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在下去年的博文,都是三线企业,就发上来凑个数吧
冬日的阳光很灿烂,循着王小帅导演的思绪,去了离我们最近的一个三线企业——锦江油泵油嘴厂。厂子早已搬迁,只有建筑犹存。
三线建设的企业,对我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在我生长的小镇唐昌,有一个叫做“四川电器厂”的企业,这是一个省级单位,但在小镇上,这就是超一流。记得我小时候,每到冬天,全镇停电,一片漆黑,唯有川电厂家属院(那现在的视觉去看,那就是筒子楼),但却灯火通明,电视的声音,球场上的声音,人们的喧哗声,响成一片。厂里的孩子和我们一起上镇上的小学,但他们更愿意以厂内厂外来结交玩伴。我们川电的、镇上的,常常不经意的从他们嘴里吐出。经常穿着硬邦邦的劳保皮鞋,在我们面前跺得咚咚响。而比我们大些的女孩子,不管是医生、教师、政府人员,大多都“嫁为川电妇”。
这种复杂的情感,其实可以上溯到我的父亲那一代。我的爷爷,黄埔军人,建国后,就被打入另册,而我的父亲,自然成了历史反革命的狗崽子。父亲们曾经以无比羡慕的眼光,看着根正苗红的同学、朋友一个个地参军、上学、进厂、提干,但他知道,这些都是外星球的事。能进带番号的、三线建设的国营企业,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于是十六岁的父亲收拾行囊,先后去了小鱼洞、楠木岩等地方打贫工。在经历很多“磨练”后,我的父亲拿起家里传下来的医学典籍,勤奋刻苦,终于成了一个好医生。
遥想当年,国家开展三线建设时,是一个多么激动人心的画面。人人踊跃报名,大量工厂内迁,四百万最优秀的产业工人随厂迁到内地偏僻、战略安全的地方安家落户。那是一个燃情的岁月,红旗漫卷,他们努力生产,加班奉献,那段岁月,就是他们的青春无悔、峥嵘岁月,他们也曾经高昂着骄傲的头颅,站在时代的前沿。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始,三线企业们渐渐不那么景气了,市场经济无情地淘汰了他们,连同他们激情燃烧的岁月。如今,物是人非,人去楼空,只有一幢幢房舍,一行行梧桐,向我们诉说着。“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老旧的房舍,斑斓的阳光,萧瑟的梧桐树。循着这里进去,这里是锦江厂。

走进厂区,眼前一大片高大的红砖楼房,这应该是六七十年代的建筑。在当时应该是“高档住宅小区”,现在早已人去楼空,秋草漫长


当年的沥青路面,现在早已被杂草侵占,两旁的房舍,静静地伫立着,等待着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一切繁华都如过眼烟云。

当年的人声鼎沸,现在的冷冷清清。只有路灯,还在安静的等待着主人

当我上小学的时候,看到川电厂的同学们从楼房里走进走出,还是很羡慕的。现在这些大院,都只能成为历史遗迹了

这是路边的哨楼,当年的戒备森严,现在还能想象

只有蒿草中的一块石碑,承载着厂里人的光辉岁月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高高的台子上,运动场上,当年应该是人身鼎沸,打球的,各种学习、批判批斗、动员、誓师大会,坝坝电影,一幕幕不断上演。现在,人们走了,留下高高的台子,长满了芦花。岁月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把繁华变成了沧桑。

不已意志为转移的是,历史的车轮已经飞速地转过了十八届三中全会,三线建设的企业们,那些曾经的骄傲和困惑,乃至痛苦,都已一去不返。正是“古今多少事,皆付笑谈中”。
看完了岁月的过眼烟云,体验了历史的巨大转变,然后慢慢地体味:
十万狂花如梦寐,
九州生气恃风雷。
冬日的阳光很灿烂,循着王小帅导演的思绪,去了离我们最近的一个三线企业——锦江油泵油嘴厂。厂子早已搬迁,只有建筑犹存。
三线建设的企业,对我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在我生长的小镇唐昌,有一个叫做“四川电器厂”的企业,这是一个省级单位,但在小镇上,这就是超一流。记得我小时候,每到冬天,全镇停电,一片漆黑,唯有川电厂家属院(那现在的视觉去看,那就是筒子楼),但却灯火通明,电视的声音,球场上的声音,人们的喧哗声,响成一片。厂里的孩子和我们一起上镇上的小学,但他们更愿意以厂内厂外来结交玩伴。我们川电的、镇上的,常常不经意的从他们嘴里吐出。经常穿着硬邦邦的劳保皮鞋,在我们面前跺得咚咚响。而比我们大些的女孩子,不管是医生、教师、政府人员,大多都“嫁为川电妇”。
这种复杂的情感,其实可以上溯到我的父亲那一代。我的爷爷,黄埔军人,建国后,就被打入另册,而我的父亲,自然成了历史反革命的狗崽子。父亲们曾经以无比羡慕的眼光,看着根正苗红的同学、朋友一个个地参军、上学、进厂、提干,但他知道,这些都是外星球的事。能进带番号的、三线建设的国营企业,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于是十六岁的父亲收拾行囊,先后去了小鱼洞、楠木岩等地方打贫工。在经历很多“磨练”后,我的父亲拿起家里传下来的医学典籍,勤奋刻苦,终于成了一个好医生。
遥想当年,国家开展三线建设时,是一个多么激动人心的画面。人人踊跃报名,大量工厂内迁,四百万最优秀的产业工人随厂迁到内地偏僻、战略安全的地方安家落户。那是一个燃情的岁月,红旗漫卷,他们努力生产,加班奉献,那段岁月,就是他们的青春无悔、峥嵘岁月,他们也曾经高昂着骄傲的头颅,站在时代的前沿。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始,三线企业们渐渐不那么景气了,市场经济无情地淘汰了他们,连同他们激情燃烧的岁月。如今,物是人非,人去楼空,只有一幢幢房舍,一行行梧桐,向我们诉说着。“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老旧的房舍,斑斓的阳光,萧瑟的梧桐树。循着这里进去,这里是锦江厂。

走进厂区,眼前一大片高大的红砖楼房,这应该是六七十年代的建筑。在当时应该是“高档住宅小区”,现在早已人去楼空,秋草漫长


当年的沥青路面,现在早已被杂草侵占,两旁的房舍,静静地伫立着,等待着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一切繁华都如过眼烟云。

当年的人声鼎沸,现在的冷冷清清。只有路灯,还在安静的等待着主人

当我上小学的时候,看到川电厂的同学们从楼房里走进走出,还是很羡慕的。现在这些大院,都只能成为历史遗迹了

这是路边的哨楼,当年的戒备森严,现在还能想象

只有蒿草中的一块石碑,承载着厂里人的光辉岁月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高高的台子上,运动场上,当年应该是人身鼎沸,打球的,各种学习、批判批斗、动员、誓师大会,坝坝电影,一幕幕不断上演。现在,人们走了,留下高高的台子,长满了芦花。岁月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把繁华变成了沧桑。

不已意志为转移的是,历史的车轮已经飞速地转过了十八届三中全会,三线建设的企业们,那些曾经的骄傲和困惑,乃至痛苦,都已一去不返。正是“古今多少事,皆付笑谈中”。
看完了岁月的过眼烟云,体验了历史的巨大转变,然后慢慢地体味:
十万狂花如梦寐,
九州生气恃风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