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门第吧 关注:12,162贴子:44,070

谋士哲人 来源:档案大观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道学先哲老子

    老子 春秋末期思想家,道家学派主要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做过周朝史官。孔子曾向其问礼,后退隐,著《道德经》(即《老子》);一说即老莱子,或太史儋。《老子》书是否为其所著,历来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大体反映其思想。即以“道”为核心,说明宇宙本质、构成、生灭、变化,提出“道生万物”、“有生于无”,认为道无状无缘,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但“道法自然”,有本质、规律的含义,提出“反者道之动”,认识到事物的对立与统一及转化与运动,但忽视转化的条件和运动的发展上升特征。主张贵柔守雌,反对刚强进取;主张直觉冥想,绝圣弃智;抨击时政,主张无为而治,知足不争;反对战争,认为战乱之源在于人为与物欲;要求回归自然,主张“小国寡民”、“结绳而用”。又有“见素抱朴”、“大音希声”等伦理、美学观点。学说影响深远,为后世各派吸收、阐发。道教奉之为教主,封建统治者曾封之“太上玄元皇帝”称号。



1楼2008-02-27 22:47回复
    以道为本源的庄子

      庄子,(约公元前369-约前286)名周,是战国中期宋国蒙地(今河南商丘市东北)人,大约生于公元前369年。庄子一生隐默无闻,却著述甚丰,作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中国哲学史、文学史以及各艺术领域都有极大的影响。老、庄与孔、孟共同构成了国民精神的源头。但是,庄子作为一个沉思默想、不求功名的隐士型思想家,他基本上没参加过任何重大的历史事件,所以,我们无法非常自信地为他写出一部线条清晰、先后承接的传记,这是不得不预先声明的。


    2楼2008-02-27 22:48
    回复
        (二)委身漆园,工于技艺 在抑郁寡欢中成长起来的庄周,对人类存在、社会规范、自然奥秘这些人类面对的亘古困境陷入了深深的困惑,这是一种哲人的忧思,一种探索真理的渴望,一种破译自然奥秘的科学求知的冲动。但是,人不能靠真理过生活。读书写作之余,他必须找到一份可以养家糊口的职业。一个落泊域外的贵族后裔没有可以继承的田产,于是庄子只好靠手工业为生。 庄于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他可以织出非常精细的草鞋,可以做出当时堪称一流的漆器,并对木工、陶工、屠宰、洗染等几乎所有的手工业都十分精通。司马迁记载“周尝为蒙漆园吏”,证明庄子曾因技艺的精湛,做过一任管理漆器作坊的小官吏。科学发源于技术。庄子在手工业劳动的实践过程中,对各种物质的属性一定会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体验,井通过这种体验进入了“直观体道”,“道不可言”的精神修养境界和哲学境界。在《庄子》一书中,庄子记载了许多手工业者,并借以抒发自己的情怀和艰难思索后的哲学结论。 比如,齐桓公在堂上读书,木匠在堂下做车轮子。木匠停住手中的活问桓公:“您读的是什么?”桓公漫不经心他说:“圣人之言”。“圣人还活着么?”桓公说:“已经死了”。“那么说您读的只是古人留下的糟粕了!”桓公听了大怒,说道:“我在这里读书,你有什么资格说三道四?今天如果说出个子丑寅卯倒还罢了,否则就处你死刑”。本匠不慌不忙地来到堂上,对齐桓公说:“我这道理是从做车轮中体验出来的。榫眼松了省力而不坚固,紧了则半天敲打不进去;我可以让榫眼不松不紧,然后不慌不忙地敲进去,得之于手而应之于心,嘴里虽然说不出这松紧的尺寸,心里却是非常有数的。我心里这个‘数’,无法传给我的儿子,儿子也无法从我这里继承下去。所以我都六十岁了,还在这里为您做车轮子。圣人已经死了,他所悟出来的最深刻的道理也随着他的死亡而消失了,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只能是浅层次的道理。所以我说您读的书是古人留下的糟粕”。 还有,庄子写道:一个屠大为文惠君宰牛,手摸、肩靠、脚踩、膝顶、刀尖刺、刀刃割、刀根砍、刀背砸,很有节奏,好像踩着《桑林》乐章在跳舞,似乎和着《经盲》的旋律在伴奏。文惠君说:“嗬!真棒。技艺竟然可以高到这种地步!”屠夫放下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道,已经超过技艺的层面了。开始学宰牛,牛是浑然一体的;三年后,一眼就能看到牛的骨骼、肌肉、经络所组成的内在结构。现在我不用眼睛看,好像不是运动手脚在杀牛,而是全身心都贯注到了牛的自然纹理结构中割肉、剔骨,顺着牛的自然结构下刀,不会碰到任何大的障碍,连经络相连处我都可以轻松地分解开来。…… 我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年了,杀了几千头的牛,刀刃却仍然锋利如初。因为骨与骨之间有缝隙,而刀刃的刃端无厚度,无厚的刀刃进入有隙的骨节,当然就应该游刃有余。所以我这把刀用了十九年还像新的一样,虽然说起来容易,但在杀牛时遇到筋骨盘结处,我仍然要全神贯注,凝神静气,看准关键后,刀轻轻一动,牛就哗啦一声解体了,好像泥上散落一样堆在地上。这时我提刀站立,顾盼左右,感到一种惬意和满足,于是乎擦净刀收起来”。文惠君说:“好啊!我听了这番话,连养生的道理都明白了。” 类似这样的精湛技艺,庄子还记载了很多,如“大马捶钩”、“梓庆削鐻”(ju,音具。古乐器,像钟)、“津人操舟”等等。大都是借别人之名抒庄子情怀之作,其中既有大量的感性经验,也不乏直观的想象和逻辑的推理。这种悉心于技艺的经验体会成了庄子哲学思想逻辑展开的不竭源泉。他管理漆器作坊的时间可能并不太长。曹商出使秦国获得赏赐后来看庄子,他正在打草鞋,很可能是又在以打草鞋为生。所以庄子一辈子都是在清贫中度过的,据载他曾经向监河侯借贷过粮食,见魏王时也穿得十分破烂,这虽然也可能是有意衬托出内在的清高,彰显一种关于忍受贫穷的理论,但终庄子一生,他在清贫中过着一种恬淡寡欲的生活却是毫无疑问的。


      4楼2008-02-27 22:48
      回复
          (三)交友海徒,学海发微 逆境中成长起来的庄子悟性极高,他在对大自然的观察中,在工艺技巧的体验中发现了哲学意义上的普遍存在,即所谓“道”。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些亘古不变的问题,在庄子这里的答案是:人从道中来,回归道中去。庄子的道为中国特色的世界本原问题提出了一种最为彻底、最为深刻、唯一可以和西方本体论相媲美的一种解释。理论只要彻底,就能征服人,所以,虽然庄子的理论与当时流行的儒家学说正相反对,主张人应淡泊功名,养生全真,却由于其新奇、自圆其说的深刻性赢得了不少人的好奇和崇拜。于是一套本来属于退隐山林的学说,反而帮助它的创造者彰显了名声。所以,庄子也有一些弟于,甚至有层次极高的朋友,庄子与惠子的交往构成了庄子生涯中最动人心弦的一幕。 惠施是当时超一流的政治家、外交家,还是名家“合同异”派的代表人物。他在魏国先后当了十二年宰相,实际掌权近二十年,帮助魏惠王“为法……民人皆善之”,他主张“去尊”、“偃兵”,变法图强;开六国称王之局,是山东六国“合纵”政策的实际组织者。这样一个风云人物,却是隐士庄子一生唯一的谈友。惠施年长于庄子,大约于公元前314一310年之间去世,庄子从惠施墓前经过时,曾对随从的弟子们说:“楚国郢都有两个人,一人把蝇翅大小的一点灰泥涂在鼻尖上,另一人抡斧去砍削,斧头运行如风般地砍将下来,两眼一闭,‘噌’地一声,灰泥削得干干净净,鼻于却毫无损伤。二人从容不迫,面不改色心不跳。宋元君听说后,就把抡斧匠人召来让他表演一番,匠人说:‘我原来是有这么个绝招,不过,我的伙伴早就死了’。自从惠老先生死后,我也像匠人一样失去了辩论的对手,我怕再也找不到一个能理解我的人来和我说说话了。”一种“子期不在对谁弹”,失去知音的悲哀充分说明了庄、惠之间的关系非同一般。 庄子和惠子在一起讨论切磋的问题范围广,深度大,其中最有趣的是所谓“壕梁鱼乐之辩”。他俩在濠水上游春,庄子说:“鱼儿悠然自得地摇头摆尾,游来游去,是多么快乐哟!”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很快乐呢?”庄子说:“你也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想些什么,你也不是鱼,理所当然地不可能知道鱼的快乐,这不就完了!”庄子说:“嗨!咱们风头想想,你问我怎么会知道鱼的快乐时,那已经假定了我是知道鱼的快乐的,你问我怎么知道的,现在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侨上知道的。” “此外,他们还就“大而无用”、“人固无情”等价值论、人性论、本体论问题进行过十分深刻的阐述,有的甚至是现代人也无法回答的重大哲学问题。这里就不具一一了。 庄子妻子死的时候,惠施作为退休宰相亲自参加吊唁活动,又是二人关系非同一般的例证。有这么高档次的朋友,即使他如何与人无争,与世无求地退隐山林,他仍然会有很高的知名度。因此在私学盛行的战国中期,庄子肯定有不少的学生和崇拜者,他的学生也有可能到惠施手下去为官。所以庄子仍不是一隐了之,而是在迟隐理论的指导下,过着一种恬淡寡欲、清高自守、沉思默想、著述不辍的学术研究生活。


        5楼2008-02-27 22:49
        回复
          范蠡

           范蠡,先秦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谋略家。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国宛(今河南省南阳县)人。越大夫,越为吴所败时,曾忍辱赴吴为人质3年。回越后助越王勾践刻苦发愤,励精图强,终灭吴国。。范蠡认为功成之后,难以久居官位,便乘舟泛海而去。后至齐,从事耕作。最后定居陶(今山东省定陶县),改名陶朱公,以经商为生。范蠡善用智谋,能屈能伸,既能治国用兵,又能齐家保身,还会经商之道,是古代罕见的能臣智士,其大智大勇的事迹,流传后世,为人津津乐道。


          8楼2008-02-27 22:50
          回复
              古代,在今天的江浙地区有两个诸侯国家——吴国和越国。到了春秋后期,这两个国家开始振兴,他们之间不断进行战争。吴国建都于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国势先强于越。越国建都于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不足以与吴抗衡,只好向吴国年年进贡。但到了越王勾践即位时,越国的力量也逐渐走向强盛,便不甘心屈从于吴国。勾践三年(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听说吴国在国王夫差带领下,昼夜操练军队,虎视眈眈,随时可能大举进犯越国,勾践焦急不安。勾践想:与其坐等吴人来打,莫如先发制人,趁吴国准备得不够充分,胜负之数也许未定。于是召集群臣,商议北上破吴。大夫范蠡知道勾践心情急躁,对吴军的实力缺乏清醒的认识,冒然出击,难免要吃败仗,便坦率地规劝道:战争是十分残酷的事情,无端斗杀更是违背德信,这是上天所忌讳的,对于出战者没有好处而且非常不利,应该慎之又慎,万万不可轻举妄动。


            9楼2008-02-27 22:51
            回复
                勾践看了看范蠡,面有温色,一言未发。范蠡年轻时就学富五车,满腹经纶,而且聪敏睿智,胸藏韬略,有圣人之资.然而不为世人所识。他便愤世嫉俗,装疯卖傻,佯狂颠痴,浪迹江湖。越国大夫文种曾到宛县访求名士,听到了范蠡的情况后。非常诧异,便派了一名小吏前去看他,小吏回来报告说:“范蠡是狂人,生来就有此病。”文种笑着说:“我听说,一个贤俊饱学的能人.肯定会被俗人饥笑为狂人,因为他对世事有独到的见解,智慧超人,非寻常人所能及,所以才被毁谤,这是你们一般人所不懂的。”于是,文种亲自乘车前去拜访。范蠡不知文种有否诚意,故一再回僻。”


              10楼2008-02-27 22:51
              回复
                  后来,范蠡看到文种不见到他绝不罢休,为这种求贤若渴的诚心所动,便对他的兄嫂说:“近日有客人来,请借我一套衣服、帽子,我准备见客。”不久,文种又扣门拜访,两人竟一见如故,纵论天下大事.高谈阔论富国强兵之道,十分投机。邻里们都十分惊奇。文种认为范蠡是个奇才,回府后推荐给越王勾践。勾践很器重他,封为大夫。越王勾践回忆往事,奇怪今天范蠡为何不理解自己的心情,要反对出兵代吴。范蠡见勾践未语,便进一步分析敌我双方的形势:“吴王大差因其父阎庐为我所杀,既耻辱又愤恨,三年来矢志复仇,秣马厉兵,同仇敌汽,其志愤,其力齐,兵精将勇,实力雄厚。我们出击硬拼,肯定不力。明智的选择只能以逸待劳,坚固城防,等待时机再战。”


                11楼2008-02-27 22:51
                回复
                    然而勾践不听,调动全国精兵3万人,北上攻吴,与吴兵战于夫椒(太湖中山名)。结果,勾践大败,仅剩5000残兵,退守会稽山(今浙江中部,主峰在嵊县西北),又被吴军团团围住。勾践身陷绝境,眼望败鳞残甲,亡国之忧,萦绕于怀。他凄然对范蠡说:“我不听先生之言,故有此患。眼下如何收拾危局?”范蠡是一位有远见的政治家,对一时的成败看得并不那么严重,重要的是面对现实,寻找可行方案。因此,范蠡冷静进谏说:“持满而不溢,则与天同道,上天是会保佑的;地能万物,人应该节用,这样才会受地之赐;扶危定倾,谦卑事之,则与人同道、人可助之。为今之计,只有卑词厚礼,贿赂吴国君臣;倘若不许,可屈身以事吴王,徐图转机,这是危难之时不得已之计。”勾践无奈,一只好派大夫文种前往吴军大营请求议和。


                  12楼2008-02-27 22:51
                  回复
                      文种初次赴吴营,受到吴王夫差的骨鲠大臣伍子胥的极力阻挠、结果是徒劳一场。勾践闻报,痛不欲生,心想杀妻毁室,然后与吴王决一死战。范蠡、文种劝阻了他。二臣认为硬排不是办法,他们通过冷静分析,认为吴王夫差好美色,权臣太宰伯噽贪财,这是可钻缝隙。于是;越国先暗中用美女、宝器买通伯噽,使之转献吴王夫差,然后再派文种前去乞和。文种见到吴王,说道。“大王如能赦免勾践,越国情愿尽献珍宝,举国上下降为臣民。倘若不许,勾践将尽杀妻子,毁尽宝器,然后率领5000名士兵和大王决一死战。真的厮杀起来难免使大王蒙受损失。杀掉一个勾践,怎能比得上获得整个越国呢?望大王三思。”


                    13楼2008-02-27 22:51
                    回复
                        文种的话分析了利害,软中带硬。谗臣伯**也在一旁帮腔说;“越国已经降服为臣民,若能赦免越王,的确对吴国有大利。”吴王夫差心有所动,便要许和。这时.大臣伍子胥谏阻说:“树德行善,莫如使之滋蔓;祛病除害,务必断根绝源。现今勾践为贤君,文种、范蠡为良臣,君臣同心,施德惠民,一旦返国,必为吴国大患。吴越两国水土相连,一旦结成世仇,兴亡成败不可不虑之深远。如今既充越国,倘若使他复存,实在是违背天意,养寇留患”。吴王不听,终与越国讲和,罢兵而去。越王勾践自从会稽解围后,返回越都,原想让范蠡主持国政,自己亲自去吴国屈事夫差。范蠡说:“对于兵甲之事,文种不如臣;至于镇抚国家,亲附百姓,巨又不如文种。臣愿随大臣同赴吴国。”勾践依议,委托文种暂理国政,然后。收拾库藏宝物,装成车辆,送往吴都;同时在国内选出330名美女,300人送给夫差,另30人暗送太宰伯噽。勾践携带妻子和大臣范蠡等前往吴国。


                      14楼2008-02-27 22:52
                      回复
                        约在勾践四年(公元前493年)


                        15楼2008-02-27 22:57
                        回复
                          经伯噽一旁帮腔,勉强取得夫差的谅解。夫差派人在闽庐墓侧筑一石室,把勾践夫妇,君臣驱入室中,脱去所穿衣冠,换上罪衣罪裙,使其蓬头垢面地从事养马等贱役。每当夫差乘车出游,勾践都要执马鞭徒步跟在马车左右。路过通衢闹市时,吴人指着说:“那个就是打了败仗的越王,快来看呀!”讥讽嘲弄之声不绝于耳。勾践低头急走,把羞辱和仇恨深深地埋在心底。勾践居于石室,出入于马厩,范蠡侍奉于左右,寸步不离,并随时开导、出谋划策。


                          16楼2008-02-27 22:58
                          回复
                              一天,夫差召见勾践,范蠡侍于身后。夫差对范蠡说:“寡人曾闻:‘贤妇不嫁破落之家,名士不仕灭绝之国’。如今勾践无道,国家将亡,君臣沦为奴仆,羁于一室,先生不觉可耻吗?先生如能改过自新,弃越归吴,寡人必当赦免先生之罪,委以重任。”勾践听了,唯恐范蠡变节,伏在地上暗自落泪。这时,范蠡委婉推辞说:“臣闻:亡国之君不敢语政,败军之将不敢言勇。贱臣在越不能辅佐勾践行善政,以致得罪大王。今侥幸不死,入吴养马扫地,贱臣已很满足,哪里还敢奢望富贵呢?”王夫差并不相强,仍使勾践、范蠡回到石室,并派人暗暗深察君臣、夫妇所作所为。但见他们竭力养马、洒扫,昼无怨恨之语,夜无嗟叹之声。夫差满以为他们诚心降服,无心还乡复国,便放松了对他们的警惕。


                            17楼2008-02-27 22:58
                            回复
                                有一天,吴王夫差登姑苏台游嬉,远见勾践夫妇端坐在马粪堆进歇息,范蠡恭敬地守候在一分。夫差说:“勾践不过小国之君,范蠡无非一介之士,身处危厄之地,不失君臣之礼,也觉可敬可怜。”伯噽在一旁讲情说:“愿大王以圣人之心,哀怜穷困之士。”从此,夫差便有释放勾践回国之心。一次,夫差染病。范蠡知道是寻常疾病,不久即愈,便与勾践商定一个计策,让他去尝粪卜疾,取悦于夫差。勾践求见吴王,探视他的病情。勾践伸手蘸起夫差的一滴大便,放在口里咂了咂,大声祝贺说:“大王之疾,近期即可痊愈。”


                              18楼2008-02-27 22:5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