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吧 关注:302贴子:3,185
  • 5回复贴,共1

【科普】所谓[良臣]与[忠臣]之说的出处分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二卷
或告右丞魏徵私其亲戚,上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按之,无状。彦博言于上曰:“徵不存形迹,远避嫌疑,心虽无私,亦有可责。”上令彦博让徵,且曰:“自今宜存形迹。”他日,徵入见,言于上曰:“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俱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上瞿然曰:“吾已悔之。”徵再拜曰:“臣幸得奉事陛下,愿使臣为良臣,勿为忠臣。”上曰:“忠、良有以异乎?”对曰:“稷、契、皋陶,君臣协心,俱享尊荣,所谓良臣。【龙逄、比干,面折廷争,身诛国亡,所谓忠臣。】”上悦,赐绢五百匹。
 解释:有人告发右丞魏徵偏袒他的亲属,太宗派御吏大夫温彦博查问,没有实据。彦博对太宗说:“魏徵不留下办事的表态,远远地避开嫌疑,内心虽然无私,但也有应责备的地方。”太宗让温彦博去责问魏徵,而且说道:“从今以后,应留下办事的表态。”有一天,魏徵上朝,对太宗说:“我听说君主与臣下一体,应彼此竭诚相待。如果上下都追求留下办事的表态,那么国家的兴亡就难以预料了,我不敢接受这个诏令。”太宗吃惊地说:“我已经后悔了。”魏徵拜了两拜道:“我很荣幸能为陛下做事,愿陛下让臣做良臣,不要让臣做忠臣。”太宗问:“忠、良有什么区别吗?”回答道:“后稷、契、皋陶,君臣齐心合力,共享荣耀,这就是所说的良臣。【龙逄、比干犯颜直谏,身死国亡,这就是所说的忠臣。】”太宗听后十分高兴,赐给绢五百匹。
===============================================
总有些蠢人以为忠臣良臣说是魏征自己没事儿在给自己开脱,实际上这明明是一次危机应对中的巧妙暗讽+要挟,李二当时还傻到没听出他话中话。
“君臣协心”,不用争执的,才是良臣,“犯颜直谏”,这不是魏征一直在李二这里的状况吗?他摆明了告诉李二,这并不是我想要的状况,是你三观就是跟我不合,我只好这样。以及,你要是敢把我杀了,你就等于是纣王一样的暴君,我身死,你国也得亡。。。。。。


1楼2015-03-05 14:28回复
    不可能完事拥护,但是我不反对你。对我心里反对的,我不骗你。


    2楼2016-02-11 11:26
    回复
      康熙帝:人臣进言固当直切无隐,人君纳谏尤当虚怀悦从,若勉听其言后复厌弃其人,则人怀顾忌不敢尽言矣。每阅唐李世民、魏徵之事,叹君臣遇合之际,千古为难,魏徵对李世民之言‘臣愿为良臣,毋为忠臣’,尝思忠良原无二理,唯在仁君善处之,以成其始终耳。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10-28 20:04
      回复
        说白了,今天你听见老子这番话,我们俩就是君臣同心的明君良臣。你杀了老子,老子还能得个忠臣美名。而你就要背上昏君骂名。关键在你的选择。大不了豁出一条命,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老子反正不吃亏。想想吧是不是你的名声重重要。这莫须有罪名(找茬)即使被称为圣君李世民有时候也喜欢用。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7-10-28 20:25
        回复
          直谏这招是非常大胆的招数,即使是李世民嫡系都不敢这么说。这也是魏征高明的地方,身为贰臣要想生存,唯唯诺诺或许苟安一时,最终被弃置遗忘,但是皇帝万一以后一根筋不搭对,想清算,还是逃不了的。那么不如置之死地而后生,先把身家性命全压上,看见哪里不对直说,靠个理字活命,兵行险招,这里面有巨大风险,是场豪赌。有几次李世民真的要魏征人头落地,但他很幸运,因为李世民旁边有个长孙皇后。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7-10-28 21:08
          回复
            俱进俱退,土滨有界,此为良臣


            6楼2018-07-13 15: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