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 有 竞 争 哪 有 进 步
——观Intel Museum有感
仅仅是一块不过一个指甲盖的小晶片,却能在两分钟内算出104万位以上的π值,或是流畅的播放各种影片,也能煊染出动画师们用手工可能要花上几个月的视频……,小小的一颗晶片,却用0和1做出了无数神奇的功能。在摩尔定律的魔咒下,各个公司、研究部门都不断在晶片中植入更多的晶体管,实现更多的功能和更强的运算能力。但是,让这些电子产品能够一直不断更新换代的原动力是什么呢?
是竞争。
当最早的计算机ENIAC诞生时,几年间都没有太大变化。为什么?因为没有竞争,加上需求小,所以不进步也没关系。同样,在Pentium刚诞生时,英特尔公司更是“打遍天下无敌手。” 甚至从Pentium Pro一直到Pentium Ⅲ都是使用了同样的P6架构,沿用了7年!其间晶体管数从100万增加3000万,主频由166MHZ增加到1.4GHZ,但是早期Pentium Ⅲ的主频却只有500MHZ,而增加到1.4GHZ只用了2年的时间,这是为什么?
因为此时开始有了竞争!另外一家公司AMD凭借着K7系列处理器的强大性能,无论是Athlon处理器的运算速度,还是Duron的低价,再加上出色的性价比(毕竟不像英特尔那样大做广告),从高、中、低端三个方面发起全面挑战。沉睡的巨人方才醒来,可是要再研发新一代产品已来不及,匆忙之中只好用提高主频的方式和AMD相抗衡。谁知,效率高于P3的K7处理器竟然在主频上也超过对手!先是抢先在千禧年6月跨过1G大关,随后冲到1.4G,换了产品名称后又冲到1.8G!而Pentium Ⅲ处理器勉强达到1G便再回天无力,无法再继续提高主频,即使后来更新了制造工艺也只达到1.4G。短短的两年时间,CPU的性能却飞速地提高,这不正是由于竞争的原故吗?
——观Intel Museum有感
仅仅是一块不过一个指甲盖的小晶片,却能在两分钟内算出104万位以上的π值,或是流畅的播放各种影片,也能煊染出动画师们用手工可能要花上几个月的视频……,小小的一颗晶片,却用0和1做出了无数神奇的功能。在摩尔定律的魔咒下,各个公司、研究部门都不断在晶片中植入更多的晶体管,实现更多的功能和更强的运算能力。但是,让这些电子产品能够一直不断更新换代的原动力是什么呢?
是竞争。
当最早的计算机ENIAC诞生时,几年间都没有太大变化。为什么?因为没有竞争,加上需求小,所以不进步也没关系。同样,在Pentium刚诞生时,英特尔公司更是“打遍天下无敌手。” 甚至从Pentium Pro一直到Pentium Ⅲ都是使用了同样的P6架构,沿用了7年!其间晶体管数从100万增加3000万,主频由166MHZ增加到1.4GHZ,但是早期Pentium Ⅲ的主频却只有500MHZ,而增加到1.4GHZ只用了2年的时间,这是为什么?
因为此时开始有了竞争!另外一家公司AMD凭借着K7系列处理器的强大性能,无论是Athlon处理器的运算速度,还是Duron的低价,再加上出色的性价比(毕竟不像英特尔那样大做广告),从高、中、低端三个方面发起全面挑战。沉睡的巨人方才醒来,可是要再研发新一代产品已来不及,匆忙之中只好用提高主频的方式和AMD相抗衡。谁知,效率高于P3的K7处理器竟然在主频上也超过对手!先是抢先在千禧年6月跨过1G大关,随后冲到1.4G,换了产品名称后又冲到1.8G!而Pentium Ⅲ处理器勉强达到1G便再回天无力,无法再继续提高主频,即使后来更新了制造工艺也只达到1.4G。短短的两年时间,CPU的性能却飞速地提高,这不正是由于竞争的原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