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红林区论坛吧 关注:1,611贴子:4,180
  • 15回复贴,共1

四十五年前 我们从这里出发(一)作者:难忘八五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白塔岭附近的闸口,曾经是杭州最早的铁路线——江墅铁路的起点站。江墅铁路建成于1907年,1909年成为沪杭铁路的一部分。
清末民初,沪杭甬等铁路相继建成,对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对杭州城市发展起了很大作用。浙江省历史上第一条铁路,就是杭州的江墅铁路,南段的起点站就是位于白塔公园范围内的闸口火车站,且铁路机务段也在白塔公园区域内,这里承载着杭州乃至浙江铁路历史演变和工业文明发展轨迹的重要文化意义。建国后,闸口火车站作为铁路货场使用至今,铁路机务段也一直在此处办公,白塔公园建设将保留闸口站遗址并建成杭州铁路博物馆,以纪念和传承杭城铁路文化,大力弘扬近现代城市精神。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上山下乡、屯垦戍边热流中,几万杭州知青1969年至1971年期间离开杭州奔赴黑龙江。为了减轻城站火车站的客运压力,从闸口货运站开出了杭州25趟知青专列中的24趟。白塔岭是杭州知青的伤心之地,是我们离开故乡奔赴黑龙江的地方,许多知青对这个地方有深刻的记忆,甜酸苦辣的经历都洒在这条线路上,难以忘怀!如今这里成了公园,记录着那段历史。
为纪念这一段特殊的历史,杭州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经过可行性研究,决定结合白塔岭公园建设,在钱塘北岸白塔岭附近筹建“杭州知青纪念馆”。
白塔位于杭州市区西南部,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凤凰山景区南部,钱塘江北岸。该塔始建于五代吴越末期,是当时建筑技术、雕刻工艺、佛教艺术的集中体现,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塔公园是以白塔为核心的城市文化公园,位于南宋皇城大遗址公园的南入口,是杭州吴越文化与南宋文化的交融区域,也是京杭大运河南端真正意义上的起点所在,是南宋皇城大遗址综合保护工程项目之一。白塔公园五一整体开放,作为城市文化公园环抱山体,一面临江,水溪贯穿,环境极佳,是历史遗迹密集、文化内涵深厚、旅游资源丰富、景源级别较高的地区。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04-15 13:35回复
    白塔岭是杭州的什么地方?凡当年到黑龙江支边的杭州知青都记得白塔岭,因为那时在这里有一个闸口货运车站,那是几万杭州知青1969年至1971年期间离开故乡登上火车奔赴黑龙江的地方。白塔岭是杭州知青的伤心之地,许多知青对这个地方有深刻的记忆。为留存一代知青的特殊历史,传播杭州知青文化,达到教育后代的目的,杭州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经过可行性研究,决定结合白塔公园建设,在钱塘江北岸白塔岭附近筹建“杭州知青纪念馆”。
    “杭州知青纪念馆”将立足杭州、面向全国。教育后代传承艰苦奋斗精神,激励老知青群体与时俱进,积极参与新时期杭州和谐社会、品质之城的共建。努力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有杭州特色、有较高档次和丰厚内涵的知青专题纪念馆,成为广大知青的沟通、交流平台和研究知青历史与文化的重要基地。
    知青的经历是我们这一代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段历史,那段历史是我们青春的见证,今天回顾起来,无限感慨,往事如烟,岁月已经远去,那记忆的长河却还是令人频频回眸……
    ——难忘852
    从闸口走向人生路
    作者:相宜(杭州知青)
    清晨,霏霏秋雨下个不停,从城西到钱塘江边,去闸口站,着实不近,七点钟就坐上了汽车,急急走路,为了那1969年的纪念。
    40年过去了,当年的景象已经模糊,也许是那时太傻,不谙人事的原因吧!?
    1968年11月,读书的愿望是绝对不可能实现了。同班的招娣来游说“去临安吧,反正逃不掉,总归要去的。”招娣是班长,她的话总是对的,我随便答应着:“好的,你去我也去。”报了名,等待通知。
    同学瑛来了:“去黑龙江吧,要去就到北方去,没见过那里的风景,一起去看看。”“哦,我和招娣说一声,不去临安了,和你,还有小玲,一起去北方”于是,没头没脑的我,又决定跟瑛去黑龙江了。
    不问为什么,也不考虑前途,在文革中,和同学们闲逛了两年多,无所事事,那年,我不满16岁。
    父亲是走资派,停发工资,正在吃苦头,母亲家庭出身是地主,诚惶诚恐,她总为父亲担心,为生活到处借贷。自然不敢阻拦我下乡的决心,1968年12月,我自作主张,迁出了户口。于是,1969年3月8号,接通知,由闸口火车站去黑龙江了。
    要走了,不知道什么是忧伤,不知道什么是别离,以为像大串联一样,去个十天半月就能回家的。
    母亲不敢去送我,怕止不住的泪水,父亲阴沉着脸,提着我的行李走出家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4-04-15 13:37
    回复
      闸口火车龙头上的回忆
      作者:汝泰堂(杭州知青)
      深秋的杭州细雨蒙蒙,晨风中略带有寒意。今天是十月二十六日,我们知青网在杭州的老货场——闸口货场,举办了一场题为“看老火车头,忆支边情景”的知青下乡40周年纪念活动。
      这次活动有三个场景:二个锈迹斑斑破旧原始的烧煤火车头,一条短短的被废弃了许久的破旧站台,一群洋溢着青春热情,二鬓斑白,满脸沧桑的“知识青年”。这三件宝物都有着年轮印迹,旧站台可能跟我们同龄,旧火车头工龄与知识青年插龄并驾齐驱,不知哪个是大哥。“浙江知青网”的红旗在雨中飘扬,鲜艳的大红横幅挂到了老火车头上,在寒风中站着的老知青个个精神抖擞,“热”在现场传递。
      今天,我重返此地,双手抓住锈迹斑斑的拉手,爬上火车龙头的那一刻,1969年4月20日奔赴北大荒的情景在我脑海里回荡。就是在这里,就是这个高度,我好像又一次置身于当年的绿皮硬坐车厢中。
      40年前,一个17岁的小姑娘,穿着一身当时最“时髦”的非常不合体的军绿色棉袄(杭州话说:苍蝇套豆壳),双肩背着一条军被(现在登山包的背法),斜挎着当时最“酷”的军包,包边挂着我最心爱的,革命大串联韶山带回来的,印有毛主席故居图案的——搪瓷茶杯,手提一只灰色帆布“皮箱”,这就是我全部的家当,去北大荒。
      这天下午闸口货场敲锣打鼓,人山人海非常热闹,横幅上写的是:“热烈欢送杭州知识青年支边,去北大荒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喇叭里唱的是: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无数个送行的家里人说的是:“这回出去了,是大人了,要懂点事,自己要管牢自己。”哭声,喊声,讲话声乱成一片。高音喇叭里喊到:“省委领导来看你们了”,是的,由省委秘书长带领的有关领导与“革命小将”握手送行。
      我木讷了,脑子里一片空白,好像在看“西洋镜”,在看电影。好像再一次去串联,去到远方玩,说不清楚当时的感受,傻傻的看着这一切。妈妈没有来送我,她是杭州市上山下乡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是上班时间,不能请假。我也没希望妈妈来送,我不想让妈妈看到我哭,也不想看到妈妈哭。汽笛一声长鸣,列车缓缓启动,一双双不愿分开的手抓的紧紧的,火车加速,亲人在奔跑,在我们、他们的视线中消失。一千多名16—21岁的孩子,从这里开始走上自己的人生路。
      3天3夜的硬板凳坐到黑龙江,脚虽然肿了,但是有那么多同学在一起,还是很高兴。我被分到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4-04-17 13:32
      回复
        3天3夜的硬板凳坐到黑龙江,脚虽然肿了,但是有那么多同学在一起,还是很高兴。我被分到黑龙江建设兵团,独立二团,一连(铁力兵团),成为光荣的兵团战士,多光荣呀!当我钻进一半地下,一半地上的房子(就像童话故事中七个小矮人住的房子),头撞到挂在门栏上的油灯时,好像从梦中惊醒。“我怎么在这里?我要在这里过一辈子?(当时对一辈子没概念)。睡到二班的土炕上我哭了,而且哭的很伤心。
        40年前那场轰轰烈烈的运动,把我们送到了塞北亘古荒原,那是个非同寻常的岁月,那里是充满唤起的世界,那里有一个个令后人感慨万千而又难以置信的真实的故事。
        40年过去了,我们可以说:下乡的10年我们被历史推到了改革开放的前沿,1978年,正值我们壮年,经过锻炼的一代新中国知青,从农村、边疆、贫困地区又走了出来,成为30年祖国经济腾飞的主力军。历史的记载中会有我们辉煌的一页。
        我们不会为失去青春年华而悔恨,也不必为曾做出贡献和一切感到骄傲,更不会求得别人的同情和怜悯,我们把青春献给了北大荒,同时,北大荒也赋予了我们一种精神。一种坚毅、耐劳、追求、勤奋向上的精神,无私奉献的精神——就是北大荒精神。
        在结束回忆之时,谨向浙江知青网的网友们献上小诗一首。
        闸口货场北征去,风风火火四十年,
        侬侬细语吴越女,冰天雪地关东娘,
        今朝重返出征地,莫笑花甲少年状,
        生命似箭已飞过,留下足迹在人间。


        6楼2014-04-17 21:14
        回复
          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读过无不动容,时间,空间虽然转换,.....中国当代发展历史的代价.......能坚持过来,人生的宝贵财富....


          10楼2014-05-07 09:48
          收起回复

            当年知识青年的后代在父母辈曾经响应号召坐硬座车的路上,.......不知有何想法......


            11楼2014-05-07 10:04
            收起回复
              闸口货场北征去,风风火火四十年,
              侬侬细语吴越女,冰天雪地关东娘,
              今朝重返出征地,莫笑花甲少年状,
              生命似箭已飞过,留下足迹在人间。
              这首诗写的有水平。


              12楼2014-05-07 10:41
              回复
                这么多年,大家都在就是最好的福气


                13楼2014-05-09 08:1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