荩仁先生的文章值得细读 转过来让更多的朋友看看吧
天vs帝
说起北京的天坛,相信大多数人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一个三层圆亭式样的建筑。可若亲自来到天坛参观,我们会发现,天坛的主体建筑分为南北两区,各有墙垣。北区的核心,就是刚才提到的“圆亭子”——祈年殿。而南区的核心,则并非殿宇,而是一个圆形的石台——圜丘。人们不禁要纳闷:既然天坛是祭天的所在,头顶只有一个青天,天上只有一个老天爷,为何有祈年殿和圜丘两组建筑呢?这个问题最简单的回答是:祈年殿用来祭祀“老天爷”;而圜丘则祭祀“天”。对于这样的回答,听众不免觉得荒唐可笑:天就是老天爷,怎么还能分成两个?要解释这个疑问可就说来话长了——要从当年周公制礼作乐谈起。
众所周知,夏商周三代所祭祀的众多神明之上,有一个至高的天神,被称为昊天或者上帝。三代对天的信仰虽然一致,但奉祀礼仪则大不相同。夏代之教尚忠,末季流於质野好乱。商代为救夏末之弊,其教尚敬,但矫枉过正的结果是沉溺于鬼神之事:商王举行的祭祀有三百六十多种,几乎日日有之,一年刚好够用,故而称一岁为一祀。武王讨独夫而安天下之后,周公鉴于前代政教的得失,制礼作乐,定下祭祀必须符合中道的原则:不欲数,不欲疏。也就是说,祭祀既不能太频繁,也不能太稀少。若太频繁,于神烦渎,于人疲惫,反而失敬。若太稀少,则会导致礼仪的生疏甚至忘忽,也会失敬。由于周公的制作,成就了郁郁乎文哉的宗周礼乐。
周德渐衰,天下经历了战国的乱世,秦代的酷法,楚汉的战争,待汉高祖定鼎之后,才又恢复平和。汉代的学问,先有师徒口传的今文经学,后有屋壁遗书的古文经学,诸儒皓首穷经,试图从秦火余烬中重建起昔日的礼乐文明。等到东汉末叶,有大儒郑康成(讳玄)出,以《周礼》规范礼学,以礼学齐整六经,融会今古,贯通各家,奠定了集汉学之大成的郑学。郑学体系中关于上天和郊祭的理论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天有六名,岁有九祭”。所谓天有六名,是指在至高无上的昊天上帝以外,又有作为辅佐的五帝,各司五行之一气。五气周遍,才能生发神人万物,维持宇宙秩序。昊天上帝和五帝各有其名号和在天穹对应的星宿:天皇大帝(昊天上帝)名为耀魄宝,其星为紫微北辰(也即北极星);东方青帝名为灵威仰,主木德;南方赤帝名为赤熛怒,主火德;中央黄帝名为含枢纽,主土德;西方白帝名为白招拒,主金德;北方黑帝名为汁光计,主水德,他们的星宿分别是太微五帝座中相应方位之星。世间万物都依赖五行之气的流布而生,故凡黔首皆五帝子孙,王者之祖先也都感五帝之一的精气降世,并以此帝之德而受命(比如姬姓的祖先感青帝之精而生,周朝因木德而有天下),所以太微五帝也被称为“感生帝”。郑学在此神学理论的基础上安置一年的九次祭天:冬至郊天于圜丘,祭祀天皇大帝耀魄宝(昊天上帝),这是对至高天神的事奉,一年只有一次;孟春(正月)上辛日于南郊泰坛祭祀本朝天子家系所由之而出的感生帝,以皇始祖配享,为本岁祈祷年成;孟夏(四月)泛祭五帝于东南郊的雩坛,以五人帝(上古的五位君王)配享,为祈膏雨,使万物得以生长;季秋(九月)泛祭五天帝和五人帝于国阳之明堂,以皇祖(周朝为文王)配享五天帝,以皇宗(周朝为武王)配享五人帝;立春祭青帝于东郊;立夏祭赤帝于南郊;立秋前十八日祭黄帝于中兆(南郊偏西);立秋祭白帝于西郊;立冬祭黑帝于北郊(此五祭也被统称为‘五时迎气’)。
汉失神器,曹氏篡夺,天下又陷入了三国六朝的分裂战乱。在这个时代,有学者王子雍(名肃)反对郑学,提出一套自己的学术体系。王学的天道观为:“天体不二,岁有两祀”。王子雍认为天六名说出自纬书,不足取信。故而他单依诗书本文,认为昊天、上帝是同一个至高无上的神明,而五方感帝为五行精气之神,不可称之为天。九祭之中,他只承认冬至和孟春两者为祭天,且所祭对象是同一个上帝,没有大帝、感帝之别。
宋明理学基本同意王学不信纬书的观点,认为天体唯一。在宋儒看来,人们侧重天无私覆的广大浩瀚之德时,称之为天;侧重其如慈父般监临下土,降命人主的神格属性时,称之为帝。故而朱子以为,举祭于露天丘坛,名为祭天,致享于明堂室内,名为祀帝,天与帝本体为一,只是因为人们侧重其德性的不同方面,而给予两种名号。明朝接受王学-理学传统中较为质朴的天道观,甚至进一步予以简化:将天地合祀于南郊。等到嘉靖年间礼仪改革,恢复天地分祀之后,将原本合祭天地的大祀殿改为孟春祈谷之坛,也就是今天的祈年殿,又在其南增建冬至郊天的圜丘。前者有屋宇覆盖,后者露天,按照朱子的理论,正好一者祀帝,一者祭天,如果用今天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屋里祭老天爷,屋外祭青天”。
天vs帝
说起北京的天坛,相信大多数人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一个三层圆亭式样的建筑。可若亲自来到天坛参观,我们会发现,天坛的主体建筑分为南北两区,各有墙垣。北区的核心,就是刚才提到的“圆亭子”——祈年殿。而南区的核心,则并非殿宇,而是一个圆形的石台——圜丘。人们不禁要纳闷:既然天坛是祭天的所在,头顶只有一个青天,天上只有一个老天爷,为何有祈年殿和圜丘两组建筑呢?这个问题最简单的回答是:祈年殿用来祭祀“老天爷”;而圜丘则祭祀“天”。对于这样的回答,听众不免觉得荒唐可笑:天就是老天爷,怎么还能分成两个?要解释这个疑问可就说来话长了——要从当年周公制礼作乐谈起。
众所周知,夏商周三代所祭祀的众多神明之上,有一个至高的天神,被称为昊天或者上帝。三代对天的信仰虽然一致,但奉祀礼仪则大不相同。夏代之教尚忠,末季流於质野好乱。商代为救夏末之弊,其教尚敬,但矫枉过正的结果是沉溺于鬼神之事:商王举行的祭祀有三百六十多种,几乎日日有之,一年刚好够用,故而称一岁为一祀。武王讨独夫而安天下之后,周公鉴于前代政教的得失,制礼作乐,定下祭祀必须符合中道的原则:不欲数,不欲疏。也就是说,祭祀既不能太频繁,也不能太稀少。若太频繁,于神烦渎,于人疲惫,反而失敬。若太稀少,则会导致礼仪的生疏甚至忘忽,也会失敬。由于周公的制作,成就了郁郁乎文哉的宗周礼乐。
周德渐衰,天下经历了战国的乱世,秦代的酷法,楚汉的战争,待汉高祖定鼎之后,才又恢复平和。汉代的学问,先有师徒口传的今文经学,后有屋壁遗书的古文经学,诸儒皓首穷经,试图从秦火余烬中重建起昔日的礼乐文明。等到东汉末叶,有大儒郑康成(讳玄)出,以《周礼》规范礼学,以礼学齐整六经,融会今古,贯通各家,奠定了集汉学之大成的郑学。郑学体系中关于上天和郊祭的理论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天有六名,岁有九祭”。所谓天有六名,是指在至高无上的昊天上帝以外,又有作为辅佐的五帝,各司五行之一气。五气周遍,才能生发神人万物,维持宇宙秩序。昊天上帝和五帝各有其名号和在天穹对应的星宿:天皇大帝(昊天上帝)名为耀魄宝,其星为紫微北辰(也即北极星);东方青帝名为灵威仰,主木德;南方赤帝名为赤熛怒,主火德;中央黄帝名为含枢纽,主土德;西方白帝名为白招拒,主金德;北方黑帝名为汁光计,主水德,他们的星宿分别是太微五帝座中相应方位之星。世间万物都依赖五行之气的流布而生,故凡黔首皆五帝子孙,王者之祖先也都感五帝之一的精气降世,并以此帝之德而受命(比如姬姓的祖先感青帝之精而生,周朝因木德而有天下),所以太微五帝也被称为“感生帝”。郑学在此神学理论的基础上安置一年的九次祭天:冬至郊天于圜丘,祭祀天皇大帝耀魄宝(昊天上帝),这是对至高天神的事奉,一年只有一次;孟春(正月)上辛日于南郊泰坛祭祀本朝天子家系所由之而出的感生帝,以皇始祖配享,为本岁祈祷年成;孟夏(四月)泛祭五帝于东南郊的雩坛,以五人帝(上古的五位君王)配享,为祈膏雨,使万物得以生长;季秋(九月)泛祭五天帝和五人帝于国阳之明堂,以皇祖(周朝为文王)配享五天帝,以皇宗(周朝为武王)配享五人帝;立春祭青帝于东郊;立夏祭赤帝于南郊;立秋前十八日祭黄帝于中兆(南郊偏西);立秋祭白帝于西郊;立冬祭黑帝于北郊(此五祭也被统称为‘五时迎气’)。
汉失神器,曹氏篡夺,天下又陷入了三国六朝的分裂战乱。在这个时代,有学者王子雍(名肃)反对郑学,提出一套自己的学术体系。王学的天道观为:“天体不二,岁有两祀”。王子雍认为天六名说出自纬书,不足取信。故而他单依诗书本文,认为昊天、上帝是同一个至高无上的神明,而五方感帝为五行精气之神,不可称之为天。九祭之中,他只承认冬至和孟春两者为祭天,且所祭对象是同一个上帝,没有大帝、感帝之别。
宋明理学基本同意王学不信纬书的观点,认为天体唯一。在宋儒看来,人们侧重天无私覆的广大浩瀚之德时,称之为天;侧重其如慈父般监临下土,降命人主的神格属性时,称之为帝。故而朱子以为,举祭于露天丘坛,名为祭天,致享于明堂室内,名为祀帝,天与帝本体为一,只是因为人们侧重其德性的不同方面,而给予两种名号。明朝接受王学-理学传统中较为质朴的天道观,甚至进一步予以简化:将天地合祀于南郊。等到嘉靖年间礼仪改革,恢复天地分祀之后,将原本合祭天地的大祀殿改为孟春祈谷之坛,也就是今天的祈年殿,又在其南增建冬至郊天的圜丘。前者有屋宇覆盖,后者露天,按照朱子的理论,正好一者祀帝,一者祭天,如果用今天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屋里祭老天爷,屋外祭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