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道场吧 关注:34贴子:789
  • 7回复贴,共1

良因师父佛学问答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 名词解说
19、阿修罗是什么?
问:请问师父:修罗界的众生到底是什么呀?
答:瞋恨心、斗争心、忌妒心强,就是阿修罗。
问:修罗也是人形么?师父
答:其实详细说来,阿修罗遍于每一道:天道、人道、畜生、饿鬼道,都有其修罗众生。 只要是瞋恨心、斗争心、忌妒心强,就是阿修罗众生。所以不一定是人形。末法时代众生,斗争坚固.......... 这是普遍的通病。
问:师父、我们都是从阿修罗道来的吧?
答:当然不是 。只是末法时代众生,斗争坚固,这是普遍的通病。要深自忏悔、注意习气。
问:请问师父:那是阿修罗有福报呢?还是人有福报呀?
答:如上述,阿修罗遍于每一道,所以如果就人道的阿修罗,他们的福报跟我们一样,只是特别好争斗。天上的阿修罗也是一样,有天之福、无天之德,因为特别好斗。
问:天上不都是善良的人么,有斗争心也可以做天人吗?
答:所以他们是(天上的)阿修罗道,不是天人。
问:阿修罗道有神通吗?
答:天上的阿修罗有神通,所以他有能力跟天人作战,互有胜败。
问:那师父,也就是说 瞋恨心、斗争心、忌妒心强的人就是阿修罗是吗? 天人,六道众生都一样是吗?
答:是的! 所以不要看别人,先想想自己,有没有这个不好的习气,有的话要赶快改掉,才不会障碍修行。
20、“观修道次第” 是 什么意思呢?
问:师父,您刚才说的,“观修道次第” 是 什么意思呢? 什么是 “观修道次第" 出离心、菩提心、空正见"呢?
答:所谓观修,就是静坐,在寂静心中,思惟观察它的道理。
观修道次第,就是观修:
1.出离心:观三界苦---厌离娑婆。
2.菩提心:生真信愿---欣求极乐,为利有情愿成佛。
3.空正见:观空慧的道理---如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见空性即缘起之义。
21、往信愿行会是什么?
问:请问师父,要往信愿行会是什么?
答:信:就是对阿弥陀佛,佛号,以及往生净土的殊胜、深信不疑。
愿:厌离娑婆,欣求极乐。
行:就是透过学习,加强对信愿的理解产生力量。总说、就是学习一切经论,
都往此会。
22、了解一切法没有自性时,当下即可契入空性。 这句话怎么理解?
问:师父,「能够了解一切法没有自性时,当下即可契入空性。」 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呢?
答:所谓"空",它的基本定义,就是我们能看到一切法的真实性不可得(剎那生、剎那灭) 。因此,当我们能够了解一切法没有自性时,当下即可契入空性。
23、世世常行菩萨道,怎么理解?
问:请问师父,「世世常行菩萨道」,怎么理解?
答:就是生生世世不舍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为自己尽未来际的誓愿去修行---虚空有尽,我愿无穷。
24、如何理解“彻悟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问:请问师父:如何理解“彻悟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答:当一个人真正悟到佛法,就能了知一切法当体就是实相。也就是说、不管山或水,虽是众缘和合而成,但它也是我们的全体真如。
25、" 十方三世佛 阿弥陀第一"
问:师父,有古德赞叹:「十方三世佛 阿弥陀第一…..」,甚么意思?
答:这里的第一,不是指它的功德。以净土而言,十方诸佛国土,阿弥陀佛的净土最为殊胜,又因弥陀发四十八大愿力、摄授众中,所以他跟众生结缘最深广,是诸佛所赞叹的!


1楼2016-05-16 14:54回复

    佛学问答篇----
    ◎ 名词解说
    26、怎么理解“空性”?
    问:请问师父、怎么理解“空性”呀?
    答:一切法因缘生、因缘灭,无自性就是空性。
    问: 师父、我来说说空有。如同世界上的不同物质都有其共性,钢铁有钢铁的共性,木头有木头的共性,动物有动物的共性,人也有人的共性,那么世间万物的共性就叫做法性,或空性,或佛性。师父、我这样解说对不对?
    答:这种共性的解说,是声闻人"析空"的一种解释,可以解释为"无常空"。
    可是如幻空、乃至佛性的道理,这样解说是不行的。
    问:师父,空不是什么也没有之意;有亦非我们看到的外在表象,对吧师父?
    答:是的,空是说一切法的真实性不可得,不是没有。有,乃是如幻有,不是真实有。
    27.、问:“色界,初禅,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还有喜乐,这个喜乐太粗了,干扰禅定,把这个喜乐给舍掉,到四禅以上就是舍受。”这个什么意思啊?
    答:这是甚深禅定的境界。是说世间的喜乐还是粗糙的,不要把世间的"喜、乐",拿来理解此处所说的"喜、乐"。
    至于细节,说来话长,总之,禅的境界是越来越微妙,越来越安定的。
    28、甚么是在善法上修学?
    问:师父,何谓在善法上修学?
    答:勤修戒、定、慧;熄灭贪、瞋、痴。
    29、业尽情空什么意思?
    问:阿弥陀佛!师父,业尽情空 是什么意思呢?
    答:业尽---业力、习气彻底灭除。
    情空---情、指烦恼。是说彻底灭除一切烦恼。
    30、多修皈依,什么意思?
    问:请问师父,多修皈依,皈依三宝,就是培养慈悲心、为他人心么?这个始终理解不了。
    答:多修皈依,是专心的将心安住在三宝上,对三宝生起强烈的信心;培养慈悲心,是皈依三宝后,修行的法门之一。


    3楼2016-05-16 14:56
    回复

      佛学问答篇----
      ◎经论难句解说
      1、对无我相 无人相 无众生相 无寿者相 无四相不是太明白。
      问:对无四相不是太明白。师父可否讲解一下,无我相 无人相 无众生相 无寿者相 , 谢谢 !
      答:简单的说::我不可得、 法不可得, 因此五蕴当中无"我"的真实性可得, 五蕴法本身也是如幻。 所以由五蕴所成就的时、空概念,也是真实性不可得。
      2、《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法。》是什么意思啊?
      问:师父,金刚经这句:「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法。」是什么意思啊 ?
      答:佛陀其实虽有说法相,但确实无说法者。 就像月映千江,佛陀只是随着众生的因缘,显现于众生的心中,因此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 岂非将佛陀同于凡夫着相说法一样? 若说佛陀心中仍有着相,那就是谤法......当然这标准是很高,不易理解的。
      3、"五蕴皆空"即是指要观因缘生灭吗?
      请问师父:"五蕴皆空"即是指要观因缘生灭吗?
      答:观察一切法都是因缘生灭法,这是基础;接着能够进一步观察因缘如幻,生灭也是如幻。
      这一切都是五蕴皆空。
      4、请师父开示,苦、集、灭、道。
      问:请师父开示,苦、集、灭、道
      答:这题目太大了,涵盖了全部的佛法,简单的说:
      苦(果)、集(因)---.世间因果---染污心。
      灭(果)、道(因)---.出世间因果---清净心。
      苦集灭道四谛、总摄起来就是众生这一念心。


      4楼2016-05-16 14:56
      回复

        佛学问答篇---
        ◎ 修习止观与打坐:
        ㈠、打坐问题:
        7、止观中的止是什么?观又指什么?止与空又有什么区别?
        问:请教法师:止观中的止是什么?观又指什么?止与空又有什么区别?
        答:止: 于一个所缘境,安住不动,例如佛号等…。
        观: 在"止"的基础下,安心不动, 这时再思惟法义,破坏烦恼。
        止只是定,不是空的境界。
        8、怎样修观?
        问:师父,要怎样修观啊?
        答:静坐时,先修止,让心先寂静下来。因此静坐中, 90% 的时间都是修止。接着在基础上依着所学习的经论法语,思惟其道理,并以之破坏心中的烦恼。此是大纲。
        问:那怎样才能让心很好的静下来?
        答:修止。平常安排定课,还有日常生活中的观照。让心不外放。
        9、禅修要观什么,观佛?
        问:禅修要观什么,观佛?
        答:先修止(念佛、数息等),接着应当修观,可以修行出离心、菩提心、空观。 在一坐中(一次打坐),只观一个主题。我们观察佛法的道理,并用来对治平常的恶习气。
        10、怠于观心是什么障碍?
        问:请问师父、懈怠于观心是什么障碍?
        答:智慧的障碍。因为懈怠的生起,往往在于无法体认三界之苦,这是智慧的熏习不够、以及行持没有配合好的原因。
        11、修止观
        问:修止观时,是观呼吸还是念佛好?如果那一念心住在佛号上时,是呼气时念佛,还是吸气时念佛?
        答:修止时、可以数息、也可以念佛,二选一。吐气时念佛,吸气时就停止念佛。
        问:师父,如果吐气时念佛,吸气时就停止念佛,那还多出一念着在呼吸上,不是一念心吧。
        答:刚开始学习时,先能把心停留在佛号上,当专注久了,呼吸就会自然,不须特别注意呼吸。
        问:请问师父,那不修观,直接念佛,行吗?
        答:念佛完了还是修观好,因为念佛是修止,还必须修观,这样止观双运的修行,静坐的效果会更好。
        问:若观得好,用不用再观呢?是观跟念佛结合吗?
        答:不是。修止和修观次第进行,念佛就一心念佛,修观就一心修观。
        问:那学净土的应该修止观时念佛吧?
        答:是的,可以在修止时念佛;修观时可观想娑婆世界的苦,极乐世界的清净庄严,与阿弥陀佛的相好庄严。前提是要把止观分开。
        问:如果就单独观空观,一下子就观完了怎么办呢?
        答:每天反覆练习,通过修止将心静下来,慢慢能够观得更细致深入的。同时,修习任何观法,都必须依据经论,透过经论的思考方式来修观的。
        问:观空观,不用念佛,观得好,也能定吗?
        答:不会得到身的禅定,只会让心安定下来。因为如果只有观没有止,心就像空中的蜡烛,飘摇不定,没有力量的。
        12、不会修观只会修止,用念佛号代替修观可以吗?
        问:师父,我不会修观只会修止,用念佛号代替修观可以吗?
        答:修观,是为了生起智慧,也是静坐的主要目的。静坐,不是为了休息。
        修观,观察一切有为法,无常、如幻。
        13、念佛号是修止么?初学就从默念佛号开始可以么?
        问:师父,念佛号是修止啊?
        答:是的。
        问:那初学就从默念佛号开始,可以吗?
        答:可以的。念佛,同时可以得到佛力的加持,很好。


        5楼2016-05-16 14:57
        回复

          佛学问答篇----
          ◎ 修习止观与打坐:
          ㈠、打坐问题:
          14、静坐时杂念多,不去强制它,告诉自己这就是空,使自己入于空境、如法吗?
          问:请教法师:当静坐、杂念纷飞时,不去强制它,告诉自己这就是空,使自己入于空境、如法吗?
          答:可以的,但是要配合学习经论,深入了解空义,才不会错认消息,将"止"当做空境来会。
          15、要和禅定配合?
          问:原来要和禅定配合的么?
          答:是的,不是硬坳的,硬坳持续不久,而且用功也不相应的。因此要少睡眠,其根本就是要多修定。
          16、平常也要常保持摄心状态
          问:师父,心的动静与气息和身体的动作有关,这些我有体会。修习禅定的人,不止在静坐前一小时内注意,全天也应该注意吧?
          答:是的,所以古人说:" 如鸡抱卵,如猫补鼠",真正用功的人,是常保持摄心状态的。
          17、修定多长时间为宜?
          问:师父,修定多长时间为宜呢?
          答:越长越好,但是,也不要长到疲惫心生起,以免以后想到静坐就怕。同时在一坐当中,修止占据 90% 的时间,其余才是修观。
          18、“修定” 具体如何修?
          问:师父好。刚才您提到“修定” 是具体如何修才好?是指每日打坐吗?
          答:是的,天天静坐。详细的方式,在每周三"小止观"课程中有详述。
          19、怎么出定?
          问:师父,在不同的禅定深度层次,是否出定全都可以由自己掌控?有没有自己不能出来的情况,或者需要别人引出定的情况?
          答:一般如果得到甚深禅定的人(初禅以上),可以一定好多天,好几个月,因此再入定前,他们都会咒愿,多久之后要出定的。
          问:师父,咒愿多少天出定就一定能在多少天出定么?
          答:是的,有禅定的人,他的心是自在的。不要说有禅定的人,我们如果真的用功,睡前告诉自己明早几点起床,不用闹钟,也能自己醒来,这是生理时钟,但那是禅定力。
          20、《万法归心录》卷2:莫谓无心便是道
          问: 古德云: 莫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如何?
          答: 真心虗玄,非有非无,弃有住无,反成大过。
          《景德传灯录》偈云:「 劝君学道莫贪求 万事无心到合头 无心始体无心道 体得无心无也休」。
          问: 师父,把心安住净处,一切随缘,自然水到渠成,是吗?
          修正,是"静处",而不是"净处"
          答: 净处,反而是对的;静处,就不一定了。
          问: 不能理解,师父为什么呢?
          答: 净处,清净处所,念佛、念法、念僧; 而静处,是修行的依止处,但不是根本的所缘。如果只有静处,而无三宝,那就是贪着了。
          所以蕅益大师说:"舍动求静,不可语道"。但也不是乱攀缘,而是如我所说,要的是"净处",而非只是"静处"。
          问: 师父,要凭借佛说的经论,去觉悟佛法,觉悟一切法缘起的真理,而不是把心放在「静处」什么都不去想,这样理解对吗?
          答: 是的,甚么都不去想、是死的定,还不是真的禅定,更非智慧。只有透过智慧的观照,才能动静两相宜。


          6楼2016-05-16 14:58
          回复

            佛学问答篇----
            ◎ 修习止观与打坐:
            ㈡、打坐现象:
            1、静坐感觉身体不存在了。
            问:阿弥陀佛!请问师父:静坐中,感觉自己身体不存在了,什么都没有了,周围一片黑暗,有点恐怖,这是怎么回事?有魔干扰吗?
            答:身体不会真的不在,只是气的运转产生的错觉罢了。我们静坐时,专心守住所缘境,一切身心的变化,都观察它如梦幻泡影。
            2、打坐,什么也不想,但能听到十几里外家人说的话,是怎么回事?
            问:师父,您说一个人打坐,什么也不想,但能听到十几里外家人说的话,您说是怎么回事呢?
            答:这是有点定了,心灵能够感应。
            3、打坐总排气。
            问:阿弥陀佛!师父、弟子刚学打坐,为什么爱排气。不知是否错了。
            答:可能是饮食的关系,吃了不适当的食物,因此多注意调饮食。
            4、打坐念佛后背就有麻麻的感觉,老想哭。
            问:师父,我打坐的时候,一念阿弥陀佛,后背就有麻麻的感觉,是一阵一阵从上往下的感觉,而且老想哭,这样感觉正常吗?
            答:第一、后背有麻麻的感觉,往往是体内气流动的情况,那无所谓的,不必理它。
            第二、老想哭,这是不对的, 因为佛法的功德,一定要在清净心中得。
            偶尔触动善根还无所谓,常常这样心着悲魔、就无法得定,这会障碍修行的。
            当想哭的念头一生起,先观察这念想哭的心是贼、是无常的,不要抓着它不放。
            同时接着出声念佛,想着佛陀的智慧光明,将心安住其中。
            5、静坐时,有不好的相,有什么预兆吗?
            问:师父,如果静坐时,有不好的相,有什么预兆吗?
            答:我们的心开始喜欢往外攀缘,严重的着相,这就是预兆了。
            6、打坐身重。
            问:师父,前天打坐10分钟后,忽然觉得双手如同托着千斤巨石,恳请师父开示
            答:身体重、轻等现象,只是静坐时气的流动所产生的错觉,在小止观中有提到,无所谓的。
            7、修禅能入静了,为什么?
            问:师父,修禅入静我都做到了,怎么会这样呢 ?
            答:入静,是为了修观做基础,容易入静是过去生的善根,要好好珍惜。 同时,入静后要接着修观,开发般若智慧,才不会只是坐枯禅(死的定)。


            7楼2016-05-16 14:59
            回复

              佛学问答篇----上良下因法师释疑
              ◎ 修行路:
              ㈡、修行问题
              7、怎么获得智慧?
              问:师父,人要有智慧是怎么来的?
              答:首先要想办法在佛法中、找到相应的法,有些比较深的问题,对于初学者来说,或许一时无法完全彻底的理解,但可以先努力找到初步的答案,读经典也好,求教师父也好,经过 “找寻---获解” 这一过程,生起对佛法的大体认知、或部分的了解以及信心,乘着这个信心和求知欲,更进一步的进入修行和求解其义理。
              由于佛法博大精深,很多义理甚深微妙,不易马上理解,在求解的过程中,难免遇到阻力。很多阻力是来自于自己的烦恼习气,以及认知习惯等等的限制。这时候配合相应的修行法门、来扫除心中的杂念,安定内心,并祈求诸佛菩萨的加持,这也很重要。
              修行包括很多内容,如把所学习的佛法运用到生活中,或者祈求佛力加持,每天拜佛、念佛、忏悔、修习止观等等….。
              8、色能戒,智慧会增加吗?
              问:师父,如果色能戒,智慧会增加吗?
              答:这个自然会有帮助的, 因为情昏昏、心光隐没。但同时也要学习经论,才能开智慧。
              9、不分宗派的学习,只要能对治自己的习气就好,这种观点是否正确?
              问:再请教法师,弟子认为一切宗派只是应世人的机,最终道理只是一个,回归自性,所以我在学习中是不分宗派,只要对应克制自已的习气就好!对自已的修行有利就好!请师父开示!阿弥陀佛
              答:是的,我们不执着宗派,但并非就混滥着修,因为虽然殊途同归,但每个宗派的善巧毕竟不同。因此宗派、法门必须有主有伴。
              10、在世时候帮助别人比乘愿再来更好?
              问:师父,我觉得在世时候帮助别人、比乘愿再来更好
              答:如果我们研究净土经论,知道净土是一个非常好的修行环境,也知道在那里可以迅速成佛,我们会想往生、乘愿再来的,因为格局大。
              虽然刚开始行动没那么积极,但是等乘愿再来时,对众生的真实利益,就不是急于帮助别人者所能及的。就像下棋,一定要先布局,格局要大。
              11、证悟初果~~是不是能放下执着就能证
              问:请问师父,证悟初果~~是不是能放下执着就能证?
              答:初果是破了见惑,可以说是彻底开悟了。能真正放下执着,那已是四果阿罗汉了。
              问:师父,破了见惑是什么呢?不被所见所闻迷惑吗?
              答:彻底了知 "我" 不可得。也因此如金刚经所说的,「不入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了。


              13楼2016-05-16 16:45
              回复

                佛学问答篇----
                ◎佛法与生活:
                ㈠、习气
                1、烦恼
                问:请问法师:当一切烦恼来时坦诚接受,当烦恼去时,又不留有痕迹,就像晴空过浮云,
                守住这种心态对吗?
                答:是的。但是凡夫往往如天台宗所说:「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面对境界时,往往理性就失去了,因此、必须在烦恼来前,多用功,破除烦恼执着的种子;平常多观修空慧,及多用佛号保任功夫不失。
                问:师父也就是说平时一定要多念经念佛,这样即使境界来了,也能伏烦恼是吗?
                答:我们平常要解行并重,首先要学习佛法的般若智慧。般若智慧,就是了知一切现象和境界都是空不可得,使令我们不因为贪着某事某物、而被烦恼所困扰。
                般若智慧的生起,首先要学习经论,了解一切法无常、如幻;不管内心的烦恼、或者我们执着的境界都是如此;然后运用佛法的般若智慧、来对治会使我们产生烦恼的境界。
                其次,再配合念佛、拜佛.....等等修行,使令我们的内心透过佛力加持、平静安定,此时见解会更加清明。
                问:师父,我平常总因为一些事烦恼而生气,有什么咒可以消除么?
                答:多念大悲咒,同时学习观世音菩萨的大悲心。配合拜忏、学习般若智慧来破除瞋心。我们如果光念佛是不够的,观空的智慧很重要;就是观察世间无常,或者观察瞋心不可得等等....。
                慈悲心的生起,就是常常观察一切众生,皆是我过去生的父母。也可以观察世间种种的苦,而众生都沉溺其中……我所瞋之人、其实是可悲之人......。
                要依据经论来学习,然后天天熏习。对于自己常生气的境界,用智慧多观察、调伏之。
                问:师父,我一想起家里的事就烦恼,有时候不想起烦恼都很难!这是为什么呢?
                答:还是要透过学习佛法的般若智慧、来调伏自心的执着,这样才能真正的放下;也才能真正地有能力去解决问题。同时,还要配合定课的实践,不然道理知道了,也使不上力的。
                2、心乱
                问:请问师父,为什么我的脑子里总是很乱,乱得自己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呢?
                答:这是没有正念。没有平常的正念;就没有佛堂时的正念。平常不在佛堂时,就要学习摄心,由于平常学习摄心、佛堂又能用功,这两者会互相帮助的。
                3、心不定怎么办?
                问:阿弥陀佛,感谢师父,我的心不定怎么办?
                答:先要看到是什么原因、让自己静不下来。然后用佛法的般若智慧去对治他。般若智能的生起,先要学习经论;了解一切法无常、如幻,内心的烦恼或者我们执着的境界也一样。
                其次,再配合行持的念佛、拜佛、持咒、拜忏等等.....去破障。最后,就是持之以恒了,这是一个大纲。
                4、如何在生活里减少妄想?
                问:如何在生活里、减少妄想的修行?
                答: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首先,一定要学习佛法的正知见,接着将这些苦、空、无常、无我的正见,运用在观照日常的生活。尤其是自己容易起烦恼的境界,更要在烦恼未生起之前,便观照它、破坏它。
                其次,要有定课保护我们的心,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忆佛、念佛,将佛号放心上。这一切都要注意放松;紧绷了,妄想会更多的。
                5、为什么心总不净?
                问:师父,为什么心总不净呢?一个时期好,一个时期坏
                答:能够一路清净到底,那是大修行人的境界。我们只要注意心有没有在用功;在心上用功。
                心,虽会有起伏,但应是渐渐的转好。如果没有渐好,就要看看修行上哪里出问题了。


                14楼2016-05-16 16: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