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吧 关注:92,532贴子:1,148,858

【论道】翻好这两句便是总道长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省为刍狗


IP属地:上海来自手机贴吧1楼2015-06-09 18:40回复
    没人敢414


    IP属地:上海来自手机贴吧2楼2015-06-09 20:26
    回复
      我是总道长,其他的都是刍狗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5-06-09 20:49
      收起回复
        这实际上是个设问句,意思是: 如果天地没有仁爱的品质,就会把祂所生的所有有形众生都当成草芥一样轻视;如果圣人(有德有修行的人类领导者)没有仁爱的心胸就会把祂要教化引导的百姓当成草芥一样轻视践踏。
        以此为基础,就可以读通后文的意思。但大多数人都把这句话理解成肯定句,然后就有了几千年的公案解不清,然后就有了很多要追求宇宙正道的人心冷~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5-06-09 20:58
        收起回复
          天地是什么万物是什么圣人是谁百省是谁


          IP属地:上海来自手机贴吧5楼2015-06-09 21:29
          回复
            天地不显示仁慈,平等地看待万物如刍狗一样;圣人不彰显仁爱,公平地对待众生如刍狗无二。不仁是博仁,天地的仁,广及万物,因而于万物不显示仁慈;圣人的仁,博及众生,因而于众生不彰显仁爱。于万物有仁而于万物不仁。


            IP属地:四川来自手机贴吧6楼2015-06-09 21:54
            收起回复
              天地(道)给万物设了个阴阳的准绳也可以说善恶的准绳,善生恶死,天地不强加干预万物,让万物以善恶的标准自己选择生死去留,懂得大道的圣人会效法天地不会干预每个人的选择权,让每个人都按照这个天地准绳自行选择自己的命运,这不是天地不仁义,而是平等对待万物,命是自己的,也并不是改变不了,人必须自修,谁都帮不了自己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5-06-09 22:16
              收起回复
                天地没有感情,对世间万事一视同仁。圣人没有私情,对天下百姓一视同仁。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5-06-11 21:58
                收起回复
                  天地不仁慈,圣人不仁慈,万物和百姓都只是他们的过客,生老病死,却又生生不息的供养天地


                  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15-06-12 14:12
                  收起回复
                    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为天地不仁。


                    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15-06-12 15:01
                    回复
                      天地至善 不忍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存德 不忍以百姓为刍狗
                      放不下名利 不知人间真情
                      看不破生死 不知天地至善
                      布衣俗夫 无学无问 就只知道家和万事兴
                      可不懂道家阴阳强夺天机之术 亦不知释之无私 更不懂得儒家百家之理
                      嗯 老子老先生的 合光同尘 倒是不错 庄子老先生的梦里梦外也是不错 反正就是家和万事兴
                      大家小家都是家 家家都会有本难念的经 相互理解理解 尊重尊重 相互给予 礼尚往来 就这么简单


                      12楼2015-06-12 15:15
                      回复
                        天地不“仁”视万物为邹狗。
                        重点在于这个仁字。
                        什么是仁?简单的说是人与人的互动往来,也可以理解为人际关系与人的社会性。
                        而天地不会与你称兄道弟,在天地面前一切都是平等的永远不会偏向那一方。
                        ——
                        “声”人不仁视百姓为邹狗。
                        圣(声)(请双意结合理解)这个自代表着向大众传输知识与社会标准的声音的发声者。可以理解为社会话语权。
                        因此圣人也应当向天地一样将一碗水端平,不偏袒任何一方。
                        现实中的典型列子,美国作为国际话语权的掌控者,却总是双重标准,于是他的话语权每次都像是在讲笑话。
                        在回想一下当年那个说一不二肯批评盟友的美国,现在的美国也只能靠武力会经济手段来维护自我的话语权。于是无论是经济还是武力都会大幅度消耗国力,于是霸主变成了穷鬼,于是恶性循环。
                        而道德经要求有话语权的声者不可在主观上偏袒任何一方,而是与天下共“仁”。
                        在另一章当中老子也说:既吾无身唔有何患。
                        如果是真正的佛家大智慧这就可以借助因果和轮回理论演化出无论声人偏袒那一方都必然会在社会当中形成反作用力,也就是负面效果。
                        当然道家能看见无形的道友也可以通过无形正反双向构架术构架出同样的结果。
                        ——
                        视万物为邹狗等同与视天下的一切为大。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5-06-12 16:02
                        收起回复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不生仁爱之心,将万物当成草狗一般;圣人不生仁爱之心,将百姓当成草狗一般。
                          这一句还有一种讲法:如果天地没有仁爱,就会将万物当成草狗;如果圣人没有仁爱,就会将百姓当成草狗。
                          刍狗,古人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祭祀完以后随便丢弃。本句中指毫无价值的东西。
                          天地和圣人到底有没有仁爱之心,这个里头有大文章。
                          首先,我们站在凡夫的角度来分析。假设天地没有仁爱之心,不生万物,生命将怎样存活?或者尽生有害物质,众生又将怎么度日?再或者乱生乱造,天下是不是全乱套了?天地不洒阳光、不降甘露、不长谷物、不生能源,生命类将无法存活。这就说明,正是有了天地的高度仁爱,才创造了人以及其它众生良好的生存环境。
                          同理,圣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他们又是如何成圣的,又怎么能称为圣人?如果圣人不仁爱,为什么要去利益大众,教化群生?圣人常常救人救物,不弃人物的心是什么心?圣人已经没有了业累,为什么还要终日不离辎重?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人的不是仁爱之心,又是什么?圣人不积蓄,专以为人、与人的心,难倒不正是仁爱之心的完美体现吗?
                          《道德经》有含意的深浅,有角度的变化,还要契合各种人的心性根基,来提出对立,化解矛盾。因此,学习者要善于举一反三,拓宽思路,才能弄清老子的真实用意,才能增长智慧。第三十八章中,“上仁为之,而无以为”意思是上等的仁爱还是有所作为的,只是做了不在心上留下作为的痕迹。一个普通的凡夫,不去修仁爱之心,就不可能转凡成圣。
                          这就说明,天地和圣人本来都是仁爱的。如果想拥有天地一般的广大心量,就必须力求仁爱之行。要想达到圣人的精神品质,就一定要学会普利于大众,奉献于天下。
                          然后,我们再从道的究竟角度来分析。天地之所以不仁,首先是因为天地自身本来不实。天地之情,实则出于大道之情。因为天地本身没有情感,所以视万物为草狗。而且,正是因为天地无情,所以才不会著于万物之象。
                          本来,万物也仅仅只是虚妄不实的假相,如草扎的狗一般没有任何价值,不足以取,不当为贵。
                          天地在经中的玄义是指心。当心处于定境时,心不生则万物本来不生;当心处于妄境时,因为心动万物才幻化为有。透过不生的心来看万物,不正像草狗一样吗?
                          圣人真正的心境也是不会著于百姓之相的,因为圣人清楚的知道百姓相也只不过是自己的一念妄心所变现。取之则迷,离之则觉。所以,圣人觉心明了,百姓相也不能令其珍视。若著于百姓之相,则又落于凡情之因。
                          那么,圣人为什么又要行仁爱之行呢?因为仁爱之行属善,不但可以除障,还可以静心,也可以转变心性,悟入圣智。人之初,性本善,性本静。合于本性,就是合于道性。仁爱之心,正是圣人慈善本性的显现。
                          站在更高层次上去理解,离万物相,离百姓相,方显清净道性。修道,在凡夫还离不开有相时,首先要提起来,才能做到最终的圆满放下。先行仁爱,致于心静,再除妄情。只有几经反复,才能使心归于平静。重要的是人们必需懂得,物质现象除了用来离相,其它不但会令人纵深入迷,而且毫无意义可言。
                          这就是天地和圣人不仁的真实写照!


                          14楼2015-06-12 17:58
                          收起回复
                            生不为天地,死不众生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5-06-12 19:32
                            回复
                              上德无德是以有德,天地不仁是以有仁。该沉贴啦,谢谢诸位。


                              IP属地:上海来自手机贴吧17楼2015-06-12 20: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