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大唐西域记》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都是以玄奘为中心人物,甚至神化了玄奘。但是南宋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书中出现了猴行者的形象,于是就开始了中心人物从三藏到猴王的演变。
白蛇的故事也是一样,最早见于南宋的《西湖三塔记》到明末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但那时白娘子还是一个可怕的蛇精,动辄威胁许仙,“若生外心,教你满城皆为血水”。此后,白娘子的形象越来越光辉,乾隆时期的《雷锋塔传奇》到今天的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都是这样。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里第一次把这些妖怪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人公,而不仅是爱情故事的一方。而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里狐鬼多是旁观者,从旁揭示真相,引人联想。
这些故事是怎样的一个发展过程呢?
为什么人会逐渐地把“妖”当作中心人物,并不断地美化?
如果说白娘子的故事可以理解为封建妇女要求解放云云,像卡尔维诺在《美国讲稿》里提到的越是妇女受压迫的地方,越多这种女巫之类的故事。就是因为现实社会的缺失,所以在文学作品中寻求并且得到满足。
那么其他呢?
我很好奇我们对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态度。
反观我自身,大概也就是叶公好龙一类。
把它们当作我们的寄托我们的愿望,是我们什么时候意识到的?是怎样意识到的?
就像为什么唐代的高僧故事到了南宋就变成了猴行者故事?中间经历了什么?
是社会历史的动荡变迁么?是封建礼教的束缚和人们的觉醒么?
白蛇的故事也是一样,最早见于南宋的《西湖三塔记》到明末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但那时白娘子还是一个可怕的蛇精,动辄威胁许仙,“若生外心,教你满城皆为血水”。此后,白娘子的形象越来越光辉,乾隆时期的《雷锋塔传奇》到今天的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都是这样。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里第一次把这些妖怪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人公,而不仅是爱情故事的一方。而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里狐鬼多是旁观者,从旁揭示真相,引人联想。
这些故事是怎样的一个发展过程呢?
为什么人会逐渐地把“妖”当作中心人物,并不断地美化?
如果说白娘子的故事可以理解为封建妇女要求解放云云,像卡尔维诺在《美国讲稿》里提到的越是妇女受压迫的地方,越多这种女巫之类的故事。就是因为现实社会的缺失,所以在文学作品中寻求并且得到满足。
那么其他呢?
我很好奇我们对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态度。
反观我自身,大概也就是叶公好龙一类。
把它们当作我们的寄托我们的愿望,是我们什么时候意识到的?是怎样意识到的?
就像为什么唐代的高僧故事到了南宋就变成了猴行者故事?中间经历了什么?
是社会历史的动荡变迁么?是封建礼教的束缚和人们的觉醒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