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gorelich吧 关注:15贴子:196
  • 3回复贴,共1

音乐界的“伏地魔”,一个人成为一种音乐现象 转帖(原文:古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外人看来,波格莱里奇近几年的演奏方式使作品不再属于那段历史,不再属于一群人,而是属于他自己。喜欢他阴暗面的,追随而来;守护作品“原貌”的,迎头痛批。但从专访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似乎并不认为自己的演绎改变了作曲家的意图。


IP属地:中国香港1楼2015-12-29 22:20回复
    波哥莱里奇已经是一个音乐现象了。每次来上海演出,爱之深者和痛之切者对他的演奏的反应天差地别。无论是争议还是褒扬,总能掀起一阵舆论狂潮,从乐迷到专家的口诛笔伐,几乎像漩涡一样把所有人卷了进去——这就是“波哥”的魔力。
    错过了90年代他在商城剧院的演出,我在2011年的文化广场见识了他的阵容。他的个性,从演出开始前就展露了。当时观众已经入场,正在找座儿之际,他竟带着个毛线帽,穿着便衣走上舞台开始摸琴。就这几下,干净利落的触键和刚健亮丽的音色就把我镇住了。旁人在拍照,他也毫不理会,试完音就下台去换衣服了。
    接下来的音乐会,是他界的噩梦一般的演绎,完全不按常理出牌,几乎丢掉了一切传统钢琴教育中公认的规则:演奏速度特别慢,却没有呼吸,把音乐致密地连起来,每一个新的乐思几乎在旧的消失殆尽之时才出现。曲罢,我忽然意识到,他把那种深入骨髓的绝望扔给了台下的观众们。越是了解这些作品及其演奏技巧、规则,越是“受伤”严重。难怪当时和我一同前往的钢琴家朋友在音乐会后大骂不止,直呼后悔。


    IP属地:中国香港2楼2015-12-29 22:21
    回复
      在他早期的唱片当中,就可以听到这种迹象。特别是贝多芬奏鸣曲(op.111)的录音,那种黑洞一般的邪恶感通过他卓越的技巧完全表现出来。他的音符是冷酷无情的,音符之间的关系是他个人定义的。听惯了老一辈钢琴家充满人性的演绎,相比之下,“波哥”好像扼杀了一切人情和故事,甚至怀疑这里还能否找到晚年贝多芬的沉思。
      “波哥”的矛盾在这里:似乎是消解了作品本身的创作背景和作曲家的心境,却有意或无意灌输了自己的情绪和观点。作品不再属于那段创作历史、不再属于一群人,而是归他一人所有。
      在我看来,这也就是他的音乐饱受争议的真正原因。喜欢他的阴暗面的,追随而来,守护作品的“原貌”的,迎头痛批。要决绝地站在某一边是很难的,
      现在的问题似乎是我们能以多大的限度接受“波哥”的个性,这对于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情形。究竟乐谱在音乐演绎法则的传承和创新上起了多大作用,似乎没有人能做出泾渭分明的解读。


      IP属地:中国香港3楼2015-12-29 22:22
      回复
        我曾经很自然地将“波哥”的演绎和他的个人经历结合在一起。除了本身的个性以外,他和他的老师兼亡妻的“生死恋”似乎是这种负面情绪的主要来源。考虑再三,我还是在邮件采访的最后加上了这个问题:你觉得你妻子的去世对你还有什么影响?他以涉及隐私为由拒绝回答。
        然而更让人惊奇的是,他对于自己的音乐理念充满信心。到了上海,他可以花上五个小时疯狂练琴,这或许说明他尚未被命运击垮。从他回答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他仍然在对音乐进行探索,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着明确的认识和规划。或许正是这一点,是我再次去听他的理由。

        K=“靠谱”
        B=波格莱里奇
        K:你曾经录制过巴赫的“英国组曲”,非常杰出。但似乎没有其他录音了,现场也几乎没有安排,为什么?
        B:因为我决定以后再录这些,而且越晚越好。你知道,我都是自己决定录什么,什么时候录。作为一个音乐家和演奏家,我的目标是在最合适、准备最充分的时候留下录音。
        K:音乐对于你的意义是什么?在整个职业生涯是否有过变化?
        B:音乐之于我的意义是,我为音乐服务。弹钢琴是小时候父母为我做的选择,并且他们还让我学了一阵小提琴。最后,钢琴成了我的职业。能服务于作曲家,并且把作品的美传播到它们诞生以外的地方,是我的职责。


        IP属地:中国香港4楼2015-12-29 22: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