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坛山古迹(2009年五月)
坛山是桂阳县北面的四大名山之一,其形如砚,自古就有“坛山砚”的美誉。相传,有位圣人在此留有足迹,这位圣人就是舜帝。因此,坛山成了文化底蕴厚重的名山。
坛山,位于桂阳县流峰、板桥、塘市、四里、六合、樟木等六个乡镇的交界处,海拔高742米。山东西两面有鼠峡水和漼江水流过。据《桂阳直隶州志》记载:“百里环望,面面如一,故曰八面坛山。”其实坛山真名是九鼎山。相传,舜帝南巡狩猎,一只脚踩九鼎山,另一只脚踩九嶷山,升天成仙,还在坛山的一块巨石上留有一个脚印。这个动人的传说,引起了唐朝四位皇帝的关注。唐高宗仪凤二年(678年),皇帝下诏书在此山开戒坛。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皇帝再次下诏书开戒坛。这样,坛山的名字便传开了,而九鼎山的真名则被湮没。
我们从县城乘车到六合乡源头村,已是下午,因为山顶陡峭,只好步行慢慢攀登。一边走一边看,令我们惊奇的是坛山的许多地名都跟龙的名字有关,石龙、岩龙、大龙源、小龙源、铁龙门、锁龙关、龙背坑、龙摆腰、老龙岩等地,透出了坛山的文化渊源。坛山东南山麓,冈顶宽平。这是一条用人工垒砌的石城墙,名叫西河安贞寨。城墙把冈顶围住,城门、炮台耸然。这城墙全是用天然石块依悬崖走势而筑,工艺粗糙,却是清军与太平军在激战中留下的杰作。
夕阳衔山,极目西南天际。随着夜幕降临,不能让人久久流连。我们回头注视着一座矗立在坛山的古塔,这塔是陈士杰在清光绪年间所建,名为“聚星塔”,塔高二十五米,昂首苍穹,从远方眺望,好像一支巨笔插入砚中。西河安贞寨内,祠庙、粮仓、城墙,统统被毁弃。只有龙背坑,才给西河安贞寨留下永远的风光。这是整块约1000平方米的巨石板,从中间裂开,形成一道深长二三百米的石缝,窄处只能容一人侧身而过,足以展示出大自然的魅力。
夜幕下的坛山显得深邃而宁静。我们只好在朋友家里住上一晚。
第二天清早,我们开始向坛山主峰爬行。可冷落的坛山路已算不上路了,遍地荆棘杂草丛生。云雾在山间飘渺。难怪清代文人何其高曾经游坛山产生一番感叹:“嗟乎,此山吾都之巨观也。使移生中州,则名公巨卿诗赋碑铭,流播天下矣。奈何冷落如是?且余以乡人朝夕见山,四十余年乃游焉,继余者其何可期乎?”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还好,坛山有仙也有名,风光让我们感到兴奋。坛山石道曲折盘旋,如同石壁挂梯,道宽三尺,行数百步,有一块巨石四脚悬空,有同吊脚楼,俗称“东石楼”。过了东石楼,山凹间有一奇石兀突,高过三丈,俗称“罗汉塔”。石塔两旁有两口清泉,春夏两季,雨水很多,两股清泉奔流而泻,水花飞溅,石塔成中流砥柱的景象,颇为壮观。石塔旁有一岩洞,当地人称“老龙岩”,这洞常年云雾蒸腾,深广莫测,是唐宋两朝开矿的九大银坑之一,也是桂阳古代冶炼文化的见证。因此,雄峙的石塔,挂壁的石梯,喷涌的清泉,幽深的岩洞,构成了坛山独有的壮景。
离老龙岩不远的地方,有块很大的荒坪,是广润寺的遗址,唐砖宋瓦被凄迷的野草遮得严严实实。广润寺俗称坛山寺,曾经是唐朝著名的古刹。听当地的一位老人讲述,这古刹有大雄宝殿、藏经阁、大小房屋数十间。香火鼎盛期僧众达二三百人,求神拜佛者络绎不绝。清代诗人陈士元在《杪秋坛山游眺》诗中描述道:“西风扶上碧霄中,乘兴登临眼界空。绝顶宽平容万马,当天灭没去孤鸿。灵坛夜气千年药,石磴秋清百尺桐。为访名山不辞险,屐痕踏遍碧苔丛。”先前因为寺在僧在,仙人迹、圣水池等景点可以让人赏心悦目。而今,眼前的残景,也只能让我们有一丝的苦笑。断碑残碣静卧在深山中。唯有一株高大而苍老的银杏树,它领略过唐宋古韵,也阅历过明清烟云,仍然保留着一份豪情和执著。此树分两股共生,直插云天。树老中空,空得只有外壳。这棵古银杏树,经磨历劫,百折不挠,默默地忍受着自然界的一切,见证着坛山的变迁。冬去春来,古树的枝上又绽开新绿,吟出一曲生命之歌。
坛山深处,尽管我们没有探寻到舜帝的足韵,心贴近历史与文化,千年的回声犹在耳边响起。
来源:郴州日报 作者:雷晓明
坛山是桂阳县北面的四大名山之一,其形如砚,自古就有“坛山砚”的美誉。相传,有位圣人在此留有足迹,这位圣人就是舜帝。因此,坛山成了文化底蕴厚重的名山。
坛山,位于桂阳县流峰、板桥、塘市、四里、六合、樟木等六个乡镇的交界处,海拔高742米。山东西两面有鼠峡水和漼江水流过。据《桂阳直隶州志》记载:“百里环望,面面如一,故曰八面坛山。”其实坛山真名是九鼎山。相传,舜帝南巡狩猎,一只脚踩九鼎山,另一只脚踩九嶷山,升天成仙,还在坛山的一块巨石上留有一个脚印。这个动人的传说,引起了唐朝四位皇帝的关注。唐高宗仪凤二年(678年),皇帝下诏书在此山开戒坛。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皇帝再次下诏书开戒坛。这样,坛山的名字便传开了,而九鼎山的真名则被湮没。
我们从县城乘车到六合乡源头村,已是下午,因为山顶陡峭,只好步行慢慢攀登。一边走一边看,令我们惊奇的是坛山的许多地名都跟龙的名字有关,石龙、岩龙、大龙源、小龙源、铁龙门、锁龙关、龙背坑、龙摆腰、老龙岩等地,透出了坛山的文化渊源。坛山东南山麓,冈顶宽平。这是一条用人工垒砌的石城墙,名叫西河安贞寨。城墙把冈顶围住,城门、炮台耸然。这城墙全是用天然石块依悬崖走势而筑,工艺粗糙,却是清军与太平军在激战中留下的杰作。
夕阳衔山,极目西南天际。随着夜幕降临,不能让人久久流连。我们回头注视着一座矗立在坛山的古塔,这塔是陈士杰在清光绪年间所建,名为“聚星塔”,塔高二十五米,昂首苍穹,从远方眺望,好像一支巨笔插入砚中。西河安贞寨内,祠庙、粮仓、城墙,统统被毁弃。只有龙背坑,才给西河安贞寨留下永远的风光。这是整块约1000平方米的巨石板,从中间裂开,形成一道深长二三百米的石缝,窄处只能容一人侧身而过,足以展示出大自然的魅力。
夜幕下的坛山显得深邃而宁静。我们只好在朋友家里住上一晚。
第二天清早,我们开始向坛山主峰爬行。可冷落的坛山路已算不上路了,遍地荆棘杂草丛生。云雾在山间飘渺。难怪清代文人何其高曾经游坛山产生一番感叹:“嗟乎,此山吾都之巨观也。使移生中州,则名公巨卿诗赋碑铭,流播天下矣。奈何冷落如是?且余以乡人朝夕见山,四十余年乃游焉,继余者其何可期乎?”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还好,坛山有仙也有名,风光让我们感到兴奋。坛山石道曲折盘旋,如同石壁挂梯,道宽三尺,行数百步,有一块巨石四脚悬空,有同吊脚楼,俗称“东石楼”。过了东石楼,山凹间有一奇石兀突,高过三丈,俗称“罗汉塔”。石塔两旁有两口清泉,春夏两季,雨水很多,两股清泉奔流而泻,水花飞溅,石塔成中流砥柱的景象,颇为壮观。石塔旁有一岩洞,当地人称“老龙岩”,这洞常年云雾蒸腾,深广莫测,是唐宋两朝开矿的九大银坑之一,也是桂阳古代冶炼文化的见证。因此,雄峙的石塔,挂壁的石梯,喷涌的清泉,幽深的岩洞,构成了坛山独有的壮景。
离老龙岩不远的地方,有块很大的荒坪,是广润寺的遗址,唐砖宋瓦被凄迷的野草遮得严严实实。广润寺俗称坛山寺,曾经是唐朝著名的古刹。听当地的一位老人讲述,这古刹有大雄宝殿、藏经阁、大小房屋数十间。香火鼎盛期僧众达二三百人,求神拜佛者络绎不绝。清代诗人陈士元在《杪秋坛山游眺》诗中描述道:“西风扶上碧霄中,乘兴登临眼界空。绝顶宽平容万马,当天灭没去孤鸿。灵坛夜气千年药,石磴秋清百尺桐。为访名山不辞险,屐痕踏遍碧苔丛。”先前因为寺在僧在,仙人迹、圣水池等景点可以让人赏心悦目。而今,眼前的残景,也只能让我们有一丝的苦笑。断碑残碣静卧在深山中。唯有一株高大而苍老的银杏树,它领略过唐宋古韵,也阅历过明清烟云,仍然保留着一份豪情和执著。此树分两股共生,直插云天。树老中空,空得只有外壳。这棵古银杏树,经磨历劫,百折不挠,默默地忍受着自然界的一切,见证着坛山的变迁。冬去春来,古树的枝上又绽开新绿,吟出一曲生命之歌。
坛山深处,尽管我们没有探寻到舜帝的足韵,心贴近历史与文化,千年的回声犹在耳边响起。
来源:郴州日报 作者:雷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