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萨同盟吧 关注:67贴子:535
  • 10回复贴,共1

汉萨同盟的兴起与没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自由城市的出现 罗马帝国崩溃后,都市居民的境况,并不比农村居民好。不过,那时候都市中的居民,和古代希腊共和国、意大利共和国内的居民大不相同。在这等古代共和国内,地主占居民中的多数,他们分占公地,都觉得房屋毗连,环以围墙,便于共同防御。但在罗马帝国崩溃后,地主大都散居于各自领地的城寨内,住在各自的佃农及属民中间。市镇上的居民,大都是商人和技工。他们的处境无异于隶役,或近似于隶役。古时各宪章所赋与欧洲各重要都市居民的权利,充分证明了他们在未取得这些权利以前的生活情况。这些宪章,准许都市人民,第一,可以自由嫁女,不必领主许可;第二,在他死后,他的财物,可由儿孙承继,不由领主领取;第三,自身遗产,可由遗嘱处分。这种权利的颁给,充分证明了在未颁给前,他们是和农村耕作者几乎一样,或竟全然一样,处于贱奴状态。
这些人,无疑是很贫困很下贱的,他们肩挑着货物,过市赴墟,从这里跑到那里,与今日拉车荷担的小贩相类似。那时欧洲各国,象现在亚洲的鞑靼政府一样,经常在这些旅行者经过某些采邑,经过某些桥梁,赴市趁墟,设摊售货的时候,把赋税加在他们的人身与货物上。在英格兰,这些税,叫做过界税、过桥机、落地说、摊税。有的时候,国王以及在某些场合拥有这项权力的大领主,特许某些商人,特别是住在他们领地内的商人,免纳各税。因此,这些商人的地位,虽在其他各点与隶役无异或极相类似,但仍被称为自由商人。不过,他们为报答保护者的保护,通常每年须纳人头税若干。当时非付厚酬,保护不易获得。所以,这类人头税可看作他们对保护者舍弃其他税收所提供的补偿。这种交换条件的实行,当初只限于个人,其期限或限于其人之身,或凭保护者的好恶。英国土地清丈册关于几个都市的很不完全的记载,常常提及某某市民为这种保护各纳人头税若干给国王或大领主。有时,它又只记录这些人所纳的税的总和。
都市居民的情况,无论当初是怎样卑贱,但与乡村耕作者比较,他们取得自由与独立,在时间上总要早得多。都市居民的人头税,是国王收入的一部分,这一部分收入,多由国王制定比额,在一定年限内包给该市长官或其他人征收。但市民自己亦往往可以取得这样的信用,来经收他们本市的这种税收,于是就对这全部税额,联合负责。这种包税办法,对于欧洲各国国王的一般经济,当是十分适宜的,因为他们本来惯于把庄园全部的税收,交由庄园全体佃农包办,使对这全部税收负连带责任。但这种办法,对佃农亦有利。他们可照自己喜欢的方法从事稽征,并通过自己聘员之手将税款纳于国库,不必再受国王派出的吏役的横暴了。这在当时被视为极重大的一件事。
当初,市民包办市的租税,和农民包办庄园的税一样,是有年限的。后来,跟着时代的推进,变成永久的。税额一定,以后永远不能再加。税额既成为永久的,以纳此税为条件的其他各种赋税的豁免,便亦成了永久的。因此,其他各税的豁免,便不限于一人之身,不再属于作为个人的个别的人,而属于特殊城市内的一切市民了。这个城市,因此成为所谓自由市;由于同一理由,市民成为所谓自由市民或自由商人。
前面说过的那种种重要特权即嫁女自由权、儿女承继权与遗嘱权,一般常是随着这种权利一同赐给特殊市的一般市民的。那种种特权,是否常伴随着贸易自由权的赐与,赐给作为个人的个别市民,我不知道。也许真是如此,但我提不出什么直接的证据。不过,无论如何,贱奴制度及奴隶制度的主要属性,就这样从他们身上解去了,至少,从这个时候起,他们在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由这个字的意义上,是自由了。
不仅如此。他们通常设立一种自治机关,有权推举市长,设立市议会,设立市政府,颁布市法规,建筑城堡以自卫,使居民习战事、任守备。遇有敌攻或意外事情,凡属居民,不分昼夜,都须尽防卫责任。在英格兰,他们一般可免受郡裁判所州裁判所的管辖;所有诉讼,除公诉外,都可由市长判决。在其他各国,市长所得的裁判权尤大。


IP属地:广东1楼2016-05-22 09:38回复
    二、德意志的背景状况
    人们通常以卡洛林王朝绝嗣,法兰克公爵康拉德一世被选为国王的911年作为东法兰克帝国向德意志帝国过渡的开始。康拉德一世被视为第一位德意志国王(当时的正式称号是"法兰克国王",后称"罗马国王";11世纪开始帝国的称号是"罗马帝国",13世纪后称为"神圣罗马帝国";15世纪时又附加"德意志民族"于前)。帝国是选举制的君主国;国王由高级贵族选出,同时奉行"血统法",即:新国王应同其前任有血缘关系。但是,该原则时遭夭折;重复选举的情况屡见不鲜。中世纪时帝国不设都城,国王以巡游为治。帝国无赋税,国王收入主要来自托付他管理的"帝国财产"。他的权威并不理所应当地得到承认:只有靠军事实力和巧妙的联盟政策,他才能获得部族中强大的公爵们的尊敬。康拉德的继承者,萨克森公爵亨利希一世(919-936)做到了这一点,他的儿子奥托一世(936-973)更是青出于蓝。奥托使自己成为帝国的实际统治者。962年他在罗马加冕为皇帝一事就显示了他的权势之盛。 从此,德意志国王就有登基为帝的资格。为了接受教皇加冕,国王非亲自前往罗马不可。这就开始了德意志国王的意大利政策。他们在意大利北部和中部的统治维持了300年之久,从而在德国的大计上不能遇事亲躬。奥托的继承者们统治期间为此经受了严重的挫折。继任的萨利尔王朝再次出现繁荣。海因利希三世时(1039-1056)德意志王室和帝位均达权力的最高峰;主要是坚决保持了它们对教皇的优先地位。亨利四世(1056-1106)却无法维持这一局面。在关于主教任命权的斗争中(授职之争),他虽然表面上对教皇格里哥里七世取得了胜利,但是他赴卡诺萨的赎罪之行(1077)对皇位来说不啻是一次不可挽回的丧失声望之举。从此以后,皇帝和教皇就平起平坐了。
    1138年开始了施陶芬王朝的百年统治。弗里德里希一世巴巴洛萨(1152-1190)在同教皇、意大利北部诸城市以及同他在德国的主要对手-萨克森公爵雄狮亨利的斗争中重新振兴了皇室。然而,在他统治期间,领土开始四分五裂,最后削弱了中央权力。巴巴洛萨的继承人亨利希六世(1190-1197)和弗里德里希二世(1212-1250)时期尽管皇室权力强大,这一发展仍在继续。宗教的和世俗诸侯成了拥有半主权的"邦君"。


    IP属地:广东4楼2016-05-22 09:53
    回复
      2025-08-18 03:22:5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由于中古时期的德意志始终处于封建分裂状态,诸侯各据一方,互相争夺地盘,王权萎弱无力,这样的形势对经济发展极为不利。商人往来运货,既要冒盗贼抢劫的风险,又要面对大小封建主沿路截留;国内商业无法展开,对外发展贸易关系又得不到本国政府的支援。因为这种种关系,这些新兴的德意志商业城市只有自己团结起来,结成同盟,以保障它们在国内外的利益。这种城市同盟中最强大有力的要算是汉萨同盟,另外还有莱茵同盟与施瓦本同盟等。
      汉萨同盟(Hanseatic League 主要由德意志北部的商业城市所组成,另外也有其他北欧国家的商业城市参加在内。所谓汉萨(Hansa 或hansc)并不是什么地名,德文这个字是由更古老的哥特语“军队”或“ 连队”发展而来的,原意为堆集,初指同业公会或行会,后指在国外的商人团体。汉萨同盟实际上是由德意志北部城市如汉堡、不来梅、罗斯托克等以及当时一些海外贸易集团创立的商业组织,以便在经贸活动中维持各自利益。吕贝克城内的荷尔斯顿城门上至今依稀可见的拉丁文便是汉萨同盟的口号:“对内一致,对外和平。”也是由此可见,欧洲人自古以来就热衷于搞“经济共同体”,而与今天的“欧盟”一样,汉萨同盟的政治色彩也十分浓厚。
      汉萨同盟开始于13世纪,最初由在外的德国商人酝酿,稍后在国内由一些城市商议组织,1241年吕贝克和汉堡缔结互保条约。在这基础上逐渐发展,加入的城币日益增多,吕贝克因地位适宜,正好处在波罗的海海口,在中间起了主导作用、汉萨同盟在14世纪中叶已完整地建立了起来,十四、五世纪是它的兴旺时期。它在不同时间所联合的城市总有70到160多个,中间有些外国的商业城市加入。德意志本国城市中最重要的为吕贝克、汉堡、不来悔、不伦瑞克等9个。同盟在国外有四大贸易据点,即布鲁日(佛兰德斯)、卑尔根(挪威)、伦敦(英格兰)与诺夫哥罗德(俄罗斯)。汉萨同盟统一了商业法,使商业诉讼不受封建法庭的管辖,汉萨同盟的贸易活动还沟通了广大原料产地和手工业中心的联系,对中世纪的欧洲经济具有积极意义。


      IP属地:广东6楼2016-05-23 09:18
      回复
        中世纪的航海技术是相当粗糙的,没有罗盘,没有绳梯也没有星象仪等导航仪器。基本上航运都是根据海图沿着海岸线进行的。这些海图标出了航行的方向以及所经之地的水深和沿途的标志物。例如,你向西航行一直航到看见一个很古怪的教堂尖顶的地方,这时候你的水深应该是多少多少呎,这时候你就应该转向西北航行两天直到你的水深又到了多少多少呎……你终于通过一路的标识物的引导到了你的目的地。不过也有前提是不遇上海盗或者恶作剧的人改变了标识物。
        由于这些货船所冒的风险太大,特别是在没有保险业的当时。汉萨商人们一般采用分散货物和船只的股权的方法来降低损失。水手们往往也都拥有货物的一部分股权,而船长一般就是船的股东之一。而船只也很少单独航行,总是结成很大的商队出海以相互提供保护。这些商船队随着季节风作着一年一个来回的航行。
        汉萨同盟在国外开辟工场(Factory)或建立贸易据点,这就是它在那些国家争得垄断特权的表现。这个工场并不是现代意义上提供制成品的作坊,而是一般是一种三层楼的房子,一楼是柜台提供买卖的场所,二楼是货舱,三楼则是办公室和起居室。这样所在国家得划出一定地区,让汉萨商人居住、经商或从事有关活动,在那里建筑房屋,设置防卫工事,昼夜有人看守,以防当地有人袭击。不消说这对所在国家的主权是有损的,但当时由于这些国家过于软弱,一般人民觉悟不高,就被汉萨商人所轻易取得,并长期在那里存留。这些"办事处"也都是集市场所。汉萨同盟在海外有5个主要的"商馆"——1.瑞典哥特兰岛上的威斯比商馆;2.诺夫哥罗德商馆;3.卑尔根的挪威商馆;4.布鲁日商馆和5.大名鼎鼎的伦敦英国商馆——钢铁院子。(汉萨商人在伦敦的商馆称为钢铁院子(Steelyard),周围设置围墙,自成一境,有他们自己的堆栈、计量所、办公处及住宅等,俨然是一个特区。这一商馆于1282年经英王特许设置,允许汉萨商人开采锡矿,货物免税通行。这种优惠完全是片面的,因为汉萨商人并未给英国商人互惠待遇。英国商人对此一直心怀不满,要求英王取消这种特权,但钢铁院子一直拖到1598年才闭歇。)
        为了成为一个合格的海外常驻商业代表,这个商人必须是一个结了婚的人,有着良好的声誉并且承诺将在那里工作一整年的义务(而海运则是常年不断的)。汉萨同盟相当重视这些商馆,曾经因为威斯比商馆受到攻击而引发了汉萨同盟和丹麦王国之间的战争。


        IP属地:广东8楼2016-05-23 09:29
        回复
          五、汉萨同盟和丹麦王国的战争
          丹麦国王瓦尔德内尔·阿特尔达克非常嫉妒汉萨同盟因在斯堪尼亚海岸附近捕捞青鱼而积攒的财富。瓦尔德内尔觉得,在自己的地盘上捕鱼致富,自己却分不到多少油水,这实在有失公平。于是他决心加强对这些渔船的税收和尽力取消他的祖先们赋予那些德国人的特权。1361年,在前往协商这些捕鱼权的汉萨同盟的代表们刚刚离开会场启程返回吕贝克时,瓦尔德内尔就洗劫了哥特兰岛上的威斯比办事处。作为汉萨同盟首领的吕贝克市,在威斯比办事处拥有最大的利益,立刻全民愤怒积极地号召战争。下属的文德商会也很热衷对丹麦开战。不过莱茵商会因为从事内河航运没有利益牵挂而对此没有什么兴趣,而普鲁士商会虽然跃跃欲试,但是却为其领主瓦尔德内尔的朋友条顿骑士团所阻,禁止参与对丹麦的战争,但不禁止向吕贝克提供金融支持。尽管没有其他商会的支持,但是文德商会毅然决定对丹麦这个最大的海盗团伙发动报复战争。他们推举吕贝克市的约翰·威腾堡作司令,装备了52只战船,每只载有100名武装人员,另配有104辅助小船以执行攻击。
          战役发展相当顺利,舰队很快就攻陷了哥本哈根,把大教堂的大钟也取了下来当作战利品。接着又挨个攻击沿斯坎尼亚海岸线的丹麦要塞。作战计划是与瑞典国王马格努斯·埃里克森的军队会师围攻海森堡(Halsingborg)——瑞典国王因为瓦尔德内尔洗劫了他的领地哥特兰岛也很生气。但是当汉萨舰队抵达汇合点时,却没有发现瑞典军的踪迹。接下来约翰·威腾堡作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决定——他决定下令士兵全都下船去围攻海森堡。几天过后,士兵们全都登陆了,这时丹麦舰队也出现在视野,空无一人的德国舰队和全部补给都被轻松凿沉或者被丹麦舰队俘获了。这下,威腾堡只好求和并且可耻地行军回家。在之后,汉萨的商人们还企图从愤怒的吕贝克市民手中救出他的性命,不过失败了。一年后,他在城市广场上被公开斩首。而汉萨同盟,在接下来的这段和平时期里只好被迫把大部分捕捞青鱼的收益放弃给丹麦王国。
          瓦尔德内尔是个狡猾的国王。他知道自己仅仅是在战争中击败了文德城市并与之媾和,而普鲁士商会城市则依然保持敌对。因此,丹麦人在接下来的10年里对普鲁士城市的袭击显著增加,这最后导致了普鲁士商会在同盟内部反复提议重开战端。不过这时的文德商会因为在第一次战争中损失过大而无力支持普鲁士商会和莱茵商会,也不急于立刻再次冒险。但是局势恶化得很快就让人无法容忍,最终文德商会也被说服加入到这场几乎所有同盟城市都参加的这场统一行动中来。而这次,由于条顿骑士团的团长们在丹麦袭击中也遭受损失,于是不再干预自己的附庸普鲁士商会的行动了。与此同时,瓦尔德内尔在这10年的后半段里试图巩固自己的实力以对抗自己的贵族们,结果现在发现贵族们既不愿意支持他更有不少人和德国人结盟以反对他。最后瓦尔德内尔只好逃离了哥本哈根跑到条顿骑士团一个团长处避难,而这些团长们把他象客人一样慷慨地接待,但是不给他支持以对抗汉萨同盟,却规劝他要和平。瓦尔德内尔走投无路只好同意给予汉萨同盟彻底的权利。
          从此德国商人们控制了青鱼贸易的收入,控制了海岸线的要塞,获得仅有他们的船只才可出入卑尔根港的权力(挪威国王哈坎·哈坎松是瓦尔德内尔的盟友),和15年内对丹麦国王继承人的否决权。接下来,尽管民意强烈反对,汉萨同盟还是把要塞归还了丹麦。很不幸的是,汉萨同盟这时也进入了衰落时期。在战争中被武装起来的民船们在战争中得到了锻炼并且找到了比以前更好的工作——在哥特兰岛周围作海盗。此外,很突然也很出乎意料地青鱼历代相传的产卵地突然从斯坎尼亚海岸转移到了北海,以至于荷兰船队也能参与捕鱼竞争。同时英国的圆底船和新兴的大帆船以及西班牙快艇也逐渐打破了德国人对北海的垄断。时间推移到15世纪,汉萨同盟往日的辉煌仅存了一缕投射在历史上摇曳的影子……


          IP属地:广东9楼2016-05-24 11:01
          回复
            六、汉萨同盟和英国的交往
            汉萨同盟成立以后,人们很快就看到由此形成的团结力量对个人事业会带来多大的利益,因此立即制定了一个商业政策,从而实现了在一定程度上的前所未有的商业繁荣。受此鼓励波罗的海日耳曼沿海城市日趋强盛,城市里朝气勃勃的商业自由精神和欣欣向荣的生产事业。
              随着汉萨商人的足迹逐渐遍布北欧西欧各国,这些国家对于在与汉萨商人发生贸易关系时所获得的利益,具有深刻印象。这些国家大部分都是贵族制王权强大的国家,庄园经济占据着主导地位,普遍缺乏进取精神和主动的劳作能动性,为此产品相当单一,生产率也很低。而现在汉萨商人来了,通过这类贸易活动,不但使它们本地区内剩余产品获得了出路,不但可以用来换取比它们本国所产的好得多的制成品,而且通过进出口税收,还可以使国库充裕;它们的人民原来是偏于怠惰、放荡的,由此学会了刻苦耐劳的习惯。因此当汉萨商人在它们的国土上设立国外商业代理处时,它们就认为是好运临头,尽量给与各种方便和利益、竭力表示欢迎。英国国王在这一点上表现得更为突出。
              按照休谟的说法:英国的商业以前完全掌握在外国人尤其是:“东方人”的手里。有些德国的也就是来自科隆的商人。与英国有了长期商业关系以后,终于在125O年接受了英王的邀请,在伦敦设立了一个国外商业代理处,定名为“钢铁院子”(The Steelyard)。亨利三世特为这些东方人设立了一个机构,给以特别待遇,所有别的外商须受到的限制以及应纳的进口税,他们一概免除。钢铁院子这个机构名盛一时,最初在促进英国文化与生产事业方面具有极大的影响和势力,但是后来引起了英国人的猜忌,从它成立起直到最后解散止计三百七十五年的过程中,汉萨商人们和英国从上到下充满了热烈的、历久不衰的冲突和斗争。那个时候英国人对于商业还完全没有经验,因此从爱德华二世起,汉萨商人就在“钢铁院子商人”(Merchants of the Steelyyard)的称号下垄断了这个王国的全部对外贸易。他们经营商业时完全使用他们自己的商船,因此那时英国的航运业陷于极度衰落状态。
              英国从前与汉萨同盟之间的关系,正与后来波兰与荷兰之间以及德国与英国之间的关系相类似;英国输出的是羊毛、锡、皮革、奶油、其他矿产品和农产品,换来的是制成品。汉萨商人将从英国和北欧各国取得的原料品运到他们在布鲁日的机构(成立于1252年),在那里用来交换比利时产的织物和其他制成品以及来自意大利的东方产品和制成品,然后再把它们运回沿北海各国。
              当英国还处于相当落后的状态时,由于自身没有什么贸易的手段和意识,于是满足于和汉萨商人的交易中给自己的猎场、牧场、森林及农业中的产物,总之所有各种原料品,谋得出路;并且很高兴能够换到更好的衣物、器械和用具以及贵金属,认为这种贸易带给他们相当大的利益。但是当交往日深,英国人明白了汉萨商人的交易流通后,很自然的一种思想转变也就出现了——为什么我们自己不能做同样的事情呢?当汉萨商人的代理处“钢铁院子”建立还不满一百年的时候,爱德华三世就有了这样的念头,认为一个国家不应该只是输出羊毛、输入毛织品,应该可以干些比这个更加有用、更加有利的事。于是他积极鼓励比利时弗兰德斯的织工到英国来工作,给予他们一切便利和权益;一等到前来工作的这种识工达到相当数量的时候:他就发出了一道命令,禁止穿着任何用外国材料制成的衣着。这位国王的这个措施是相当英明的,而别的有关国家的统治者这时所施行的政策却愚昧万分,从而对于这一英明措施起了协助作用——象这样暗相凑合的事例在商业史上并不是不常见的。弗兰德斯和布拉本早期的统治者用尽了心机,竭力发展他们本国的工业,使之日益昌盛,而后继的统治者的举动却适得其反,他们百般地使当地的工商阶级不能安居乐业,从而促使他们向国外迁移——迁向英国。
              在这种政策的鼓励下,英国毛纺织业已经有了很大发展。象一切开花土包子一样,盲目的自大和排外情绪都得到了高涨——因此休谟在说到1413年的情况时这样说:“这个时候英国对于外国商人极端猜忌,对于他们的商业活动加以种种限制,例如,对于他们由出售输入品所得的货价,规定必须全部用于购买英国产品。”在爱德华四世治下,对外国商人的岐视更变本加厉,外国毛织物,还有许多别的商品,都绝对禁止输入。
              虽然这位国王后来不得不允许汉萨商人的要求,取消了这个禁令,恢复了他们的原有特权,但英国的毛织业已经由此受到了积极鼓励,并且形成了自己的产业规模。休谟叙及亨利七世在位时曾注意到这一点,这位国王是在爱德华四世去位后五十年即位的——


            IP属地:广东10楼2016-05-24 11:04
            回复
              与此同时,16世纪北欧诸国逐渐强大,哥本哈根和斯德哥尔摩的崛起也使汉萨诸城面临危机。再加上英国和荷兰的贸易竞争,汉萨同盟的生意一落千丈。而就在这个时候,同盟内部的团结也开始瓦解。汉萨城市的商业并不是国家性质的,它既没有内部生产力量的均衡优势与充分发展作基础,也没有足够的政治力量的支持。这个同盟各成员之间的结合是极其松弛的,它们彼此之间互争优势,各为本身的小范围利益。这种竞争观念逐渐压抑了整个同盟中的团结精神。于是彼此之间发生了猜忌,有时甚至演成叛变行为,例如科隆就利用了英国对这个同盟的仇恨这一点而从中取利;又如汉堡也企图利用丹麦与吕贝克之间的争执而坐享其成。1669年,历史上最后一次汉萨同盟大会在吕贝克召开。罗斯托克、布伦瑞克、科隆、汉堡和不来梅等市派代表参加,但此时的同盟已名存实亡。会议结束以后,许多城市宣布脱离汉萨同盟,最后只剩下吕贝克、汉堡和不莱梅仍保留汉萨城市的称谓。
              等到18世纪资本主义革[團]命前后,汉萨同盟遭到了最后的毁灭性打击。在荷兰联合省经过斗争摆脱了西班牙的统治之后,荷兰经济到达了它的黄金时代;并且达到了17世纪欧洲发展的最高水平。至少某些在西班牙统治时期一直很强大的行会势力被削弱了;而且在对于荷兰的国际贸易至关重要的大多数部门中,行会的势力并不那么强大。此外,作为一个地势较低、运河及天然河流纵横交错的海岸国家,荷兰又享有非常便利的运输条件。面对如此咄咄逼人的海上马车夫荷兰,汉萨同盟根本无力招架。
              此后又是德境最享盛名的银行家富格氏(Fuggers),也在此期间因西班牙王室赖债(1607)而破产。又经过18世纪奥地利皇位继承战争、七年战争与法国大革[團]命战争和接下来的拿破仑战争,外国军队不断进出德境。18-19世纪,国际商贸活动停滞,海运业大萧条。在耶拿战役后,拿破仑军队在追击布吕歇尔途中顺路占领了吕贝克,吕贝克从此陷入艰难时世。拿破仑责令吕贝克闭关自守严禁开埠与英国通商。到了1812年,吕贝克城内200家店铺关门歇业,各国代表处也纷纷撤离。在这个时候法军占领了德国重要城市与海港。普鲁士既被摊赔款1.54亿法郎,还要供应占领军。而最给德国经济打击的无过于拿破仑之“大陆系统”(continental system),此举原为法国报复英国海上封锁而设,而德国向外输出谷物价格大跌,传统上之亚麻布工业失去海外市场,船舶与运输当然也为之锐减。同时英国也对法国执行封锁,这样汉萨商船在交战双方都遭到捕捉和没收。
              经过拿破仑战争浩劫后,汉萨同盟这个历经五百多年沧桑的庞然大物终于彻底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IP属地:广东13楼2016-05-25 09:44
              回复
                评论:
                五百年的风雨,汉萨同盟从中世纪的混沌黑暗中拔地而起,又在新世纪的曙光中恋恋不舍地倒地消失……回顾这五百年的沧桑,五百年的沉浮,给人的启迪是深刻悠远的……
                中世纪的欧洲,在罗马的废墟上矗立起来的那些新帝国的蛮族居民们停下脚步的时候才惊愕地发现领地上的财富居然和那个庞大的罗马一样都已经给自己的祖辈或自己给破坏殆尽,于是新一轮的财富争夺开始了。由于蛮族的生产技术和组织生产的能力都实在可称得上是差劲,为此,商业和战争就成了最正常的致富方式。
                最先通过经商发大财的,应该是意大利各城市。意大利当时居于世界的文明部分和进步部分的中心。十字军虽然破坏了许多资财,伤害了许多居民,妨碍了欧洲大部分地方的进步,但却非常有利于意大利若干城市的发展。为争夺圣地从各地出发的大军,对于威尼斯、热那亚和比萨各市的航海业,给予了极大的鼓励。十字军有时由这些地方的船只运送,其粮食则常由它们供给。它们简直可以说是大军的辎重队。使欧洲其他各国遭受极大破坏的十字军,却成为这些民主国的摇钱树。


                IP属地:广东14楼2016-05-27 14:03
                回复
                  2025-08-18 03:16:5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于是经营工商业的意志和自由精神在意大利充分地发展,并且很快翻越了阿尔卑斯山脉,弥漫于日耳曼,并在北海沿岸一带树立起了新的基础。这时伟大的亨利一世和他的后继者,正同后来的法国和英国国王一样,都把城市看作是能抵消贵族政治的势力的最强大的力量,是国家最大的财源,是国防的新基地。这些城市,由于与意大利各城市有商业关系,由于对意大利生产事业的竞争以及它们自己所享有的自由制度,因此获得了迅速发展,不久就实现了高度繁荣与文化。和平相处的同胞生活形成了在艺术上、工业上的进取精神,也产生了在财富上、事业上争取成就、出人头地的热烈愿望。物质财富的增进,反馈回来又激起了在提高文化、改善政治状况上的努力。
                  北日耳曼沿海城市是强盛的,城市具有朝气勃勃的自由精神,欣欣向荣的生产事业,但不免要受到由陆上与海上来的盗贼的袭击,因此感到有进一步相互团结以谋共同防御的必要。1241年,汉堡和吕贝克(Lubeck)两个城市就在这样目标下缔结了同盟关系,以后参与这个同盟的陆续增加,到了那个世纪将近结束的时候,所有沿波罗的海与北海,也就是奥得河、易北河、威悉河以及莱茵河一带比较重要的城市,都已加入(当时加入这个同盟的共有八十五个城市)。这个联合机构取名“汉萨”(Hansa),在低地德语中,它的含意就是联合。
                  汉萨同盟成立以后,人们很快就看到由此形成的团结力量对个人事业会带来多大的利益,因此立即制定了一个商业政策,从而实现了在一定程度上的前所未有的商业繁荣。而这个商业政策和意大利诸城邦的亲缘关系可以从汉萨同盟的航海条例和威尼斯的海军条例的类似之处看出来 —— 而这又为英国所继承。


                  IP属地:广东15楼2016-05-27 14:05
                  回复
                    在许多行会密集而又有相对自治权的城市环境中,当实行管辖权统一的时候,预计会发生什么情况呢?结果表明,在一个边界固定的稳定社会中,具有特殊利益的组织将会逐渐增多。如果不征通行税和不受限制的贸易区域扩大,这些行会或任何较小的卡特尔组织将会发现,它们只控制着整个市场的很小一部分。当然,统一的市场内如果只能垄断其中很小一部分就根本不成其为垄断:这时,如果人们能够从卡特尔控制的市场以外以较低的价格购买商品,他们就不必向行会成员付出垄断价格。这样,一大堆小的卡特尔再进行联合活动形成新的卡特尔的对策也就出现了。这是汉萨同盟走向联合获得成功的一个经济促动因素。此外在统一了的管辖区内,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这就促使卖者进入那些卡特尔提高价格的地区。管辖权统一还意味着,政治决策现在由另外的人在距市场很远的另外的机构中作出。此外,为了改变统一管辖区的政策所需要的政治影响力量,将远大于先前在相对狭小的管辖区内所需要的政治影响力量。有时候国王迫于财政的压力也会把垄断权出卖给行会以换取它们缴纳特种税;这时,由统一管辖权而得到的好处就部分地被抵消了。但是,一般地说,当经济上统一的全国性管辖区取代了地方分割的管辖区时,行会既失去了垄断权力也失去了政治影响。而四分五裂的德国则不具备这一条件,反而成了各地垄断势力滋长的温床。
                    但是管辖区统一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在这一过程中还不会立即产生适应更大管辖区的特殊利益集团。在稳定环境下适应这种变化的联盟是逐渐产生的。然而,正如前面所指出的,组织小团体所需要的时间,不会像组织大团体所需要的时间那样长。由于经营大规模贸易的商人经常在较大的范围内活动,他们将首先在全国范围内组织或串联起来,从而形成第一批团体。在这一方面他们往往是特别成功的。正如亚当·斯密所指出的,商人的影响导致欧洲的强大政府都采取了“重商主义”政策。这种政府有利于大商人及其联盟而牺牲了国内其他人的利益。这种政策通常包括严厉的保护主义政策,它保护大商人使其免受外来的竞争--在当时重商主义和保护主义几乎是同义词。而这种重商——保护主义则是汉萨同盟同其他国家打交道时所坚决采取的原则。汉萨只使用自己的商船运送自己的货物;禁止其他渔民靠近自己的渔场,并一次就捕捉并淹死了一百多英国渔民;坚决只要求对方给予贸易特权,而在本辖区内坚决不给对等的权力……


                    IP属地:广东17楼2016-05-29 09:26
                    回复
                      以上这一切都是汉萨同盟在欧陆大地首创的思想和原则,并且在他人毫无应对方法时大获成功。同盟靠着行会的兴起和联合而取得大范围垄断地位带来了大量的财富,同盟的旗帜飘扬在波罗的海上,就象神采奕奕的条顿骑士团一样获得了广大的尊敬。这段时间不但是同盟的辉煌时代也是德国的辉煌时代,象朝阳一样照亮了还在蒙昧阶段的北欧和北海各国。
                      汉萨的成功,成功在于德意志城市首先实践了自由商业的理念,把商业和产业做成了一件相当规模巨大的事业。然而物极必反,盛极必衰——从汉萨同盟兴起的那一天起,它就给自己埋下了最终灭亡它的祸根。而这个祸根就是——片面注重了商业而忽视了产业建设,离开了产业基础的流通业一旦在倾销对方兴起产业浪潮时就不可避免地陷入困境。而汉萨同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成为了致命的伤口而最终倒下。
                      汉萨各城市的商业并不是以商人所属地方上的生产与消费或农业与工业为基础的。这些城市对于如何促进本地农业发展这一点完全置之不顾;而由于它们的商业活动,外地农业的发展却受到了很大的鼓励。它们觉得在比利时采购工业品要比在自己境内建立工业方便得多。波兰的农业、英国的牧羊业、瑞典的铁工业和比利时的工业都受到了它们的鼓励与帮助,它们数百年来所奉行的一个准则就是现代经济理论家所推荐的,这就是“专向最便宜的市场购买”。但是当那些与它们有买卖关系的国家把它们撵出了各国市场时,它们发觉自己的农业和工业都没有充分发展、都没有条件能使它们的商业剩余资本在这些方面运用,根本无法凭借自身力量提供任何有竞争力的产品。结果这项资本就流入了荷兰和英国,使它们的敌人在工业上、财富上、力量上都有了增进。


                      IP属地:广东18楼2016-05-29 09: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