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古币吧 关注:499贴子:2,512

浅谈古钱币的鉴定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枚拿到手以后,第一个问题就是钱币的真伪问题。现在各种介绍鉴定钱币的书籍很多,多谈的是从作伪的方法与对策,但有许多鉴定方法随着作伪工艺的改进已没有太大的意义或失去作用。
首先是声音辨别法,古钱币年代越久远,其内所含的锡、铅等杂质流失越多,声音听起来也就越沉闷。相反,年代越近的,声音听起来越清脆。


IP属地:山东1楼2015-03-31 20:18回复
    其次是观察铜色法,一般古币的材质有青铜、红铜、黄铜、白铜等之分,青铜币易断裂,黄铜币不易断裂磨损,白铜多为样币用材。明代以前钱币大多由青铜铸成,没有黄铜币,如果发现明代以前的黄铜钱币,要多加小心。


    IP属地:山东2楼2015-03-31 20:18
    回复
      第三是沸水烧煮法,古币上往往附着红绿锈或传世的黑色锈,真钱锈是过长时间自然氧化而形成的,附着力比较强。而伪造的假锈经沸水烧煮容易脱落。


      IP属地:山东3楼2015-03-31 20:19
      回复
        第四是钢针测试法,古钱币的锈比较坚硬,把缝衣服用的钢针尖向下竖直下压,放手后,钢针会立刻倒下。伪品的锈往往是真锈加入粘合剂之类的东西涂抹而成,有一定的弹性,钢针就不易倒下。


        IP属地:山东4楼2015-03-31 20:19
        回复
          风格断定法。每个朝代铸造钱币都有自己的风格,可以根据这个特点来鉴别古钱币是否属于伪造币。还有一种比较版别法,早期古钱币都是由手工铸造的,即使用来铸钱的母钱也是由手工雕刻而成的,所以各枚钱币之间多少会有一些差别。如果发现一批钱币,它们的版别一模一样,甚至局部的缺陷也丝毫不差,就应该怀疑有作伪的可能了。


          IP属地:山东5楼2015-03-31 20:19
          回复
            也有一些钱不能肯定在历史上是否曾有过,但目前能见到的,经专家鉴定都是伪钱。如晋代的“永和五铢”、“太元货泉”,五代的“清泰”、“大有”,宋代的“皇佑”、“德佑”、“景炎”、“靖康通宝(元宝)”楷书体、“庆元通宝”五十料大钱,辽之“应历重宝”、“乾亨元宝”、“承安宝货”(方孔钱),西夏之“天授”,明代的“建文”、“洪熙”、“景泰”、“正统”、“天顺”、“成化”,清耿精忠的“裕民通宝”背一两大钱,广西大成国的“平靖胜宝”当千大钱,“太平天国”背“祷天军”大钱等。
            凡被鉴定的钱币不符合真钱形制特征者,就值得怀疑了。


            IP属地:山东7楼2015-03-31 20:21
            回复
              有些作伪者,将普通真钱没有背记、背文的,只挖补、镶嵌、改刻,增添其背记、背文,其面文一字不动。如果从面文看,确实是真的,但从背记、背文看,显得正面文字与背面文字的书体不协调。古钱币正面文字与背面文字原来都是一人手书,一气呵成,包括清代钱币的背满文、汉文在内,这种正背两面文字的同书体、同笔风、汉文与满文同笔风的特征,叫作钱文书法的“对称性”。有人常伪造一些洪武、大中钱币,面文不动,只改动背字,以售高价。伪造一些咸丰大钱,面文不动,只改动背满文局,或将当百改成当五百、当千等等。这类伪钱,通过“对称性”特征来观察,不难识别其真伪。
              (通过文字书法,特别是依靠图谱、拓照上的文字书法来辨别古钱的真伪,这是比较难的。除了张光明先生以上所说的道理和方法外,在《古钱的鉴定和保养》中也有一些说法:“钱币鉴定还要有一定的书法修养。书画鉴定家能以书法的时代风格来断代辨伪,鉴定钱币也同样如此。因为钱文也代表了一代书风,如瘦金体的钱文不会出现在徽宗之前,六朝的钱文不会出现于明、清,明、清人的书风也不会在唐、宋钱文上出现。一般来讲,伪钱的文字不及真者;但真钱文字也有较生拙的,如通行泉货、永隆通宝等,伪造的这类古钱文字常比真的更为端正。有书法艺术修养的人,容易识别钱文的书体与时代是否相符,又善于分清文字的好、恶、肥、瘦、生拙与圆熟、自然与模仿、一手所书与拼凑而成等微小差别,而真伪即在其中了。”本人虽说看过一些有关书法的书籍,但这方面知识还是很浅显,所以刚开始想从书法上来鉴别古钱而碰到困难的古钱爱好者,也没有必要丧失信心。附上几枚古钱的图片,说明文字书法辨伪的难度。1、宋宣和元宝:右真左伪。但本人实在是无法说明能从书法上来辨别这两枚钱币真伪。2、辽统和元宝:右真左伪。因为统和元宝的版别比较少,确定了真钱的样式,那么书法上差异比较大的那枚,假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3、明大中通宝背十桂,到目前为止,好像还没有这种真钱发现。从书法上可以发现,正面的文字和背面的文字是“不对称”的。正面从书法上说没有什么问题,但背面“十桂”两字除了“不对称”外,和真钱大中通宝背“桂十”比较(见《历代古钱图说》一百五十五页正面,马批注本一八九二号),也是差异很大的,据此可以确定是假钱。)


              IP属地:山东9楼2015-03-31 20:22
              回复
                (6)用打制、冷冲压的方法伪造刀、布,是选用塑性好,易变形的铜材作成片状坯块,放进事先按真钱仿刻的钢模内,再用力锤打,通过机械压力使其成形。这类伪钱与真钱比,有以下差别:首先是伪钱钱体质软,用力轻折,容易变形,真钱反之;其次是伪钱钱体的面文与线条微曲、粗、浅,真钱面文与线条是直、细、深,尤其是体现在收笔的尖端处,真钱尖细带锋芒,伪钱粗、钝,这是由于仿刻钢模时难以达到真钱文字、线条流畅自然的水平,以及压制成形时其压力难以控制到适当的力度所致。


                IP属地:山东11楼2015-03-31 20:23
                回复
                  如果是采用先压制成正面与背面两块钱面,然后粘合成为整体的伪钱,若与真钱比,除存在上述两个差别外,还存在钱体增厚、声音嘶哑、钱体边道上留下粘合缝的痕迹。
                  用真钱改刻、挖补、镶嵌的方孔伪钱,除前面所述存在文字书体上的差异外,还留下改刻刀痕,镶嵌的文字与钱体接合处存在粘和痕迹和镶嵌缝.用两枚普通真钱将背磨平粘合成的合背钱存在钱体增厚,在边道上留下一条粘合缝。
                  (现在在一些钱币市场或地摊上,经常可以见到一些浇铸的合背或合面铜钱。以前在工作中也碰到有人拿着一、二枚合背钱来问真假。这些钱基本上有一个比较常见的特点,就是比较厚,一看就可知是新近制作的假钱。但是一些早期(民国或民国以前)制作的合背钱,无论厚薄方面,还是文字、形状等方面,都很难确定真假,当然本人功力尚浅,也是一个原因。以前造假,往往选择比较珍贵的古币;但现在一些非常普通的古钱也出现造假的现象,比如象清代的雍正、宣统(小)等。这些假钱单个往往不太好辨别,但是几十枚在一起,鉴定还是比较容易的。一般前者以生坑为主,钱体较厚,几十枚象“同胞兄弟”--基本上一个样子。而后者基本上是熟坑,加工较粗,铸造不精,几百枚的话,只能分成三、四种样式。另外,普通钱币从大小上来鉴定是比较难的,特别是北宋和清代的。因为这些钱币在铸造时,因铸造地区不同或同一种钱前后分几批铸造,所以钱币也是有大小的;并且如果按照书上的图谱对比,一般钱比书上所登的拓片要略微大些。)


                  IP属地:山东12楼2015-03-31 20:23
                  回复
                    包衣、锈色辨伪
                    历代古钱币流传至今,已年代久远,最长的已达数千年之众.绝大多数是从地下或江河底层陆续挖掘和打捞上来的,必然会不同程度的产生腐蚀,表面生成各种不同颜色的锈层,为古钱币披上一层五彩缤纷的包衣,自然地为钱币实物增添古色和美感。
                    制作伪饯的人,将伪钱形体作好后,必须人为地将伪钱表面装饰伪锈和人造锈,才能达到以假乱真的骗人目的。因此,如何辨别自然真锈与人工伪造的假锈和人造锈,成为钱币辨伪的一个重要环节。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了解铜在自然界常见的化合物及其生成的化学反应:
                    (1)Cuo(氧化铜):棕黑色、稳定。其反应式:(略,主要是电脑上无法将这段包含化学反应的全部文字和化学符号表达出来;这段文字是表达化学反应的条件和结果,结论下面有。)
                    (通过这些化学反应的例子,可以看出:)
                    古铜钱的自然锈,一般是在自然界的常温下,与自然界地下土壤、水质中、空气中含有的物质产生自然反应。真的自然锈一般处于稳定状态,主要是碱式碳酸铜(绿色)、铜铵络盐(蓝色)、氧化铜(棕黑色)、还原铜(紫红色)等。其他锈只能在特殊情况下产生。
                    当我们掌握以上古钱币的自然锈的基本知识后,再进行真锈与伪锈的鉴别:
                    (1)传世品包衣的鉴别:
                    传世品是指经历年代不久、未入土的传世无锈古钱币,以及出土后长期传世,表面自然锈已被自然摸光的无锈古钱币。相当数量的伪钱常以这种面目出现,因为无需作伪锈,比较省事。市场上常见的这类伪钱以咸丰大钱,(明)天启通宝大钱、永历通宝、永昌通宝、利用通宝、昭武通宝、太平天国钱较多。因这类钱经历年代不久,确实存在一些未入土的传世无锈钱币。
                    对这类钱币的辩伪,需要仔细观察其包衣。这种包衣是钱币长期暴露在空气中、久经人手触摸,人手的汗渍、油污和其它一些复杂的有机物质粘结、化合、浸透钱体缝隙和细孔,结成一层极薄的蝉衣包膜。用放大镜观察这类真钱的光洁部位,虽然无锈,而且光滑,亮晶晶的,但其颜色比新铜质的原色暗淡,略带淡黑、淡灰,有淡黑色的斑点、斑纹、斑块。其伤痕、细缝、钱肉字缝间内凹部位,有一层淡黑色的沉积物,薄而坚,用钢针拨不动,不结壳,不脱落。


                    IP属地:山东13楼2015-03-31 20:24
                    回复
                      伪钱成形后通过打磨抛光,用污水浸泡,用油墨、腊墨、油漆、煤焦油涂抹,填充其钱肉等内凹部位,其颜色较鲜,填充物厚而软,用钢针挑拨,会暴露出新铸的钱体来。而凸出的平面用细布擦,显得光亮异常,与铜质原色一样光耀夺目,给人一种新的、生的感觉。若用钢针挑出一点(不损坏原钱)填充物放近灯火处烧时,如燃油脂一样,有油腊气味,有爆发火光,熔解的现象。(传世品的包衣,通常人们叫做“包浆”。真钱的包浆虽然很薄,但放在水中煮洗不会脱落。用上述方法伪造的古钱,如用水冲洗,一般会消失。在秦晴等人所著《文物鉴定与辨伪实用手册》中还提到:“还有一种是将钱币放入煤堆等黑色素集中的地方,时间久了,也会在钱体表面形成一层黑色薄衣,打光之后宛如包浆一般,对此应特别加以注意。包浆中比较常见的是呈黑褐色的传世古色,又称“黑漆古”。传世古色伪造的方法常常见到的有两种:一是将伪钱用火煅烧,取出后使之冷却,钱的表面便产生黑色,再放在衣袋里,经过一年半载,色泽光润,与真钱相似;或待用火煅烤冷却之后,用布沾上油脂在钱体上搓擦。这种方法偶有带红锈的。二是将伪钱用盐酸或硫酸浸一、二日,取出便现黑色,用前种方法加工,色泽与真的传世古色相同。对于这种带有传世古色的伪钱除了采用识别真假包浆方法外,还应根据文字、形制和制作等加以仔细辨认。”我还听说建国前,有人把造好的假钱,放在烟尘里。经过二、三年的烟熏,时间使它褪去火气味,烟熏使它变黑,再用布条子慢慢拉磨二三个月,上些须腊,就很难从包浆上看出问题来了。要想辨出真伪,只能依靠其他方法。其实辨别古钱的真伪,本来就是要从好几个方面来综合判断,采用的是“一票否决制”。只要某个方面有问题,就只能认为是假钱。假如“某个方面的问题”,一些专家存在较大分歧,那就存疑。如果大多数专家认为所谓的“问题”不是问题,一般是有保留的认作真钱。)


                      IP属地:山东14楼2015-03-31 20:24
                      回复
                        (2)自然锈与有机涂料的鉴别。
                        一些伪钱成形后,常用有机涂料来装饰伪锈,如用烟煤、稻草的烟来熏黑装成黑色自然锈;用调好色的磁漆来镀成绿、蓝、红色锈;用真锈粉未或颜料调和胶水或松香、清漆、有机玻璃溶液来涂抹钱体装饰伪锈等等.用以上方法装饰的伪锈,粗略看来。有些逼真。但上述涂料是有机化学物质,真钱上的自然锈是无机物,是盐碱类化合物,彼此有根本区别,这样为我们进行鉴别提供了方便:
                        a、用钢针挑下一块锈来(不损坏原物),放近灯火燃烧,假锈产生异味(如油脂味、塑料味等)爆发火光、鼓泡、稀释溶解等现象,燃烧后变成白色、灰色、黑色的灰末;真锈无味、只发红,不爆发火光、不发生鼓泡、稀释溶解等现象,烧后变成黑色的硬块或硬粒。
                        b、用钢针挑拨锈块,真锈质地硬、脆,脱落成粉碎块状或粒状,锈下钱体成腐蚀状,真锈与钱体结合紧密,一般不自然脱落,没有脱皮现象.假锈完全是护盖在钱体表面的一层涂料,是一层薄皮,与钱体结合不甚紧密,有结壳,自然脱落锈皮的现象。用钢针挑拨,带粉状或带薄皮状脱落,质地松软,锈下钱体是平滑未锈的新钱体,没有腐蚀状。
                        c、用钢针刺锈块,或用指甲用力扣压锈块,也有人用门牙咬锈块(此法不卫生,不宜采用),真锈坚硬,只破碎,不产生印记,假锈软而韧,不破碎,只产生印记,或者轻轻拨动就成粉状掉下来,不坚硬,像拨动粉墙表层一样容易。
                        d、用放大镜观察,真锈是自然结晶状,在薄锈处,呈现一片不规划,大小不一,厚薄不一,互相边沿渗透,凸出钱体表面的锈块。假锈比较均匀,没有上述现象,如果是手工涂抹上去的,锈面还留下直纹涂抹痕迹,或粘上毛刹纤维丝、包上涂料沉积杂物块粒。
                        e、用有机涂料伪造的假锈,除磁漆外,均无光泽,是死色。真锈具有光泽。黑色真锈是呈淡黑色、浅黑色;假锈呈深黑色、浓黑色,给人一种“生”和“新”的直观感觉.紫红色的真锈是合金铜析出杂质.还原成纯铜的颜色,没有结晶状,所以产生在钱体表面的里层,不是突出于钱体表面的外层锈,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区别。
                        f、一般钱币产生的自然锈,呈单色锈的情况是少数。较常见的锈色有黑、绿、灰、蓝、褐、紫红等等。以上这些锈色很少形成单一种颜色,往往杂色相间。以一种或两种色为主体锈,在局部、边沿、轮廓、字缝之间杂以其他的锈色,这是自然形成的。其成因较复杂。由于杂色锈难以伪造,往往伪钱是以单色锈出现的情况较多,所以凡生成杂色锈的钱币比生成单色锈的钱币要可靠些.目前作伪者巳掌握到收藏者的这种心理,一般伪造高档钱的伪锈时,也出现杂色相间的假锈,更有逼真感。
                        如何鉴别杂色锈的真伪,必须从杂色锈的形成来分析。古钱币埋藏于土壤中,沉积在泥砂中,钱体局部所处的位置有所不同,有的部位被裸露,有的部位被掩盖,有的部位接触水土杂质,有的部位不直接接触水土杂质,有的部位潮湿,有的部位干燥等等。以上各种不同的情况促使古钱币的各个局部不是均匀的发生化学反应,而有先后快慢的区别。或者各部位发生不同的化学反应;因而使古钱币自然形成杂色相间的自然锈。它的特征是呈浸润参透状、不规则、深淡程度不一、各色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线,很自然.伪造的杂色锈,首先作成单色主体锈,然后在单色锈的面上再涂抹一种别的锈色。用放大镜观察,主体一次锈与二次杂色锈有层次性,二次锈护盖在主体锈之上。色锈之间有明显的分界线,各色浓淡一致。另一种制作杂色锈的方法是在主体锈涂料未涂抹之前加入另一种色料,不调和均匀,一次涂抹在钱体上,形成杂色相间的假象。但仍用上述五种方法可以鉴别出来。
                        g、将伪钱用水浸泡,尤其是沸水煮,假锈就会溶解脱落,真锈不会溶解,依然如故。(用此法鉴定必须征得对方同意,以免双方发生纠纷)。


                        IP属地:山东15楼2015-03-31 20:24
                        回复
                          分析锈蚀程度与锈蚀过程。
                          一些伪钱不是采用有机涂料来制造伪锈,而是利用人工化学方法,将成形的伪钱放入酸、碱、盐溶液中浸泡处理,使其生成各种颜色的人工真锈。相对自然真锈而言,因为它是人工伪造,也属假锈之列。人工真锈与自然真锈的区别主要是形成锈的时间长短不同,生成的环境条件不同。只能从钱体的锈蚀程度、锈的老化程度、锈的形成过程等方面来分析判断。
                          古钱币的真锈(自然锈),是在自然界漫长复杂的自然条件下,经过多次,反复与自然界的微量化学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逐步生成的,有的时间是长达数千年之久。一般自然锈对钱体腐蚀较深,锈块较厚较硬,已经老化稳定,结晶紧密,粒质细微,锈已深入钱体。俗称“入骨锈”。有的钱币差不多全部锈透,不存铜质,整个钱体就是一块铜锈。所以,凡属锈蚀严重的钱币,具有硬、脆、不传声、钱体减轻的特征。
                          假钱(人工锈)都是在短时间内,用化学**强行处理,其锈蚀程度较浅薄,轻浮松散,不硬不脆,有的形成粉状,用手或用布用力擦可以去掉,俗称“表皮锈”。钱币收藏研究者,平时应注意对普通钱币真钱、真锈的观察,分历史时代按不同锈色、锈型选留样品,排列在集币册上。有条件的也可搜集假钱、假锈作样品。为鉴别、分析对比提供依据。
                          以下介绍几种具体的分析方法:
                          a、鉴别锈质是否稳定。
                          观察钱体的锈是否有自然脱落现象,如脱落锈皮、锈粉,用手指用力擦锈面是否脱落,凡脱落的是人工锈,未老化。
                          b、干燥与湿润锈。
                          一般自然锈是干燥的,没有湿润感。有的伪锈用盐水泡浸,生成氯化铜,但盐卤残存在字缝间未经冲洗干净,这些盐卤残质一遇潮湿的空气,常常吸水回潮,总是干不了,带有一种湿润感,如用舌头一点,就带药味,这就肯定是假钱、假锈了。
                          c、形成块状、粒状硬而脆的绿色锈,用放大镜观察呈结晶状,形成不规划、大小不一、凸出钱体的结晶体,有时锈面分成多层次。这类钱币,俗称“生坑”,短时间内难以形成,难以作伪,比较可靠。
                          d、真钱往往被埋入土壤、河床中被泥砂护盖,钱体与泥砂粘在一起、锈结在一起,十分牢靠。往往锈质包住砂粒、砂块,把砂粒、砂块也染成同色锈。人工锈难以形成这种状况。所以,凡带有“夹砂锈”的钱币,比较可靠,初集币者往往把“夹砂锈”清除,其实没有必要。
                          e、杂色相间的真锈,上面已经提到,是在复杂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一般伪造人工锈,往往用一种化学**一次浸泡处理,只能形成单色人工锈,在技术上难以控制生成杂色相间的锈色。所以,凡非涂抹所为的杂色真锈,比较可靠。有的钱币互相锈结在一起,将其拨开,两面锈色不同。有的在两枚钱的互相粘连处生成另一种锈色,往往把甲钱币内外廓印记在乙钱币上,以另一种颜色显示出来。这类钱币应坚信不疑是真钱。
                          f、将带锈的钱币,用手或细布用力擦锈面时,发现锈薄浅的值得怀疑.这类伪钱往往在两面边道角上就已暴露出光亮的钱体材质原色来。因其锈层太薄,用钢针无处可拨动,一刺就现原钱材质。说明其锈形成时间太短,属伪钱伪锈。
                          g、凡属真钱或伪钱,都存在铸造缺陷,如凸起的冲砂、落砂疤痕,内凹的缝隙,毛边毛刺未经消除的痕迹。真锈形成时间长,锈蚀程度严重,一般在这些疤痕尖锐细薄部分已经锈透,用钢针撼动时,就会脱落,不存在铜质;假钱假锈的上述部位一般拨不动,如果用力拨动,就弯曲变形,现出铜质铜色,没有锈透。这种方法不损坏原钱,可以鉴别深锈与浅锈、新锈与老锈。


                          IP属地:山东16楼2015-03-31 20:24
                          回复
                            (4)局部护盖锈的鉴别。
                            凡通过改刻、挖补、镶嵌手段制作的伪钱,钱体本身是真钱、真锈,从整体看,比较自然,无可怀疑。但改刻、挖补、镶嵌的部位必然留下作伪的加工痕迹,如刀痕、磨痕、镶缝、新配的镶嵌文字、图案等等。以上痕迹如果不加掩盖,便一眼看出破绽。一般作伪手法是将有机涂料,调好与钱体真锈同一颜色,或将与钱体真锈同色的锈粉末调上粘合剂加以涂抹灭迹,或在粘合剂上撤上锈灰。由于它的部位不显眼。在钱的整体只占细小的部位,往往容易忽视。
                            因此,根据作伪规律,凡遇到一些较珍贵的钱,因背记、面文一字之差,或传形、通宝与元宝之差,以及五五、铢铢、货货、泉泉、三铢、点建等类钱币,就要仔细观察是否改刻、挖补、镶嵌,对其可能作伪的关键部位:如背记、文字、图案、笔划用放大镜在光线明亮处细看,如有怀疑,再用上面已介绍的“自然锈与有机涂料的鉴别”、“分析锈蚀程度与锈蚀过程”的鉴别方法,就可以鉴别护盖锈是真锈还是假锈。一般情况下其护盖锈主要是起护盖作用,只要用钢针拨开护盖锈,就暴露其作伪的刀痕、磨痕、粘合缝,就可以肯定为假钱,也不必作其他的实验了。但为了不损坏原物,直接观察也可以判定其真假。主要观察:护盖锈与整体锈颜色、结晶状是否协调一致,不协调的是伪锈;护盖锈与整体锈结合处是否形成整体自然状,如果有分界线,锈的深浅厚薄不一,钱体是结晶锈,护盖部位是粉状锈,锈质松软,锈色存在差别,就值得怀疑。结合“文字书法”鉴别,就可以肯定是真钱还是假钱。


                            IP属地:山东17楼2015-03-31 20:24
                            回复
                              (5)锈泥的鉴别。
                              出土的真钱,往往钱体,尤其是内陷处,带有自然的泥土、杂质,形成钱体的锈泥,它是出土的重要标志之一。伪钱制作者除将伪钱作成伪锈进行伪装外,还要将伪钱放入土中埋藏一个短时间,经雨水浸润,或在上面浇水浸润,使泥土自然地粘满钱体,取出后加以冲洗,把凸出部位的泥洗掉,露出钱体轮廓和文字、图案、背记来,使内凹部位,如钱肉、字缝间保留一层泥土。或将伪钱放入混浊的泥浆水中,使钱体字缝间、转角处、疤痕处沉积一层泥灰,取出后晾干用细布擦去轮廓、文字图案凸出平面的泥灰。这样处理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使伪钱具有刚出土的标志,有出土锈泥在;二是对伪钱打磨不到的内陷部位呈现的“新”和“生”,或对改刻、挖补、镶嵌的作伪痕迹用泥灰来掩盖,而且将护盖伪锈与钱体真锈二者之间的锈色差别调和起来,护盖其分界线、结晶状差异,深浅厚薄差异,使人更难看出其作伪痕迹,使伪钱更加逼真。
                              对锈泥的鉴别方法并不难:
                              a、用竹签或火柴梗刮去局部锈泥,就暴露出钱体的真面目,再采用“局部护盖锈的鉴别”方法进行观察。
                              b、观察锈泥是松散轻浮积在锈面上的,还是与锈面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真钱的锈泥往往与钱体同时生锈,锈与泥互相粘结,锈色将锈泥染成同色。我们常见出土古钱币满身粘上的锈灰,实际上就是比较老的、时间长的染上锈色的锈泥灰。有时出土古钱币身上剥落的泥块,也是带锈色的。这类锈泥可以称“老锈泥”;还有一种锈泥,上面呈泥的本色,但底灰与锈面结合,与钱体锈面粘合得较紧密,锈结在一起,底层泥质也染成锈色,可以称为“中老锈泥”;另一种锈泥与钱体钱面未锈结在一起,锈泥未染上锈色,只是沉积在钱体上,泥与锈面是分离的,这叫“新锈泥”。新锈泥只要用竹签或火柴梗拨动就全部脱落。这是古钱币已生成老锈,已稳定后,暴露于地表,受泥水浸透沉积上去的,或在古钱币出土过程中被泥水浸泡沉积上去的。作伪者因时间短,无法伪造“老锈泥”与“中老锈泥”,只能伪造沉积的“新锈泥”。所以,凡属古钱币带有“老锈泥”与“中老锈泥”的,比较可靠。新的沉积锈泥本身不能说明钱币的真伪,真钱与假钱都有。主要是看剥去沉积锈泥后钱体锈面是真还是假;真钱钱体锈面是真自然锈,假钱钱体锈面是假锈或无锈。
                              但也有另一种现象需要提醒一下,有些新铸造出来的伪钱,其型砂灰未经清除干净,就进行人工化学处理作假锈,在字缝间、凹陷部位残存经过化学**处理的型砂灰。其特征是:这种型砂灰在浇注时已经高温金属液体灼伤,又经过化学**烧伤,呈红黄色(砖瓦色),或红黑色,与自然泥土、泥灰的色气不同。假钱由于型砂灰起到掩盖的作用,剥掉以后,钱体就暴露出新翻铸的钱体来。它与沉积的新锈泥一样,与钱体没有锈结在一起,容易分离脱落,也没有染上锈色。凡钱币字缝间保留新型砂灰的,或者保留有被化学**烧伤的型砂灰的,那是伪钱的标志。


                              IP属地:山东18楼2015-03-31 20: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