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俗称中正街,一个古老的地名,沿204国道南行至西山站,东折3公里许即是。该地原为海口冲积的一条沙龙淤积而成,宋元年代便有渔民、灶丁在此捕鱼、熬盐。中正街相传兴于明代,明代在此设置海防,沿海筑有土墩用于瞭望警情,后因落户于此的渔民、灶丁渐多,终成一略显兴旺的海边小镇。明末清初,这里建了盐滩,由于东辛、中正、西临三地相连,而中正恰居其中,故名中正。
这次去中正的主要目标是半路亭,半路亭亦叫茶亭。清代中期,中正板浦盐商云集,日益繁盛,为了改善两地之间的交通条件。道光十二年(1832),清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魏源在辅佐两江总督陶澍实施票盐改革期间,在中正与板浦东门之间修了一条长堤,东侧取泥成河,以利盐运,大堤两边间植桃柳,中间条石铺道,风雨无阻。堤中段有半路桥,桥北建有砖瓦结构大厦三间为茶亭,以方便行路人休憩避雨。故人们称堤为“魏公堤”,亭为“半路亭”。自盐坨东迁,继则倭寇侵扰,路面逐渐荒芜。建国后,当地人扩大水稻种植规模,桥、亭均被撤毁,改旧堤为良田,一条历史古道就此湮没无存。
这次去中正的主要目标是半路亭,半路亭亦叫茶亭。清代中期,中正板浦盐商云集,日益繁盛,为了改善两地之间的交通条件。道光十二年(1832),清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魏源在辅佐两江总督陶澍实施票盐改革期间,在中正与板浦东门之间修了一条长堤,东侧取泥成河,以利盐运,大堤两边间植桃柳,中间条石铺道,风雨无阻。堤中段有半路桥,桥北建有砖瓦结构大厦三间为茶亭,以方便行路人休憩避雨。故人们称堤为“魏公堤”,亭为“半路亭”。自盐坨东迁,继则倭寇侵扰,路面逐渐荒芜。建国后,当地人扩大水稻种植规模,桥、亭均被撤毁,改旧堤为良田,一条历史古道就此湮没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