做梦也想不到。


    2楼2014-02-08 03:34
    回复
      打仗的事情就不说了。秦昭王继位四十五年,几乎年年打仗,天天捷报,可是你问为什么?不知道。河内河外,到处开花。今天不高兴了给我打,打下了城池明天高兴了又给人还回去。打仗是要吃粮花钱的,打仗也是要死人的,钱粮和人口都是国家的本钱,你花那么大的本钱总得图点什么吧。没有。不图。就图打得痛快。
      荒唐事还不止于此。


      3楼2014-02-08 03:35
      回复
        相国范雎原来是魏国人,发达前有个仇人名叫魏齐。秦昭王听说范雎想抓住这个人报仇雪恨,又听说这人住在赵国平原君赵胜的家里,他就一本正经给平原君写了一封信道:
        “寡人闻君之高义,愿与君为布衣之友。若君能幸临敝国,寡人愿与君为十日之饮。”
        赵胜接到秦昭王的邀请信,自然不敢怠慢,赶紧赴约来到秦国。
        赵胜一到,秦昭王就下令将其扣押,要他交出范雎的仇人魏齐。
        列国闻听此事,无不谴责秦王不讲信誉。
        秦国的大臣也都私下摇头叹息。真是丢人。堂堂一个大国家的君王,竟然为了臣子的一个私仇,损害国家的形象和自己的信誉,真是千古未闻。
        面对秦王的威胁,赵胜断然拒绝,说出来大义凛然义正词严:“古人云,显贵而交贫贱之友,乃不忘贫贱时之情谊也;豪富而交困顿之友,乃不忘困顿时之情谊也。魏齐虽困顿背时四处逃亡,然其乃赵胜之友。纵然面对枭首之刑,我也决不会把他交与大王。何况其本不在敝舍。大王以死相逼,夫复何求?”
        秦昭王无言以对。
        事已至此,贵为秦王,就应该哈哈一笑过去了多好,可是秦昭王不知进退,还要把洋相出得更大。


        5楼2014-02-08 03:36
        回复
          下面呢?坐等更新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4-02-08 19:30
          收起回复
            先学好历史再来瞎扯!
            程步的历史根本不及格!还读他的shi ?


            IP属地:安徽7楼2014-02-08 21:48
            收起回复
              秦昭王又给赵王写了封信:
              “王之弟在秦,范君之仇魏齐在王之弟家。王使人疾持其头来献,不然,吾举兵而伐赵,王之弟亦永不得还。”
              就为一个臣子的私仇,就这么胡整,真是丢人丢到家了。
              要说这事范雎应该感激涕零。自古以来没有哪个君王对臣子好到这种田地的。可是范雎却胆战心惊。他了解秦昭王,好起来叫你好得受不了,一句话不对口,立刻就翻脸,当着群臣就能把你骂得狗血淋头。
              不说别的,就秦昭王走马灯似地换相国,可以为证。


              8楼2014-02-09 03:38
              回复
                秦昭王九年,用齐国的孟尝君薛文为相国,十年就把他免了。跟着用楼缓为相,一年多又免。穰侯魏冉是秦昭王的舅舅,十二年为相,十六年罢相。二十年为相,二十四年又罢相。二十六年三度复相,三十二年又第三次罢相。后来干脆把他赶出了都城。


                9楼2014-02-09 03:42
                回复
                  “完璧归赵”的典故也是秦昭王玩出来的世纪丑闻。
                  赵王得了一块宝璧唤作和氏璧,秦昭王听说了就想要来哄妃子开心。于是他就派人给赵王送去一封信,许诺用十五座城交换。赵王不愿意为一块璧得罪秦国引发战争,可是明摆着璧送去了十五座城池一定得不到,左右为难之时,赵王的内侍总管缪贤奏道:
                  “奴才有个门客名叫蔺相如,奴才以为吾王可以派他去,此人定能不辱王命。”
                  赵王于是派遣蔺相如持和氏璧西行入秦,去交换十五座城池。
                  秦昭王拿到和氏璧一看,果然是一块宝璧。只见这和氏璧通体碧绿透明,虽是坚硬的石头,摸在手上却感觉是绵软温润,里面的纹理看上去仿佛还在缓缓地流动,让人产生一种将要流出的错觉。据说这和氏璧冬暖夏凉,晴润雨燥。夏天拿在手里冰凉,冬天捧在手里却微温。晴天的时候摸上去似有似无的湿润,下雨的时候却很干燥滴雨不沾。
                  秦昭王把和氏璧拿在手里,果然觉得温润异常,于是便把和氏璧拿给后妃传看,闭口不提城池的事。
                  蔺相如一看这架势心里明白了,便走上前去对秦昭王说:“大王,和氏璧虽好,却是有个红斑小瑕疵,请让臣指与王视。”
                  秦昭王傻乎乎地从后妃手中拿过和氏璧,递给蔺相如。


                  10楼2014-02-09 03:43
                  回复
                    和氏璧到手,蔺相如退后几步靠在柱子上,怒发冲冠斥责秦昭王道:
                    “大王想要宝璧,派人送信与赵王,赵王召集全体大臣商议,众人皆说:‘秦国贪鄙,绝不会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宝璧’。今我面视大王之举,果然没有与赵王十五城之诚意,故而臣收回宝璧。大王如果武力相逼,我蔺相如的人头就和这块宝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蔺相如手持宝璧作状向庭柱。
                    秦昭王真就被他吓住了,赶紧离席一条声劝止:
                    “别别,使臣万勿燥怒。”当时就命内侍拿出地图。
                    “赵使近前,寡人亲自指与使臣所付城池。”
                    可是这蔺相如却得寸进尺:“和氏璧乃上天宝物,赵王送璧之前斋戒五天。大王也应同礼,并在殿堂上安排九宾大典,臣才敢献上宝璧。”
                    当时侍立一旁的郎中令等一干内侍都很愤怒。心说你个赵国的小使,在我秦王的大殿上怎敢如此无礼。郎中令差点就要唤卫士把蔺相如拿下,拖出去扒了裤子重笞二十。却没想到秦昭王“哦”了一声,竟然同意了。


                    11楼2014-02-09 03:43
                    回复
                      这之后秦昭王真就斋戒五天,又在大廷之上安排了九宾大礼,复请蔺相如上殿。那日百官侍立鼓乐齐鸣,蔺相如大模大样地走进大殿,接受了秦国的大礼之后,转头却对秦昭王道:
                      “秦国从秦穆公以来二十几位君主,没有一人信守诺言。臣不敢有负赵王嘱托,献出宝璧而不得城池。故而臣已经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了。大王真想要宝璧,请先割十五座城与赵王。秦强赵弱,赵王必不敢欺秦王,必立奉宝璧献于大王。”
                      满朝文武都傻了,有那暴烈的,当时就要拔出佩剑宰了蔺相如。
                      万没想到秦昭王环顾群臣,傻笑一声:“嘻,这样?”
                      又看了看蔺相如道:“宝璧拿走了,怎么办?寡人杀了你宝璧也拿不回来了。宝璧既已回赵国了,你也回去吧。”
                      蔺相如求之不得,赶紧跪地施礼:“下使遵旨。”
                      “来啊,叫典客依礼送赵使。”
                      群臣面面相觑。蔺相如大模大样离开了秦国。
                      一个大国的君王,为了一块玉石玩物,让赵国一个内侍的家奴耍弄如此,真让人无语。


                      12楼2014-02-09 03:44
                      回复
                        秦昭王就这么着想起一出是一出,该忙的忙不该忙的也瞎忙,精力充沛一晃四十五年过去了,叫一件事情猛一刺激,这才大梦初醒。
                        事出一件龙蟠纹玉璧。
                        这天秦昭王过60岁大寿,诸侯列国依例都派使臣前来贺岁。赵国的使臣献上贺词贺礼,其中有一件龙蟠纹玉璧,剔透玲珑,煞是可爱。秦昭王拿在手里抚弄一番,甚是喜欢。
                        赵使见秦王喜爱,就多了一句嘴,说这是中山国的名玉。
                        秦昭王奇怪,问道:“赵王与寡人贺寿,如何送中山国玉璧?”
                        赵使回道:“禀大王,中山国已入赵国麾下。中山名玉,日后便是赵国名玉了。”
                        中山国就是今天的石家庄、定县一带。
                        秦昭王当时也没在意。寿宴结束回宫睡了一觉,第二天醒来瞧见这玉璧想起这事了,怎么赵国把中山国吞并了?
                        他也顾不上用早膳,叫人把相国范雎召来,无名火就上来了:


                        13楼2014-02-09 03:45
                        回复
                          “赵国吞并中山,卿为何不禀报寡人?”
                          “启禀吾王,臣向吾王禀报了。”
                          “他还吞并了哪儿?”
                          “启禀吾王,赵国吞并了代国,不过是在吞并中山之前的事情。臣也向吾王禀报过。”
                          “他们还吞并了哪儿?”
                          范雎明白,这是指诸侯列国,他就一一禀报道:“启禀吾王,自吾王继位以来,楚国吞并了吴国和越国,齐国灭了鲁国,又与魏国瓜分了宋国。”
                          “啊?就那小小的魏国,竟然也瓜分了宋国?”
                          “吾王圣明。”
                          “寡人得了哪儿?”
                          “天下都是吾王的。”
                          秦昭王明白,说这话就是没有。
                          “寡人没有吞并一个诸侯国吗?”
                          “吾王攻城略地无数。”
                          “哪儿啦?”
                          范雎支支吾吾不说话。
                          秦昭王恼火,一拍案几道:“拿图来。”


                          14楼2014-02-09 03:48
                          回复
                            秦国自商鞅变法秦孝公开疆扩土以来,为了便于御览,每朝都会用整张的牛皮制个御图,把那中原列国及周边蛮夷都画在上面。每攻克一座城池,就在上面粘个皮制的小旗,表示已被秦国占领,一目了然。
                            内侍把御图搬上来,秦昭王扫了一眼,只稀稀落落十几面小旗,还都是些偏远山区,心下恼怒,冲着范雎道:
                            “指!寡人继位四十五年,都占了哪儿啦?”
                            范雎伸头朝地图上看了看,心说不都在这儿吗。
                            范雎不说,秦昭王就自己在地图上找,一眼看见了上庸,便拿手一指道:“楚国的上庸,这寡人记得,寡人继位第二年打下了上庸,为什么没给寡人插旗?”
                            “启禀吾王,第二年吾王与楚王在黄棘会盟,吾王把上庸还给了楚国。”
                            “嗯?有这事?寡人怎么记得,上庸归我秦国?”
                            “吾王圣明。三十四年我军的确又把上庸打了下来。”
                            “是吧。”
                            “可是吾王圣明,后来又将其一分为二,分送给了韩国和魏国。”


                            15楼2014-02-14 06:49
                            回复
                              秦昭王想想,好像有这么回事。他有些不甘心,又一指地图道:“寡人打下了魏国的蒲阪。”
                              “吾王圣明,四年我军攻占魏国的蒲阪。五年吾王又把蒲阪还给了魏国。”
                              “齐国,寡人记得清清楚楚,二十二年,寡人派蒙骜攻打齐国,我军一直打到济水边,大败齐军占领九座城池。有这事没有?”
                              “吾王圣明,确有其事。”
                              “而且寡人记得很清楚,这九座城池寡人谁也没送。”
                              “吾王圣明。”
                              “哪儿啦?为何没给寡人插旗?”
                              “启禀吾王,这九座城池几个月后就丢了。”
                              “丢了?”
                              “吾王圣明。齐国道远,中间阻隔着韩、赵、魏,我军无法驻军防守。”
                              秦昭王闻听恼怒,伸手一扒拉,内侍没拿住,地图跌落在地上。


                              16楼2014-02-14 06: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