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玄道馆吧 关注:7贴子:23
  • 0回复贴,共1

重玄历史发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老子》"玄之又玄""损之又损"义在作为哲学总纲的第一章里,《老子》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段文字通过一种正面和肯定的方式对"道"作了界定和描述,道是宇宙的终极本体和万物存在的总根源,超绝名相,难以规定。"玄"训诂义为"幽远,黑而有赤色者为玄,象幽而入覆之也。"而幽又训为"隐"。道在本质是有(现象,功用)和无(本体,本原)的统一。"玄之又玄"即用以递进否定的方法形容"道"体的幽深神妙以及创生万物过程的深奥难测。"损"是动词,为否定或减损。"损之又损之"指的是对"之"这一对象做不断的否定或减损。国学大师汤一介先生曾指出:"在中国哲学中把'否定'作为一种论证方法也许可以说是老子最早加以运用和运用得最为出色的。以后中国的许多哲学家都采用'否定'的方法作为他们建立哲学体系的重要方法,由于这种方法不肯定什幺,又往往被称之为'负的方法'。''汤先生还进一步阐释道:"说它是什么,就是对它有所肯定,可是肯定了这一面,必然会否定另一面,因此不能说它'是什么',而只能说它'不是什么'。"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就是这样一种方法,通过否定而达到肯定。"无为"是对"为"的否定,那么"无不为",就是对"为"的肯定,或者说是对无不为的否定之否定。作为一种方法论的公式,她通过否定达到肯定。老子认为,通过否定达到肯定,是道的特性,因为老子讲"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要通过否定而达到肯定。所以说,通过否定达到肯定是道的特性,是老子认识的一个原则。(二)庄子《庄子·齐物论》庄子是老庄学派的代表人物,在《庄子》中他展开了那段著名的推论:虽然,请尝言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今我则已有谓,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第79页)这段话表示,"追遡'有'的否定根源到'无',又追遡其'无'的否定根源到'无之无',再又追遡其'无之无'的否定根源到'无之无之无'……就这样,依据对否定根源之遡及,'有'的性质被彻底地否定、排除,最后到达的是'俄而有无矣',即绝对的'无'。"有着类似精神的话,也见于《庄子·知北游》:"予能有无矣,而未能无无也,及为无有矣,何以至此哉。"(三)先秦两汉诸子先秦两汉诸子书都出现过这种思想,然大多是道家著作或与道家有关的著作。《淮南子·俶真》"予能有无,而未能无无也。及其为无无,至妙何从及此哉"(《淮南子·道应》也有类似内容)。池田知久指出,这一系列文献的作者希望"通过反复的、彻底的批判,最终达到了'一之无'即'齐同的非存在'的境界,'无'之我直接和'无'之世界相融合,成为一体,最终确立了作为终极根源之本体的'道'。要做到这种境界,在于'我'完全'无谓'、'无言',此时的'我'便如同'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能毫无障碍地、完整地与'天地'、'万物'相融合。"(四)王弼注"玄"与"玄之又玄"王弼是魏晋玄学思潮中主张"贵无论"的著名思想家,以宇宙本体论的思路重新解释了《老子》第一章,其注云:"两者,始与母也,同出者,同出于玄也。异名,所施不可同也。在首则谓之始,在终则谓之母,玄者,冥默无有也。始、母之所出也。"王弼将"玄"从描述性的概念转化为本体意义的"无",此唯一且绝对的终极"玄体",超乎言象,无名无形,化生万物。因此,"玄"在性质上与《老子》"道"的幽远玄妙相通,都具有终极性和不可知性,但却是世界万物及其存在样态背后的依据。但王弼随即指出若以为道就是玄,就等于把道当成是"玄"这个概念,"谓之然,则不可定于一玄而已。则是名则失之远矣,故曰玄之又玄也。"他根据言不及意、意在言外的基本理论,又用"又玄"二字来否定前玄,以此反对把道当成一个确定的概念,这种用"又玄"否定玄的思路表现了后来"重玄"思维的否定意涵,为"重玄"思维打下了基础。(五)郭象《庄子·齐物论》注中的"双遣"义在孙登以前,西晋郭象已明确地阐述过成玄英等人所极力标榜的"双遣"重玄思想,只是郭象没有以"重玄"相称。比如,他在设释《庄子》齐是非有无思想时指出,如果无是非与有是非齐一,则"我以无为是,彼以无为非",实际上并不齐一。要真正的消除是非之有无."莫若无心".也就是不要有所执著,"既遣是非,又遣其遣,遣之又遣,以至于无遣,然后,无遣无不遣,而是非自去矣"①。又比如,郭象在让释《庄子》"玄冥闻之参寥"时指出:"夫阶名以至无者,必得无于名表,故虽玄冥,犹未极。而又推寄于参寥,亦玄之又玄也"②。如此"遣之又遣,以至于无遣无不遣"和"玄之又玄",在郭象的《庄子注》中屡见不鲜。郭象的这种"双遣"重玄思维方法对后世重玄学有直接影响,成玄英疏解《庄子》,便是直承郭象注的。当郭象提出"遣之又遣""无遣无不遣"时,他便接着发挥道"既而遣之又遣,方至重玄也"。③当郭象提出"虽玄冥犹未极,而又推寄于参寥,亦玄之又玄也"时,成玄英又发挥道:"夫玄冥之境虽妙未极,故至乎三绝,方造重玄也"。④在《中国重玄学》、《道教哲学》、《道家文化研究.第19辑.玄学与重玄学专号》、《试论重玄学的内涵与源流》、《唐代老学研究--以成玄英、李荣、唐玄宗、杜光庭《道德经》注疏为个案》、《道家"大一"思想及其表达式研究》、《老庄学新探》、《黄老与老庄》等中均有记载。


1楼2016-01-16 15:51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