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油!美少女》低调走热,新的媒介市场环境下该如何重新定义爆款?
文章来源:看电视
在节目开播前夕,《加油!美少女》因业界大佬夏陈安的加持,受到了行业和市场不少关注。“偶像团体综艺的沸点就要到了”这句话在很多渠道中流转,为节目的开播注入一剂强心针。
如今三期已过,《加油!美少女》到底成绩如何?从收视数据上来看,节目第二期在35城和52城已经双双破1,在如今激烈的周六档同时段收视排名前三,收视还不错,但似乎也并不是人们期待中的现象级爆款,然而另一组数字值得关注,第二期播出后节目全网播放量就已突破5000万,#加油美少女#主话题阅读总量突破10亿,节目相关话题阅读总量突破20亿。
在昨晚播出第三期节目之后,夏陈安连发了两条朋友圈:“总榜第一、综艺榜第一,疯狂综艺季第一!马上开播了!我们也马上起飞了”、“飞机抵达已零点三十了,美少女的热度竟持续保持第一,必须得再发一个加油加油。”
节目在网络上的热度一直高居不下,这是《加油!美少女》的一个显著特征,由此或许能够窥见这档节目的一些传播规律与特征:尽管电视端口也有着不俗的收视,但《加油!美少女》的观众养成体现在更多的渠道和长尾效应的发挥之中,而这或许与如今的媒介传播环境以及节目类型本身的特质都有关系。
媒介环境已变,爆款的标准和定义也在发生变化
现象级这个概念产生于三四年前,尽管不同的人对所谓现象级有着不同的认知,但从目前来看,行业公认的现象级节目不过五六档,寻找下一个现象级,成为行业的一个主要命题。
但近两年来,人们发现,几乎再没有诞生过所谓现象级,爆款难觅,成为整个市场和行业的心声。
诚然,如果用既往的标准去衡量,诸如《超级女声》、《非诚勿扰》、《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等这样一夜爆红且全民热衷的节目确实少之又少,这与市场本身一些因素的变化和制约不无关系。
但有一点也值得注意,那就是媒介生态环境本身也发生了变化,如果单纯用过往以收视率和电视受众的接受度为主要标准去衡量一档节目,确实会发现所谓现象级的爆款会诞生得越来越困难。
爆款的概念也需要更新换代,在以往,电视节目的播出渠道和收看方式相对单一,社交媒体和网络也并没有成为人们表达情绪和观点的通道。电视端口作为主流接受渠道的情况下,以收视率为主要考核标准的所谓现象级的诞生是合理有效的,而这样的标准在当下还是否依旧适用?值得商榷。
《加油!美少女》在各端口的表现或许可以为这样的结论作出佐证,单纯从电视端收视角度来衡量,尽管破1也算是个不错的数字,但显然还达不到现象级的量级。但在网络以及社交媒体上的表现,却占据了令人惊艳的位置,长时间在微博话题阅读量和讨论量上保持第一。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首先当然是与媒介环境的整体变化有关,网络和社交媒体已很大程度上占据了人们视频和娱乐内容消费的时间和注意力,另一方面,也与节目属性不无关系,作为一档偶像团体综艺节目,偶像养成的同时也在养成观众和粉丝,年轻人显然是这档节目的主流目标群体,网络端才是他们真正的驻足之地。
如果从这个角度去考量,用传统意义上的标准去衡量《加油!美少女》,是不乏苛刻且有失偏颇的,应该用更全面、系统和整合的标准去认证这档节目,才更有价值。至少,在年轻人的网络生态里,这档节目已经达到了该有的热度,节目所需要的观众和粉丝效应也在同步养成之中。
真实呈现美少女蜕变,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与传统意义上以“秀”为主要表现手段的素人选秀节目相比,偶像团体综艺节目的目标是偶像的培养以及与之相关联的粉丝的不断养成。
传统意义上的电视节目,如何吸引观众是一个大课题,而在偶像团体综艺节目中,如何将观众变成粉丝才是更加根本的目标。因此,“秀”并不是此类节目最主要的部分,养成的过程才是。
《加油!美少女》便遵循了这一原则,以养成的过程来达到对偶像和粉丝的双重养成。相比舞台展示,背后的训练过程同样也是节目主要观照和呈现的部分。
第三期开始,经过分班的少女们正式开始了训练生活。首先是不同班级的划分本身对少女们是一种激励和刺激,分班也意味着竞争的开始,所有人都想极力进入到A班,也没有人想落后,如此赛制的设计无疑增加了节目本身的可持续观看性。
然而节目也是真实的,在《加油!美少女》中,没有刻意的搬演和为了戏剧性而设计的桥段,一切“剧情”都是真实自然发生。有兴奋激动、有失落难过,更有受挫之后的奋起直追,有欢笑,更有汗水和泪水。身处其中的少女只有一个目标:不断成长进化,实现从原石到钻石的蜕变。
这一真实过程的呈现,让观众看到少女们为了目标和理想不断蜕变的过程,节目整个过程是这些少女们的成长史,也是不断粘连粉丝的过程,粉丝在少女们的养成中也不断出现并养成,进而不断跟随着这些少女们以及即将成军的天团。
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是偶像团体综艺节目的天然属性,也注定让其受众和粉丝是在逐渐发展中循序渐进式的养成,而不是短时间内的迅速吸睛。
群像与个体交织,一剂90后的兴奋剂
《加油!美少女》中呈现的教练们冷面的培训,超强的训练强度,让很多少女们有些吃不消,当打电话给家人的时候情绪出现爆发,眼泪忍不住地流。
在这些绝大多数是90后的美少女的成长经历中,可能从来只有被保护和关爱。这一次,让这些年轻一代直面为梦追逐的艰辛,而同样是年轻一代的观众也会明白,所有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付出努力和汗水,所有的成名都不是靠运气和侥幸,而需要比常人更加强大的内心和意志。
《加油!美少女》呈现的是一个群像,她们将成为未来偶像团体中的一员,作为一个整体接受市场和受众的检验,团结和服从整体是这些少女们的必修课,但她们中的每一个也是鲜活的个体,有自己的个性,像每一个90后一样,作为个体而被粉丝们所喜爱。
无疑,《加油!美少女》是一档综艺节目,但却在这一真实的过程中展现出群像与个体的交织,而在这一过程中,化身一剂90后的兴奋剂,清新但不乏激励。
![](https://imgsa.baidu.com/forum/w%3D580/sign=325e38f6992397ddd679980c6982b216/7d8a13550923dd540128a679d909b3de9d8248e6.jpg)
![](https://imgsa.baidu.com/forum/w%3D580/sign=54b1a5029fdda144da096cba82b7d009/ffcd5322dd54564eca3ee528bbde9c82d0584fe6.jpg)
![](https://imgsa.baidu.com/forum/w%3D580/sign=c845a3fca944ad342ebf878fe0a20c08/bfba8755564e9258886f87ff9482d158cdbf4ee6.jpg)
![](https://imgsa.baidu.com/forum/w%3D580/sign=cdbb9565a5345982c58ae59a3cf4310b/6bcd0c4f9258d109e9b8a8a3d958ccbf6d814de6.jpg)
文章来源:看电视
在节目开播前夕,《加油!美少女》因业界大佬夏陈安的加持,受到了行业和市场不少关注。“偶像团体综艺的沸点就要到了”这句话在很多渠道中流转,为节目的开播注入一剂强心针。
如今三期已过,《加油!美少女》到底成绩如何?从收视数据上来看,节目第二期在35城和52城已经双双破1,在如今激烈的周六档同时段收视排名前三,收视还不错,但似乎也并不是人们期待中的现象级爆款,然而另一组数字值得关注,第二期播出后节目全网播放量就已突破5000万,#加油美少女#主话题阅读总量突破10亿,节目相关话题阅读总量突破20亿。
在昨晚播出第三期节目之后,夏陈安连发了两条朋友圈:“总榜第一、综艺榜第一,疯狂综艺季第一!马上开播了!我们也马上起飞了”、“飞机抵达已零点三十了,美少女的热度竟持续保持第一,必须得再发一个加油加油。”
节目在网络上的热度一直高居不下,这是《加油!美少女》的一个显著特征,由此或许能够窥见这档节目的一些传播规律与特征:尽管电视端口也有着不俗的收视,但《加油!美少女》的观众养成体现在更多的渠道和长尾效应的发挥之中,而这或许与如今的媒介传播环境以及节目类型本身的特质都有关系。
媒介环境已变,爆款的标准和定义也在发生变化
现象级这个概念产生于三四年前,尽管不同的人对所谓现象级有着不同的认知,但从目前来看,行业公认的现象级节目不过五六档,寻找下一个现象级,成为行业的一个主要命题。
但近两年来,人们发现,几乎再没有诞生过所谓现象级,爆款难觅,成为整个市场和行业的心声。
诚然,如果用既往的标准去衡量,诸如《超级女声》、《非诚勿扰》、《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等这样一夜爆红且全民热衷的节目确实少之又少,这与市场本身一些因素的变化和制约不无关系。
但有一点也值得注意,那就是媒介生态环境本身也发生了变化,如果单纯用过往以收视率和电视受众的接受度为主要标准去衡量一档节目,确实会发现所谓现象级的爆款会诞生得越来越困难。
爆款的概念也需要更新换代,在以往,电视节目的播出渠道和收看方式相对单一,社交媒体和网络也并没有成为人们表达情绪和观点的通道。电视端口作为主流接受渠道的情况下,以收视率为主要考核标准的所谓现象级的诞生是合理有效的,而这样的标准在当下还是否依旧适用?值得商榷。
《加油!美少女》在各端口的表现或许可以为这样的结论作出佐证,单纯从电视端收视角度来衡量,尽管破1也算是个不错的数字,但显然还达不到现象级的量级。但在网络以及社交媒体上的表现,却占据了令人惊艳的位置,长时间在微博话题阅读量和讨论量上保持第一。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首先当然是与媒介环境的整体变化有关,网络和社交媒体已很大程度上占据了人们视频和娱乐内容消费的时间和注意力,另一方面,也与节目属性不无关系,作为一档偶像团体综艺节目,偶像养成的同时也在养成观众和粉丝,年轻人显然是这档节目的主流目标群体,网络端才是他们真正的驻足之地。
如果从这个角度去考量,用传统意义上的标准去衡量《加油!美少女》,是不乏苛刻且有失偏颇的,应该用更全面、系统和整合的标准去认证这档节目,才更有价值。至少,在年轻人的网络生态里,这档节目已经达到了该有的热度,节目所需要的观众和粉丝效应也在同步养成之中。
真实呈现美少女蜕变,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与传统意义上以“秀”为主要表现手段的素人选秀节目相比,偶像团体综艺节目的目标是偶像的培养以及与之相关联的粉丝的不断养成。
传统意义上的电视节目,如何吸引观众是一个大课题,而在偶像团体综艺节目中,如何将观众变成粉丝才是更加根本的目标。因此,“秀”并不是此类节目最主要的部分,养成的过程才是。
《加油!美少女》便遵循了这一原则,以养成的过程来达到对偶像和粉丝的双重养成。相比舞台展示,背后的训练过程同样也是节目主要观照和呈现的部分。
第三期开始,经过分班的少女们正式开始了训练生活。首先是不同班级的划分本身对少女们是一种激励和刺激,分班也意味着竞争的开始,所有人都想极力进入到A班,也没有人想落后,如此赛制的设计无疑增加了节目本身的可持续观看性。
然而节目也是真实的,在《加油!美少女》中,没有刻意的搬演和为了戏剧性而设计的桥段,一切“剧情”都是真实自然发生。有兴奋激动、有失落难过,更有受挫之后的奋起直追,有欢笑,更有汗水和泪水。身处其中的少女只有一个目标:不断成长进化,实现从原石到钻石的蜕变。
这一真实过程的呈现,让观众看到少女们为了目标和理想不断蜕变的过程,节目整个过程是这些少女们的成长史,也是不断粘连粉丝的过程,粉丝在少女们的养成中也不断出现并养成,进而不断跟随着这些少女们以及即将成军的天团。
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是偶像团体综艺节目的天然属性,也注定让其受众和粉丝是在逐渐发展中循序渐进式的养成,而不是短时间内的迅速吸睛。
群像与个体交织,一剂90后的兴奋剂
《加油!美少女》中呈现的教练们冷面的培训,超强的训练强度,让很多少女们有些吃不消,当打电话给家人的时候情绪出现爆发,眼泪忍不住地流。
在这些绝大多数是90后的美少女的成长经历中,可能从来只有被保护和关爱。这一次,让这些年轻一代直面为梦追逐的艰辛,而同样是年轻一代的观众也会明白,所有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付出努力和汗水,所有的成名都不是靠运气和侥幸,而需要比常人更加强大的内心和意志。
《加油!美少女》呈现的是一个群像,她们将成为未来偶像团体中的一员,作为一个整体接受市场和受众的检验,团结和服从整体是这些少女们的必修课,但她们中的每一个也是鲜活的个体,有自己的个性,像每一个90后一样,作为个体而被粉丝们所喜爱。
无疑,《加油!美少女》是一档综艺节目,但却在这一真实的过程中展现出群像与个体的交织,而在这一过程中,化身一剂90后的兴奋剂,清新但不乏激励。
![](https://imgsa.baidu.com/forum/w%3D580/sign=325e38f6992397ddd679980c6982b216/7d8a13550923dd540128a679d909b3de9d8248e6.jpg)
![](https://imgsa.baidu.com/forum/w%3D580/sign=54b1a5029fdda144da096cba82b7d009/ffcd5322dd54564eca3ee528bbde9c82d0584fe6.jpg)
![](https://imgsa.baidu.com/forum/w%3D580/sign=c845a3fca944ad342ebf878fe0a20c08/bfba8755564e9258886f87ff9482d158cdbf4ee6.jpg)
![](https://imgsa.baidu.com/forum/w%3D580/sign=cdbb9565a5345982c58ae59a3cf4310b/6bcd0c4f9258d109e9b8a8a3d958ccbf6d814de6.jpg)