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方言
乐清本地绝大多数属古代福建移民。方言主要有四种,县西瓯语柳市话、县城瓯语乐清话(城关)、县东瓯语虹桥话、北部属于台州黄岩方言区,一般以清江为界。
瓯语亦称之为南吴语,主要通行于瓯江两岸地区,故称瓯语。瓯语区各地口音各有差异,称之为“腔款”。
主要有:乐清话、柳市话、温州话、瑞安话等。其中柳市话使用人口约五十万,通行于柳市平原和洞头县部分岛屿。因温州是瓯江流域最大城市,所以在外瓯语又被误统称为温州话。
风土人情
分家:儿子成家立业,分家自立门户,娘舅是分家的仲裁者。只分给男的,长子又有优先权。新灶升火,须从老灶引火种,称“暖灶”。分家时厨房,餐室用具如菜柜,桌凳等一般由媳妇娘家赠送。
迁居:搬入新居,给新邻居分送汤圆,以示“结缘”并置酒席招待亲友,以示庆喜。
下葬:对已故之人灵魂非常崇拜,大摆筵席,亲朋好友聚集,燃放烟火炮竹,请僧人超度已故灵魂。下葬时间为白天的上午,当日,整村的男女老少均去“送葬”,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排着长长队伍,事主给每人发放“毛巾”示谢,意为擦汗用,一般”下葬“到附近的山上的陵园,路途遥远。
信仰:大多人信仰佛教、基督教,僧院、教堂密集,一般每个村都有僧院、祠堂,均是居民捐助承建。
乐清三件宝
“乌灯、遢轮、豆腐皂”是乐清的三件宝,由来如下:
乌灯
三十年代乐成镇有个工商业者吴卓人,办了一个碾米厂,生意特别好,白天的活儿干不完,就得夜以继昼。没有灯,怎么办呢?他从洋人那儿买来了一台“西门子”发电机,晚上就用碾米牛车拖带发电。这样,碾米厂也就变成了发电公司,很多商铺也借此有了电灯。但当时卧式牛车是单缸四冲程,转速时快时慢,电压不稳定,以至电灯也忽明忽暗。故而有人给这种电灯起名叫“乌灯”。
遢轮
民国时期,大地主徐元善为首,与乐清工商业界人士一起在北白象琯头创办了永乐轮船公司。轮船规定早上从乐成出发至琯头,与温州开至琯头中转班对接,再由琯头返回乐清。当时轮机陈旧,每小时行程只有十余华里。有时候遇到路途故障,乘客就得滞留在琯头过夜了;若是遇上风浪,就有翻船之虞。这艘轮船当时还有一个特点:时常不能按时起航,准时到站,这种现象,乐清话叫做“遢班”,所以乘客就给轮船起名叫“遢轮”。
豆腐皂
抗战时期,乐清工业产品短缺,即便连肥皂这样的日常用品都不能照常供应。当时有个叫张碧华的工商业者与乐成西药房老板在乐成周家祠堂办起了一个肥皂厂。由于日寇封锁沿海港口,制造肥皂的原料烧碱、牛油脂等经常断档。退求其次,他们只能以草木灰代替烧碱,以桕子榨出的油代替牛油脂。以这种原料生产出来的肥皂凝固性很差,遇水就溶解,变成一块豆腐干的样。所以有人使用了之后就管它叫“豆腐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