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采用先压制成正面与背面两块钱面,然后粘合成为整体的伪钱,若与真钱比,除存在上述两个差别外,还存在钱体增厚、声音嘶哑、钱体边道上留下粘合缝的痕迹。
用真钱改刻、挖补、镶嵌的方孔伪钱,除前面所述存在文字书体上的差异外,还留下改刻刀痕,镶嵌的文字与钱体接合处存在粘和痕迹和镶嵌缝.用两枚普通真钱将背磨平粘合成的合背钱存在钱体增厚,在边道上留下一条粘合缝。
(现在在一些钱币市场或地摊上,经常可以见到一些浇铸的合背或合面铜钱。以前在工作中也碰到有人拿着一、二枚合背钱来问真假。这些钱基本上有一个比较常见的特点,就是比较厚,一看就可知是新近制作的假钱。但是一些早期(民国或民国以前)制作的合背钱,无论厚薄方面,还是文字、形状等方面,都很难确定真假,当然本人功力尚浅,也是一个原因。以前造假,往往选择比较珍贵的古币;但现在一些非常普通的古钱也出现造假的现象,比如象清代的雍正、宣统(小)等。这些假钱单个往往不太好辨别,但是几十枚在一起,鉴定还是比较容易的。一般前者以生坑为主,钱体较厚,几十枚象“同胞兄弟”--基本上一个样子。而后者基本上是熟坑,加工较粗,铸造不精,几百枚的话,只能分成三、四种样式。另外,普通钱币从大小上来鉴定是比较难的,特别是北宋和清代的。因为这些钱币在铸造时,因铸造地区不同或同一种钱前后分几批铸造,所以钱币也是有大小的;并且如果按照书上的图谱对比,一般钱比书上所登的拓片要略微大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